太极平衡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2016-09-12杨知博常悦松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吉林132012
杨知博 刘 东 常悦松 贾 力 乔 鹤(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吉林 132012)
太极平衡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杨知博刘东常悦松贾力乔鹤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吉林132012)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确定太极平衡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传统运动疗法治疗基础上增加太极平衡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观察对比2组患者步行功能、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步行功能改善均有明显效果(P<0.05),且治疗组对于步行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下肢功能改善均有明显效果(P<0.05),且治疗组对于下肢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正向作用(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太极平衡法能够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并且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能起到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太极平衡法;中风后偏瘫;步行功能障碍
步行功能障碍是导致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其中1/3到1/2在3个月内无法达到功能性步行[1],而康复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恢复步行能力[2],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正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我们应用太极平衡法治疗,观察对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的中风后偏瘫存在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8±11.27)岁。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60.07±7.87)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及中医中风的诊断标准[3];(2)按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III级,存在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但在平衡杠内可扶持站立的患者;(3)年龄不超过80岁;(4)首次脑卒中患者;(5)无认知障碍、精神疾患者;(6)首次脑梗死患者;(7)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者;(8)自愿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严重肝、肾及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病变患者;(2)按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Ⅳ级,不存在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3)年龄超过80岁以上者;(4)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5)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6)脑梗死再发的患者;(7)扶持平衡杠仍不能站立者。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 采用太极平衡法结合传统步行能力训练。
1.4.1.1太极平衡想象疗法 在每次训练之前,进行运动想象,想象的内容为“太极平衡三式”。
1.4.1.2太极平衡三式 ①太极平衡搂膝拗步:一侧上肢伸展-内收-内旋模式,另一侧上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迈出的下肢应用伸展-外展-内旋模式;跟步的下肢应用屈曲-内收-外旋模式。②太极平衡云手:下肢应用PNF技术中屈曲-内收-外旋模式,横跨着地的下肢应用伸展-外展-内旋模式,上肢应伸展-外展-外旋模式。③太极平衡倒卷肱:向前推出的上肢应用屈曲-内收-内旋模式和后撤上肢应用伸展-外展-外旋模式;后撤的下肢由应用伸展-外展-内旋模式。
1.4.1.3注意事项 患者无法独立完成太极平衡法的规范动作时,需由治疗师辅助其完成动作。治疗频次为每天1次,太极平衡法训练为每次15分钟。
1.4.2对照组 采用传统运动疗法中的步行能力训练
1.4.2.1卧位训练 1)仰卧位:①单腿集合屈曲和集合伸展,足不落于治疗床,要求患者在尽可能长的时间维持规定的姿势,由集合屈曲过度到集合伸展,再由集合伸展过度到集合屈曲,要求动作要平滑,不要产生折刀样动作。②要求患者完成一侧下肢的对角线集合屈曲运动,然后下肢向上伸展,直腿位慢慢落下,然后交替另一侧下肢完成上述运动。③双桥运动及单桥运动;2)俯卧位:①完成小腿的向心性屈曲和离心性伸展的控制训练②要求患者在屈膝90°情况下控制踝关节的屈伸。
1.4.2.2跪位训练 ①要求患者交替屈膝90°单腿跪位。②双膝跪位下向前、后、左、右行走。③一侧膝盖抬起的单膝跪位平衡训练。
1.4.2.3站位训练 ①在平衡杠内练习上下台阶的训练。②在平衡杠内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患腿练习前脚掌蹬地动作,同时练习重心向前移动健腿负重,双腿交替进行。③跨越障碍物的练习,要求屈髋屈膝充分,在动作中尽力控制踝关节。④健侧足踏于台阶上,患侧膝盖练习0~15°屈伸,要求不能过屈及过伸。
1.4.2.4注意事项 治疗频次为,每天1次,每次45 min,所有动作在治疗师监督指导下进行。
1.5观察指标 采用Holden步行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为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组患者的Holden步行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统计结果如下,详见表1、表2和表3
表1 两组患者Holden评定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Holden评定比较 (±s)
P值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治疗组 4.57±2.01 12.30±2.32 -26.91<0.05对照组 3.33±2.04 9.27±2.01 -18.46 <0.05 t值 2.36 5.40 P值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定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定比较 (±s)
P值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治疗组 0.83±0.75 2.87±0.78 -34.82<0.05对照组 1.03±0.62 2.33±0.61 -15.27 <0.05 t值 -4.90 2.97 P值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Barthel评定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Barthel评定比较 (±s)
