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和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6-09-10渠立松
渠立松
〔摘要〕为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关系,以某中学913名中学生为被试,对其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EMBU)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ISCQ)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在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压力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1-0008-06
一、问题提出
父母教养方式即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的体现,并且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1]。目前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取向有维度取向、类型取向、亲子关系互动取向和生态化理论取向。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取向为类型取向,即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在类型取向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理学家Baumrid的研究。她在研究中提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根据父母的反应性和要求性的不同组合而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权威型、纵容型、专制型和冷漠型[2]。一般来说,权威型家庭养育的孩子要比纵容型、专制型和冷漠型家庭养育的同龄人具有更强的心理社会能力。权威型家庭养育的孩子更有责任心,更加自信,更有适应能力,更有创造性,更有好奇心,社交技巧更丰富,在学校的表现也更出色。相比而言,在专制型家庭中养育的孩子更依赖,更被动,社交能力较差,不够自信,而且智力活动中的好奇心也不足。在纵容型家庭中养育的孩子往往不够成熟,缺乏责任感,对同龄人更加顺从,而且难以承担领导责任。在冷漠型家庭中养育的孩子则往往易冲动,更可能出现越轨行为,容易过早地尝试性活动和酒精制品[3]。
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使得考察教养实践和子女心理发展的某些关系成为可能。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研究者从子女发展的许多方面研究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子女的學业方面,李敏和甘怡群[4]通过对北京市某中学的学生施测Maslash倦怠量表学生版(MBI-SS)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分析得出,低学业倦怠组相比于高学业倦怠组得到父母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而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和干涉则更少;子女的人格方面,张成镐和严秀英[5]通过对朝鲜族在校大学生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发现,朝鲜族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的精神质、内外向及掩饰性或幼稚的3个维度上均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子女的心理健康方面,杨智辉、王瑞敏和王建华[6]通过对某省会城市1506名初中生施测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发现过度保护、苛刻要求和亲子疏离会加重子女情绪问题,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尤其会加重初中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应对是指人们不断变化认知和行为的努力去处理被评估为超出其资源的内部或外部的要求。国内研究者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分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黄希庭等人[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应对烦恼和挫折的方式主要是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赵前章[8]则在研究中指出了中学生的12种主要应对方式:正视现实、寻求帮助、回避、合理化、幽默、注意力转移、升华、问题解决、自我控制、宣泄、积极比较和折中。国内学者同时也研究了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如全宏艳、何资桥和胡畔[9]通过对衡阳师范学院364名大学生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证明了自尊、社会支持都会对应对方式产生影响。
人际压力应对方式是个体在人际压力情境中为减轻、控制或消除人际压力、恢复自我平衡或自我与人际环境的和谐关系而作出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灵活地调整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策略。杜松涛和王淑敏分别针对不同的群体(大学生和中学生)编制了不同的人际压力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的问卷。杜松涛[10]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较低,其中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消极应对方式,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和其人际压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显著性相关。王淑敏[11]在研究中指出,中学生所使用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学校性质的差异,但在学生来源上差异不显著。她同时发现,人际压力水平中等的中学生所采取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最多。李雪梅[12]则研究了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她提出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人际压力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中起到一定的调节效应。
国内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很多。王绍瑜和王华栋[13]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300名中学生进行评定,结果表明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简易应对方式有显著的影响。刘经兰和罗芳[14]通过对江西某县普通中学110名高三学生进行应对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发现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养成孩子积极、成熟和理性的应对方式。也有研究通过路径分析得出应对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他心理特质之间的中介效应,如卢慧[15]有关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内隐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但在具体情境中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却很少。
以往的研究集中在普遍情景下的挫折和烦恼的应对,少有研究提及人际压力情景下的应对方式,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更是少有学者涉及[16]。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所以,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研究它们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17]。国内外的大量研究也揭示了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在面临人际交往的压力情景时,选择恰当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有研究指出,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多数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大多数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那么研究人际压力情景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将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它们的关系,对于父母选择更好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中学生在面对人际压力情景时学会以更积极的方式来应对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随机抽取某中学学生1000名,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回收有效问卷913份,有效率为91.3%。其中高一年级384人,高二年级363人,高三年级166人;男生479名,女生434名。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采用岳冬梅等人[18]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修订后的量表包括66个条目,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六个因素分别是:情感温暖与理解(Ⅰ)、惩罚严厉(Ⅱ)、过分干涉(Ⅲ)、偏爱被试(Ⅳ)、拒绝否认(Ⅴ)、过度保护(Ⅵ);从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五主因素分别是:情感温暖与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Ⅱ)、拒绝否认(Ⅲ)、惩罚严厉(Ⅳ)、偏爱被试(Ⅴ)。对所抽取的主因素分别进行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0~0.91之间。修订后的量表采用4级评分方式,1代表“从不”,2代表“偶尔”,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对于有些单亲家庭或是独生子女,应对相关题目作出“题目不适”的回答,“题目不适”用5来代表,如被试为独生子女,在回答“与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更宠爱我”的问题时,应作出“题目不适”的回答[17]。
2.人际压力应对方式问卷
王淑敏[11]编制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问卷(ISCQ)包括43个条目,将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从积极和消极维度上划分为8个因素。积极维度包括:求助、认知调整、积极转移、主动沟通,消极维度包括:攻击/抵触、幻想、压抑、否认。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分半系数为0.85。人际压力应对方式问卷采用5级评分的方式,1代表“没有采用”,2代表“很少采用”,3代表“有时采用”,4代表“较多采用”,5代表“基本上都采用”。
