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研究综述

2016-09-10刘振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独生子女综述

刘振聪

〔摘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自我国在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成为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本文从独生子女家庭亲子抚养关系、教养关系、亲情关系、影响因素、评价量表及研究不足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生观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以使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掌握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和睦。

〔关键词〕独生子女;亲子关系;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1-0004-04

一、引言

亲子关系一词最早出现在遗传学领域,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1930年前后,亲子关系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教养关系方面。亲子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父母和孩子行为、情感和期望的组合,这种关系涉及孩子的各方面发展。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包括抚养关系、教养关系、亲情关系。

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定义,从父辈的角度来看,是指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子辈的角度来看,是指终身没有同胞兄弟姐妹的状况。自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被广泛研究。其中独生子女家庭的抚养关系、家庭结构及独生子女人口发展预测集中在社会人口学领域,比较出色的人物为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风笑天教授;而独生子女教养关系、亲情关系的研究则集中在心理学领域,代表人物有桑标等人。目前关于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繁而杂,而且综述类文献比较少,在全面二孩政策到来的新千年,笔者尝试综而述之。

二、独生子女家庭抚养关系研究

(一)居住关系研究

风笑天2008年对全国五大城市1216对已婚青年夫妻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子女性别、子女婚姻类型与父母居住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单独居住的比例高于同龄非独生子女25%;同时,已婚子女的独生子女身份、已婚子女的性别以及子女婚配对象是不是独生子女等因素同样对父母居住方式有显著的影响。并得出已婚独生子女的父母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大约在35%左右。

王树新和张戈[1]以2008年对北京市独生子女父母家庭养老保障的调查为基础,主要描述和分析了具有不同人口特征的独生子女对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意愿状况,其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同住的占78.9%;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如此之高是因为76.7%的独生子女是未婚的。风笑天有论此研究样本为270人,过小。而且样本中有75%以上的独生子女是未婚,在居住关系上的研究不具有代表性。

尹志刚同样对北京市1789户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描述独生子女父母对不同家庭结构和自理情景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而不是去探讨独生子女目前的居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比例为65.9%。

(二)家庭结构研究

宋健[2]认为,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主要为“四二一”结构。即祖父母四人,父母二人及子代一人。郭志刚利用1990的普查数据,对独生子女彼此的婚配的概率进行推算,至2030年相应的“双独”婚配只有7%。

周长洪[3]研究发现,当下独生子女家庭空巢比例超六成,主要是单代老人空巢家庭,占空巢家庭总数的九成。两代老人空巢占7.6%;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对依靠子女养老的期望不是很强烈,占七成的老人赞成与子女分开住;超六成的父母在经济上不补贴子女,有少量补贴子女的。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养关系研究

(一)教养类型研究

女心理学家Baumrind依据试验数据类型把教养方式分为纵容型、专断型和权威性。Baumrind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控制力和成就倾向;纵容型家庭中的儿童因缺乏父母给予的准则和强化,自我控制力往往较弱,且成就倾向较低。专断型家庭中的儿童有较多的不满意、不信任和比较畏缩,具有适中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自我控制力较强。

刘海鹰和刘昕[4]在2004年对中学阶段独生子女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类型主要集中在A型(消极拒绝型)、B型(积极拒绝型)、C型(严格型)这三类。提出父母应当在感情上或态度上不拒绝孩子,对孩子重视,关心,信任,不虐待、苛求、吓唬孩子,也不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对待孩子或以禁止、命令的方式监督孩子。文中进行了五类比较:中学阶段独生子女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期望非常高,過度保护、干涉、娇惯,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期待和干涉两个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其次,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担心、过度保护以及对孩子的溺爱程度明显高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欠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明显高于发达地区;不同性别与不同年级的独生子女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二)教养关系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

