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关系对农村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2016-09-10范燕平 韩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农村小学生师生关系

范燕平 韩琴

〔摘 要〕采用问卷法,对农村三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师生关系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和社会适应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三、四年级学生的亲密性低于五、六年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社会认同感低于五、六年级;(2)师生关系各维度与社会适应的一阶因素、二阶因素存在显著相关,表现在亲密性和依恋性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回避性和冲突性与社会适应呈负相关;(3)师生关系对社会适应的二阶因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生的师生关系越良好,其社会适应情况也越良好。结论:通过对小学生与教师关系良好程度的分析,可以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性进行预测。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师生关系;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1-0013-05

一、问题提出

发展与适应是个体人生历程中的基本任务,学龄期是个体发展较为平稳的时期,同时也是其融入社会,自我发展,进行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适应是指当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而采取的同化、顺应、回避等方式来应对改变,以达到身心及其与外界的平衡,是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经之路。反映指标主要有: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个体在小学时期适应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人格、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师生关系是指学校中学生在与其教师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入学后的社会适应有重要的影响。学校是儿童在学龄期最主要的生活和活动的场所,教师代替父母而成为其最常接触和交往的榜样对象,师生关系也成为他们这一时期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彼此的关系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情绪、自我等,同时对他们的同伴关系、生活独立、学校适应、活动参与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其社会适应有影响,能否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是判断儿童社会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刘万伦和沃建中[1]曾探讨了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Wimmer[2]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融入同伴群体,积极参加活动,减少问题行为等。Bicrh和Ldad[3]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中报告亲密多的学生比亲密少的儿童在同伴接纳上更好,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师生关系中高亲密、低依赖、低冲突的儿童在生活中有更多参与和自我指导。在他们历时两年的追踪研究里也发现:师生关系在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行为适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师生亲密度缓和了欺负和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可以预测儿童的适应行为。师生关系冲突性较高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较少;具有高攻击性、被拒绝的儿童被老师理解为显著对学校缺少兴趣,独立性较差,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较强的联系。

此外,以往研究集中于探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对农村儿童进行的研究较少。故该研究以农村三至六年级小学生为对象,考察师生关系对他们社会适应的影响,为改善农村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提供建议,为他们日后适应社会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样本,选取农村小学生360人作为被试,发放问卷并现场收回。得到有效问卷有353份,其中女生182人,男生171人,三年级97人,四、五年级各90人,六年级76人。

(二)研究工具

1. 师生关系问卷

该研究中使用的师生关系问卷是北京师范大学张磊在参考Pianta的问卷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基础上编制的。该问卷编制以儿童的依恋理论为依据,用四个维度来作为师生关系的指标: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冲突性是指师生之间在情感或行为上的不和谐不一致,依恋性是指学生非常关注和倾慕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亲密性是指学生与教师亲密相处,在态度和行为上能相互接纳,回避性是指学生在态度或行为上回避与教师的沟通、交往),共22个项目。该问卷曾被许多学者在研究师生关系时使用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7~0.84之间,Spearman分半信度为0.81。

2. 社会适应量表

采用胡韬等人编制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该量表共 48 个题目,为自陈问卷,采用李克特 5 点计分,总分越高表示社会适应越好。量表由 3 个二阶因素(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学习与学校适应、生活与活动适应)和 8 个一阶因素(人际友好、活动参与、学习自主、生活独立、环境满意、社会认同、人际协调、社会活力)构成。一阶因素α系数在 0.656~0.806 之间,二阶因素 α系数分别为 0.825、0.809、0.807,社会适应总分α系数为 0.921。

(三)数据处理

用心理学数据处理软件SPSS19.0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及社会适应情况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农村小学生师生关系和社会适应在不同性别和年级上的分布特点

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同年级、性别的农村小学生在师生关系及社会适应一阶因素、二阶因素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1和表2可知,小学生在性别上社会适应的人际友好维度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师生关系的依恋性维度、社会适应的学习自主性维度和社会认同维度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发现,在依恋性上三、四年级平均数(18.29,18.67)低于五、六年级(19.20,20.13);在学习自主性上三、四年级(22.33,22.89)显著低于五、六年级(24.91,24.55);社会认同感上三年级(11.98)显著低于四、五、六年级(13.73,13.78,15.37),四、五年级差异不显著。

(二)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考察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各维度与社会适应一阶、二阶因素各维度的关系,结果见表3、表4。

由表3可知,在师生关系与社会适应的一阶因素相关分析中,除生活独立和社会活力,亲密性与一阶因素其他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48、0.21、0.37、0.35、0.25,p<0.01;除社会活力外,冲突性与一阶因素其他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48、-0.16、-0.29、-0.27、-0.33,p<0.01;除活动参与、生活独立和社会活力外,依恋性与一阶因素其他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39、0.32、0.22、0.32,p<0.01;除活动参与、生活独立、人际协调、社会认同和社会活力外,回避性与一阶因素其他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21、-0.29、-0.16、p<0.05。

由表4可知,在师生关系与社会适应的二阶因素相关分析中,亲密性和二阶因素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21、0.46,p<0.01;冲突性与二阶因素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19、 -0.47,p<0.05;除生活与活动适应外,依恋性与二阶因素其他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43,p<0.01;除生活与活动适应外,回避性与二级因素其他因子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 -0.17,p<0.05。