P值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治疗组 23.83±6.25 69.00±6.75 -61.18<0.05对照组 22.17±6.91 58.17±8.36 -17.41 <0.05 t值 0.98 5.52 P值 <0.05 <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步行功能改善均有明显效果(P<0.05),且治疗组对于步行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下肢功能改善均有明显效果(P<0.05),且治疗组对于下肢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中风偏瘫患者的死亡率已大幅度降低,但是致残率却居高不下,各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步行功能障碍是导致中风偏瘫患者其他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衰退通常是不可逆的,而且会导致诸多的并发症。中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丧失的原因有很多,患侧肢体负重差、不正确的运动模式和平衡能力缺陷是导致步行障碍的三大因素[4]。中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后高位中枢失去对低位中枢的协调导致肌张力异常、平衡协调能力下降、本体感觉和身体图示障碍等综合因素造成的。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这种典型的步行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不单纯是由于肌力低下导致的,更主要的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造成的一种步行模式的障碍,导致这种模式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肌张力的异常、肌力降低、本体感觉功能的障碍、核心肌群控制低下、平衡中枢损伤等因素。目前康复技术中只注重某一关节分离运动的出现、某一块肌肉痉挛的缓解,而忽视了关联肌肉的协调作用,导致步行过程中应该收缩的肌肉收缩了,但不应该收缩的肌肉也收缩了,致使该关节的活动还是低下的。为了解决步行中的平衡障碍问题我科创造性的将太极拳运动和本体感觉促进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治疗方法——太极平衡法,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这项治疗技术不仅解决了中风偏瘫患者平衡障碍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步行功能障碍的问题。太极平衡法的核心技术是将传统太极拳技术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太极拳以腰部为枢纽,强调核心的稳定,需要上下肢的配合;练意、练气和练身是太极拳运动的关键[5]。毛德伟和Hong,Y等研究[6],提高步行功能[7];太极拳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上具有积极的作用[8]。刘洪广[9]认为太极拳中包含了多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中关于运动与神经恢复的理论,比如说:离心性肌肉收缩和向心性肌肉收缩,运动中强调运动与想象的关系,根据功能解剖学的原理训练多关节协同运动与对角线运动,这都与PNF运动模式有不谋而合之处,太极平衡法更进一步将这种不谋而合发展成有意为之[10],太极平衡搂膝拗步上肢应用了伸展-内收-内旋模式,下肢应用了伸展-外展-内旋模式;太极平衡云手上肢应用了伸展-外展-外旋模式,下肢应用了屈曲-内收-外旋和伸展-外展-内旋模式;太极平衡倒卷肱前推出的上肢应用了屈曲-内收-内旋模式和后撤上肢应用了伸展-外展-外旋模式,下肢应用了伸展-外展-内旋模式。希望这种传统康复技术和现代康复技术的结合,为中西医结合康复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1]Couser WG,Nangsku M.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bogy of membranous nepheropathy[J].J AmSoc Neprol,2007,18(1):29-36.
[2]崔贵祥,宋成忠,岳寿伟.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6):530-532.
[3]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5):379.
[4]陈丽娜,纵亚,杨加亮.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43-345.
[5]冯锦牛.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的对比与分析[J].体育世界,2010(9):43-44.
[6]Mao,D.W,Li,J.X,and Hong,Y.(2006b),the duration and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during one-leg stance in Tai Chi exercise.Clinical Biomechanics,21,640-645.
[7]周鲁平,李卫平,毛德伟,等.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体机能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2):7-11.
[8]刘体军,秦萍,陈杏枝.太极拳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31(11)781-782.
[9]刘洪广,曾原光彦.骨骼肌持续动态慢张力收缩的相关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1(3):24-27.
[10]杨知博,刘东,常悦松,等.太极平衡法治疗中风后偏瘫平衡障碍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24):5-7.
Clinical Analysis on Tai-chi Balance Therapeutics for Post-stroke Hemiplegia with Walking Dysfunction
YANG Zhibo,LIU Dong,CHANG Yuesong,JIA Li,QIAO He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Jilin Provinc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ilin 132012,China)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ai-chi balance therapeutics for post-stroke hemiplegia with walking dysfunction through clinical study.Methods 60 post-stroke hemiplegia with walking dysfun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Tai-chi balance therapeutic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hysical therapy.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one time a day.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Holden walk grading scale,Fugl-Meyer scale of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the Barthel Index were used to make assessment.The walking function,change the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walking func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lower limb func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ul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P<0.05)in patients with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Tai-chi balance therapeu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hemiplegia with walking dysfunction had a good effect,and can improve patient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Tai-chi balance therapeutics;post-stroke hemiplegia;walking dysfunc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5.035
1672-2779(2016)-15-0081-03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No:2014-zc87)
(本文编辑:李海燕 本文校对:贾 力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