许多独生子女都生活在“三口之家”,即一个核心家庭。但实际上核心家庭与一般家庭的教养方式并无差异,只是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倾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采用人格需要量表、自我接纳量表、学习需要量表、道德自我评价量表和兴趣量表等工具,于1996年10月在全国12个城市调查了3284名独生子女中小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对独生子女的人格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发现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表现出五大优点和十大缺点。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独生子女有较强的自尊,大部分独生子女能很好地接纳自己。独生子女的社会道德素质较好,但独生子女的学习需要不足。同时,在人格需要方面,较多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其次,独生子女成就需要较低,少部分儿童有较强烈的成就需要;少部分独生子女自我接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在个人道德、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独生子女存在一定的缺陷。

何蔚[5]对438名高中生进行Y-G测验,并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及类型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高中生中,绝大多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一样,都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在Y-G人格测验的12项人格特质上,多数项目与非独生子女并无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特质与人格类型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人格特质上独生子女合作精神较差,但是神经质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

郝克明、汪明[6]在研究中中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的一些问题: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学历及未来职业期望要求普遍较高;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与溺爱下,独生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都比非独生子女弱;亲子沟通方面,独生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时间比非独生子女的沟通时间要长。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执行的是溺愛和纵容型的教养方式。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孩子会形成诸多问题。一是过度关注和过高的期望,使得孩子容易焦虑及获得退避性行为,自我中心时期的消退期延长,社会关系紧张;二是自我定位不清,不能清楚认识父母与自己的关系;三是责任感较弱,社会意识淡薄。

(三)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教养关系的因素

第一,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相关研究表明,华南地区75.8%的独生子女家庭分布在城市,华北、华东地区的独生子女家庭则均匀分布在农村与城市。究其原因,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实施得比较严格,在乡村则较为薄弱。华南地区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主要是公务员、教师等国家公职人员。陶沙等人研究发现,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教养关系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教育孩子时表现出较少的溺爱、专制、忽视、惩罚等行为,而是用说理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自由。这对家庭亲子关系都是很有益的。

第二,年龄因素。一般来说,晚育晚婚者,与较早生育的父母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对进入父母角色有所准备,对孩子往往更加关心。李玲对华南11市的1200户独生子女家庭与1200户的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平均养育年龄进行比较,独生子女父母平均养育年龄比非独大3.5岁。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自评教养类型中,独生子女家庭有657例为民主型,而非独生子女则有454例为民主型,纵容型则为345例。

第三,家庭气氛。家庭气氛对儿童的社会化也有重要的影响。在民主和谐的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较与容易与同伴交往,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与他人友好相处。而在家庭气氛恶劣的环境长大的孩子则容易性格孤僻,不太容易与人交往,敏感多疑,攻击性较强。

第四,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和离异家庭。主干家庭是指传统的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家中有老人在,可以协助子女教育第三代,传授经验,利于教养方式的改善,但家庭成员多,在教养方式方面容易发生冲突。核心家庭的父母都有科学教育孩子的良好愿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较为上心,但也存在问题,独生子女家庭的双亲大多数要忙于工作,与孩子缺乏沟通,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关注,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较少,年轻父母缺乏经验,也容易导致采取较为简单的教养方式,这样不利于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独生子女家庭亲情关系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是亲代与一个子女之间的模式结构,父母往往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在这一个孩子身上,这无疑将增加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度,尤其是亲代的关系。在风笑天教授的研究中,独生子女父亲陪孩子玩耍的时间比非独生子女的父亲多出12个百分点,而母亲则多出了17个百分点,这两类呈现显著性差异。很显然,独生子女父母陪孩子玩的比例要高得多,除此之外,独生子女父母经常带孩子逛公园、走访亲友的比例,是非独生子女的两倍。经常和孩子开玩笑、孩子的开心事经常与父母说的比例都比非独生子女要高得多。

罗凌云[7]曾对湖北省三城市450名独生子女家长和150名非独生子女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情感互动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较,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互动更为频繁,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具体表现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更多;独生子女父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的次数要多;独生子女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为融洽;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更为随和。

郝克明和汪明[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17个区、10个县(市)的334所中小学,包括107495名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得出以下结论: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教育期望”和“未来职业期望”普遍较高,比非独生子女水平高出了12个百分点,并有25%独生子女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博士学历;独生子女自身的“升学期望”和“未来职业期望”比非独生子女高出10个百分点。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关注都会影响亲代与子代的亲情关系。