(三)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社会适应二阶因素的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得,师生关系与社会适应存在相关。为进一步研究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师生关系各维度为自变量,社会适应的二阶因素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探讨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对其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在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各维度中,亲密性和冲突性是社会适应中学习与学校适应的显著预测因子,可以共同解释其变异的20%,R2=20%,F=21.60,p<0.01,逐步回归方程为Y学习与学习适应=0.32*X亲密性+-0.20*X冲突性+35.55;亲密性是生活与活动适应的显著预测因子,可以解释其变异的5%,R2=0.05,F=8.27,p<0.01,逐步回归方程为Y生活与活动适应=0.21*X亲密性+34.56;亲密性、冲突性和依恋性是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的显著预测因子,可以共同解释其变异的34%,R2=0.34,F=29.18,p<0.01,逐步回归方程为Y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0.29*X亲密性+0.23*X冲突性+0.22*X依恋性+53.15。

四、讨论与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和社会适应分布情况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和社会适应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年级上依恋性、学习自主性和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得出,在依恋性上三、四年级低于五、六年级;在学习自主性上三、四年级显著低于五、六年级;社会认同感上三年级显著低于四、五、六年级,四、五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及社会适应总体上表现出上升和发展的趋势,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

在师生关系和社会适应的分布中,农村小学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相同和生活环境相似有关。在农村地区,各个学校的学生都比较少,每个年级人数在10~20个左右,班级容量相对较小,教师对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照顾到,故师生关系情况基本相同或相似;同时,农村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属于非独生子女,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家庭的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差,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比较独立的品质和特性。

师生关系及社会适应都具有发展性的特点,会随着学生的年龄和年级发生变化,该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依恋性上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三、四年级学生低于五、六年级学生,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低年级的学生尚未从与父母的分离中摆脱,认为是教师阻碍了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尚未摆脱对父母的依恋,处于过渡期;而到了五、六年级后他们的发展趋于稳定和适应,与教师也主动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这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积极主动性的增强,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已经从心理上的依附发展为主动的反应。小学时期,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随着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向了独立自主并自我监督的学习习惯;同时他们的社会自我逐步形成,社会性认知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道德评判意识也发展起来,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社会认同感也越来越强,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自主性和认同感逐渐增强并向前发展着。

(二)师生关系对农村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从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除了社会适应的社会活力因子以外,师生关系与其大多数有显著的相关。其中,亲密性、依恋性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得分越高的学生,其社会适应情况越好;冲突性、回避与社会适应呈负相关,得分越高,表明其适应有所欠缺;师生关系各维度对社会适应的二阶因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与周围的人存在着交错复杂的联系。从出生那刻起,我们便为进入社会、适应环境和进行社会化而准备着。社会适应是个体进入社会必须经历的一个历程,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作为学龄期的小学生,他們在离开家庭和父母之后,最常接触的人除了同伴就是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了。教师在这里的角色很多,既是传道授业者,又是真心朋友;既是榜样示范者,更是关系温暖提供者,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而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互动成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过程。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小学生们在适应的初期必然会产生畏惧和阻抗心理,需要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而与教师的亲密、依恋关系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动力,这就是社会适应是需要的心理能量。也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儿童期能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对以后的学业和社会适应也有重要影响,个体在日后的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会更加积极、良好。

拥有高质量师生关系的教师,能够给儿童积极的行为支持并帮助其发展社会技能,相反,低质量的师生关系会限制教师支持儿童社会技能发展的积极行为;和教师建立亲密友好关系的学生,其社会适应也相对较好,他们生活独立,活动参与积极,和同伴友好相处,人际关系协调,获得较高的社会技能。张晓、陈会昌和张桂芳[4]以及Buyse、Verschueren和Doumen[5]的研究证明了亲密的师幼关系能够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而冲突较多的师幼关系可能增加儿童的问题行为。农村的小学生们,父母大多数是农民出身,有的外出打工,有的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孩子的情感关注相对较少,再加上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很多时候不能给予孩子适合的和及时的引导、关爱;但孩子都是感情动物,是极其敏感和需要关爱的,教师却又很了解他們的这些心理,所以他们便会从老师那里去寻求,努力满足自己的内心饥渴,满足爱的需要和关注的需要。当他们成功与教师建立友好、亲密的师生关系后,便容易对学校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充满自信、活力和认同感,进而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否则,便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发展完善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

五、结论

(1)从对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及社会适应的调查结果可知,他们大多数是非独生子女,在性别上分布没有差异;亲密性、学习自主性和社会认同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师生关系各维度与社会适应的一阶因素、二阶因素均有显著相关关系,并且可以从学生的师生关系情况来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7-90.

[2]Wimmer H.Characterties of development syslexiaina reguIar writing system[J]. APP lied Psyeoliguistics,1993,14:l-34.

[3]Ladd G W.Pe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competence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childhood[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9,50:333-359.

[4]张晓,陈会昌,张桂芳.母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儿童入园第一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8,40(4):418-426.

[5]Buyse E,Verschueren K,& Doumen S.Preschoolers'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risk for adjustment problems in kindergarten:Can teachers make a difference[J].Social Development,2011,20(1):33-50.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临汾,041000)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农村小学生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