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2016-09-10张莹云张菲菲

党史文苑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莹云 张菲菲

[摘 要] 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有必要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生态思想,为生态系统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共识,同时加强生态系统价值观教育,从而构建起生态系统价值观。

[关键词] 生态系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结合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有必要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生存的要求,更是未来发展的要求。

一、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的现实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我们开始清醒地面对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大自然是有限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如果我们把人类看做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体,那么指导人类活动的意识及其价值观念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危机出现是资本主义国家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按照它的价值方向发展所必然产生的,是它的不可避免的直接后果。于是我们反思,是资本主义国家错误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危机思想根源之一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客体对主体的满足和需要。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对客体的攫取而不是对客体的依赖,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往往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甚至相互背离。经济增长成为唯一目标,并常常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成为全球性问题,使人类陷入困境。

但是,走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阴影,并不意味着坚持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自然中心价值观主张所有生物圈和整个生态系统都是平等存在的,主张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所有生物上,乃至非生命存在物。这就陷入了另一种极端。任何事物的这种价值独立于任何评价者而存在,这实际上有把价值泛化的倾向,而且自然因为存在而有价值,是存在着逻辑错误的,陷入了物本的泥沼。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还是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都是把抽象的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并没有真正地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此,我们要实现价值观念上的变革,就必须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确保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从而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解。

二、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需要明确生态系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生态系统价值观,对人类来讲是完成的自然主义,对自然来讲是完成的人道主义。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活动的统一,是相互作用的、系统的价值观。

生态系统价值观,在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上,强调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平等地位,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评价生态环境的根本价值尺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在生态价值与人的需要关系问题上,认为所有的自然物都具有内在的价值,自然物种之间是平等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不依赖于人类的需要;在生态价值实现的途径上,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有序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着眼于把人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在生态系统的协调进化中求得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是由实践中的人、价值和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既相互差异和相对独立,呈三足鼎立之势,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生态价值系统。深刻认识和把握实践中的人、价值和自然环境之间共生共荣、不可割裂的三位一体关系,才能使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发展。

生态系统价值不仅仅属于人的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范畴。生态主客体关系的基础是实践。自然的生态价值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也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得以重建。生态价值的存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生态系统价值观是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从而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最终保证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生态系统价值观不是某个书生的书斋狂想,更不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的。

1.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中的生态思想。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观念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主流价值观的精髓,也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系统思想。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字源出《尚书·仲虺之诰》,讲的是:“克宽克仁,彰信兆民”,言汤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楚简“仁”字从身从心,谓仁人能够身心合一、内外合一,正是能合天地、合身心、合内外、合物我为一。“义”者善待万物。《说文解字》:“义,从我从羊。”郑司农注:“‘义’字从羊,羊在六畜主给膳,其肉为美食,其皮毛为美服,其性温顺善良,故‘美’、‘善’等字均从羊,因而知‘义’与‘美’、‘善’同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君子慕义而善万物”。“礼”,便是尊重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运行的法则。《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何谓礼”的问题时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朱熹有云:“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智”者,熟天地万物之理也。古代“知”与“智”相通,“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仁”与“知”相对,有智之人,便是能正确认识仁义和实践仁义之人,就是能正确认识自然,并能正确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之人。“信”者,诚也,至诚配天。《说文解字》言:“信,诚也。”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信乃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秉思诚之道,贯智者之行,遵自然之礼,慕万物之义,立仁爱之心。仁义礼智信正是生态系统价值观文化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19世纪后半期,环境问题初见端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其睿智的哲学眼光,敏锐地观察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是这样阐释在“丰富的、全面的人”与复活了的自然界之间的建设性的互为对象的关系的。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他“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在人与自然界互为对象的交往关系中。一方面,人在实践活动中以“人的尺度”去要求自然界,从而使自己的实践具有“合目的性”。另一方面,人在实践活动中又以“物的尺度”来规范自己的目的和活动,从而使自己的实践具有“合规律性”。正是在这种实现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对立统一的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界之间建立起了互相创立、互相生成的建设性的交往关系。马克思说:“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因此”,二字逻辑上就直接体现出因果关系。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首先,人无法脱离本身的动物特性,所以先要按照各个物种的尺度去生产,也就是合规律性。其次,人懂得把握内在的尺度,能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目的进行生产活动,也就是合目的性。只有把这两种尺度有机结合起来,将规律和目的统一在人类实践之中,人类的生产才有美的规律。

这其中蕴涵的生态系统思想,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同时为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当下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需要从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中汲取生态思想的精华,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理论中汲取生态思想精华,完善生态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并将其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四、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对我们是指导我们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基本原则。要实现这种价值观,整个社会必须转变传统的价值理念,从思想上来适应现实社会对我们的要求。生态文明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1.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优势一经转化,便成了经济优势,便有了国家富强,具有生态环境优势,是一个国家之福,人民之福,体现了一个国家真正的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文明”“和谐”,包含着生态民主、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生态,人们既要取之,更要护之建之,要坚守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不仅是指人的自由,当然也包括自然界其他生命体的自由;平等并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当然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公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必须符合生态发展均衡原理,符合保护后代子孙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法治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同时也包括生态法治建设。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爱国,当然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要将生态责任意识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中去,做到生态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要求我们不仅要对他人讲诚信,也要对自然讲诚信;友善不仅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人对自然同样需要友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要每个人友善对待自然,构建和谐的生态关系。

培养生态公民,营造生态社会,建设生态国家,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共识,是构建生态系统价值观的前提。要真正构建起生态系统价值观,就必须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自觉自信。

2.加强生态系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在培育生态文化自觉自信的同时,进行广泛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虽然目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作了不少宣传,大声疾呼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这种宣传往往只强调重要性而缺乏知识性,大众传播媒体只能使少部分人的生态意识觉醒,这是个影响小且缓慢作用的过程。然而目前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如果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再醒悟,那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强化教育。

首先,要明确生态系统价值观教育在学校、社会和干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管理者、特别是政府官员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观教育,并对这种教育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在社会教育方面,设置相应资格证考试,将具备生态系统价值观作为人们从事相关职业的必备条件。其次,在义务教育中纳入生态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孩子们生态系统价值观。再次,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应该成为全程教育、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问题就是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构建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就是要在价值观念上,追求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着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也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3]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Paul Burkett,Marxismand Ecological Economics[J].Towarda Redand Green Political Economy,Brill,2006.

[6]张云飞,黄顺基.中国传统伦理的生态文明意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研究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