陈一心和王玲[8]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和无可代替性,很多时候存在“众望所在”和“风险担忧”。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代际界限不清,父母已呈现多重角色,依恋期延长,分离不彻底。独生子女因为没有第二个孩子与他竞争在母亲心中的位置,母亲也就可能被其一直依赖。因此孩子与父母,尤其是母亲间的依恋期延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往往比较重,这容易造成独生子女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分离得不彻底。

五、评价量表

采用日本学者彬田敬编制的亲子关系问卷。此问卷为40题,分0~3四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很少、较多和经常。问卷共由三个部分组成:自己给父母添麻烦;父母对自己关心;我心目中的父母。测试方法首先由教师详解测试问卷,再由教师发放给学生,一次性完成。

采用由东京学芸大学名誉教授、田中教育研究所品川不二郎等编制,经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周步成、方真修订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手册”。PCRT以父母对孩子管教态度中的问题类型和程度来衡量亲子关系,父母管教态度分为五类,每类又包含两个亚类,总共10 个类型,每一个类型有 10 道题,每种类型满分为 100分,得分低于50 分被认为可能存在该种不良的亲子关系。不良亲子关系 10 个类型是:消极的拒绝型、积极的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溺爱型、盲从型、矛盾型、不一致型。

陈欣银等人在研究中应用 Rohner 的亲子关系量表对母亲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量。这一量表包括 36 个有关母亲行为和亲子关系的项目(如“我以一种温柔、亲切的态度和我的孩子说话”,“我喜欢我的孩子”)。操作时,要求母亲根据每个项目和自己的符合程度,按 1~4加以评定。按照标准程序,计算这一量表的总分,这一总分则表示亲子关系的亲密和融洽程度。

六、研究不足

第一,视角单一,学科间缺乏联系。自1979年我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近40年来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分布在各个领域。截至2016年,国内外刊物共发表了关于独生子女的篇数为1082篇,其中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体育学等学科,其中心理学与社会学占了主要部分,分别是367篇和403篇。在这些文献当中,心理学主要关注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诸如教养方式、儿童依赖心理、亲子沟通等方面,研究方法偏重心理实验设计与问卷调查;社会学则更加关注居住关系、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独生子女生存状况等方面,研究方式以问卷调查、家庭采访等为主。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各学科都注重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对一个问题的研究缺乏全面的考虑与联系。

第二,研究成果缺乏代表性。目前的研究都是在某一地域进行的,如选取部分省市来进行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做研究。我们知道,城区与农村的独生子女家庭不但存在着是地域上的差异,尤其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其家庭观、生育观等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有学者在进行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时,常常会忽视城乡差异、父母文化背景、职业等因素,而着重关注家庭结构差异带来的亲子关系的不同。这就导致了研究并不具备代表性。

第三,研究缺乏连续性,目前对亲子关系的研究着重集中在儿童这一块,对青少年至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较为缺少,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研究更少。

七、总结

2016年伊始,我国实行了全面二胎政策,这意味着自1979年以来的独生子女时代将成为历史。我国在2016年底由计划生育造成的独生子女家庭将由1450万户减少至1300万户,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研究也将进入末期。但随着二胎出生,部分年轻的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可能是我们未来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树新,张弋.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担心度研究[J].人口研究,2008(4):79-85.

[2]宋健.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J]. 人口研究,2005,02:16-24+96.

[3]周长洪,刘颂,毛京沭等. 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与亲子关系——基于南京市高淳县195户的调查[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5-9+26.

[4]刘海鹰,刘昕. 中学阶段独生子女关系调查报告[J]. 当代教育科学,2004,17:30-32.

[5]何蔚.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21-25.

[6]郝克明,汪明. 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 教育研究,2009,02:42-51.

[7]罗凌云,风笑天.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 青年探索,2001,06:12-16.

[8]陈一心,王玲. 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J]. 上海教育科研,2006,12:57-58.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漳州,363099)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独生子女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