(三)施测及处理
利用晚自习时间在教室统一实测。经过筛选后,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性别差异不显著。
由表2可以看出,母亲的过分干涉和保护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性别差异不显著。
(二)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求助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较女生更多地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在攻击抵触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较女生更多地采用攻击抵触的应对方式。
(三)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
由表4可以看出,父亲教养方式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和积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父亲因子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消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在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各个分维度上,积极转移、认知调整、主动沟通与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认知调整与惩罚严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求助与拒绝否认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攻击抵触与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由表5可以看出,母亲教养方式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积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消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在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各个分维度上,积极转移、认知调整、主动沟通与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求助与惩罚严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攻击抵触与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幻想与惩罚严厉存在正相关。
四、讨论
(一)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父亲教养方式中,惩罚严厉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到更多的惩罚严厉。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穷养子、富养女,认为男生理应在磨练中成长,这种教育观念可能已经内化为父亲教养子女的理念,从而造成男生受到更多的惩罚;二是男生从小接触的环境与女生截然不同,在强调独立自主、竞争的男性社会中男生更易形成好斗的性格,這可能导致男生做事不够稳当,易于犯错误,这时就需要父亲利用其权威性来约束其行为。在父亲教养方式中,过分干涉因子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到更多的过分干涉。这可能因为男生独立性较强,喜爱自作主张,更易闯祸,所以需要父亲来干涉其不成熟的行为方式。在母亲教养方式中,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到来自母亲的更多的干涉、保护。原因可能与父亲的过分干涉相同,即男生易出现肢体冲突,而女生的成长环境相对文静和谐,冲突不多,所以母亲会更多地保护男生。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相关研究指出,儿子和女儿所报告的同他们父母间的亲密程度是相近的,冲突的数量也是相近的,父母为他们制定的规则是相似的。儿子和女儿在家庭关系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也就是说父母教养方式在国外性别差异不显著。那么中国传统的教养观念所强调的男女有别是否更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体上,中学生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仅在积极维度的求助方式和消极维度的攻击抵触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的均值均高于女生。王淑敏[11]在相关研究中指出,当人际压力水平较低时,男生和女生所使用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由于所调查的高中为一所镇级中学,学生大多为农民子女,人际网络比较单一,又加上均为中学生,学业竞争还不是很激烈,所以可能导致学生的人际压力水平并不高。男生较女生更多地采用求助和攻击抵触的应对方式可能是因为:第一,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发育使男生更为强壮,可能导致男生脾气暴躁、易产生冲动和攻击行为;第二,男女生成长环境的差异和社会对其的不同期望可能导致男生更加富有竞争性,而女生则强调和谐,频繁的竞争可能引起男生的好斗情绪,使其产生攻击行为;第三,求助这一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与王淑敏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突出地体现了女生在面对人际压力时常隐藏自己的困惑,而不是积极地寻求他人的经验指导。
(三)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易导致中学生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数据结果有力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作为孩子首先面临的社会组成部分,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是深远的。那么父母应如何与孩子相处呢?从研究结果来看,建议父母应积极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理解孩子所犯的错误,以培养孩子应对人际交往压力的能力。应尽量少惩罚多开导,少拒绝孩子的合理需求,少否认孩子的能力,多支持、多肯定,使孩子更自信、更有战胜人际挫折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虎妈”、“狼爸”式的棍棒教育以及其成功的个案引发许多家长的共鸣,还有不少父母效仿这种教育模式。但从研究数据来看,这种教育模式不具有普遍性,盲目的 严厉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母亲的偏爱与攻击抵触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数据结果和社会现实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在父母过度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分的溺爱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五、结论和展望
(1)中学生在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和保护这几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总体上,中学生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性别差异不显著,仅在积极维度求助和消极维度攻击抵触上性别差异显著,且男生的均值均高于女生。
(3)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中学生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易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样本抽取的范围仅局限于一所中学,研究结果可能无法代表全国的整体水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类型的中学进行研究,以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普遍性;其次,本研究的父母教养方式采用的是类型化研究取向,而类型化研究取向本身就存在局限。这种取向不能涵盖父母所用的教养行为,忽视了子女与父母具体的交往情况,后续研究可以从具体的教养行为入手,考察其对人际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只表明了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高中生的人际压力应对方式,但究竟如何影响以及其中的心理机制是如何作用的,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傅金芝.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2]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4:1-103.
[3]Baumrind 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1,11(1):56-95.
[4]李敏,甘怡群. 高中生学业倦怠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1(1):36-37.
[5]张成镐,严秀英. 朝鲜族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0,33(4):278-280.
[6]杨智辉,王瑞敏,王建平.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926-927.
[7]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0,31(1):1-5.
[8]赵前章.关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調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0(4):90-95.
[9]全宏艳,何资桥,胡畔. 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81-182.
[10]杜松涛. 大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11]王淑敏. 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2]李雪梅. 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
[13]王绍瑜,王华栋.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1235-1237.
[14]刘经兰,罗芳. 高三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4:442-444.
[15]卢慧.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内隐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16]丁凤琴. 国内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46-1049.
[17]斯滕伯格(美).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
[18]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 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3:97-10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