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的金融形态:演化、发展与政策建议
2016-09-10李连发
李连发
【摘要】我国将很快参与几乎所有金融领域(包括产品、服务、技术、研发、治理结构、机构、保障体系与支持机制等)的全球竞争,并以全球先进水平为标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争取尽快在所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的前沿,并力争在规则制定中具有话语权,最终使我国金融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成为全球的参照。我国今后的金融发展应立足金融发展理念的普适性和合理性原则,把握金融发展的主动权;集中力量优先研发包括区块链在内的金融基础设施相关技术,抢占金融技术创新制高点;处理好金融创新试点与全面准入的关系;提高金融机构违约的成本。
【关键词】金融发展 规划 区块链 准入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2.0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的路径仍有待进一步理清,各项政策的着力点需要进一步精准定位。这些都需要对金融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梳理。
金融形态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
金融形态的传统理论从金融部门所具备的功能这一角度来解释金融形态的特征。以Shi Shouyong和Randall Wright等人的研究为代表,新一代金融形态理论试图回答比金融功能更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新一代金融形态理论认为,以下两方面因素对未来金融形态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各国金融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从根本上也是以下两方面的竞争。
一是金融部门比其他部门会更加履行承诺(commitment)。所有金融交易都是建立在最终按事先承诺履行交割的基础之上。金融交易的中心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简单的规模效应和成本效应带来的;所有交易都是经过这个“中心”进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个“中心”最能履行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不会去“中心”化。非“中心”的处于边缘地带的金融主体履行承诺程度不高,相互之间只能够通过处于“中心”的履行承诺程度高的金融机构来完成交易。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削弱处于“中心”的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反而扩展了这些“中心”的金融机构促成交易的空间。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得稀缺的“履行承诺特性”的市场价值更高——未来金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此。
具体来说,在承诺条件下达成金融交易,成本最低,也给交易双方带来最大的收益。金融部门的履行承诺程度越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越能够使得原本无法达成的交易得以达成,同时也意味着在各种短期利益的诱惑下,金融部门更具自我制约性。履行承诺的内涵不仅包括诚信、不违约,而且涉及金融活动所有相机抉择场景。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对于交易中的收益“蛋糕”划分有了事先的约定。不论是哪种金融形态,不论未来的情况发生何种变化,不论交易双方在未来偏离事先协议时可能面对多大的利益诱惑,交易双方必须按事先约定的承诺履行义务。反之,当缺乏自我约束、不履行事先协商所确定义务带来的好处更大时,金融交易主体相机抉择,面对短期利益的诱惑,会选择违背承诺,放松对自身行为的制约。
当金融危机发生时,金融界的业内人士往往会提出金融业要加强监管。监管不仅要公开惩罚业内的“害群之马”,也要披露业内履行承诺水平较高的“明星”机构。在一个不重视承诺的金融形态中,有组织的加强自律行为只有在出现承诺危机、行业难以生存时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金融规划的目标之一是,使每一金融主体加强自律、高水平地履行承诺成为金融形态的常态。
二是流动性被“认可”(recognition)程度的重要性。流动性在此的定义是非实物资产作为购买力支付手段被接受的程度。流动性最初的起源是,商业性金融基于自身承诺的金融业内部的对流动性票据的“认可”。
金融形态的“进化”很大程度上是流动性工具的“进化”——能够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手段的非实物资产越来越多。金融形态的发展程度越高,被接受作为购买支付手段的资产种类就越多。流动性工具的进化,根本的还是愿意在常态下履行承诺的商业性主体越来越多的结果。对流动性工具的“认可”,其实就是对该工具发行者履行承诺程度的“认可”。
未来我国金融形态演化的环境特征
在金融行业,一场深刻的变革蓄势待发,国内外金融技术、产业和业态不断变革。未来我国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非“风调雨顺”,挑战与机遇并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外资对我国金融部门的渗透也将日益加强。未来总体环境有以下特点:
首先,技术对全球金融活动规则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的争夺从来都是激烈的。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优势正在强化这些国家在金融规则方面的影响力。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在有意识地使得未来的金融规则对自己更加有利。
未来,通过实现技术上的优势,我国应多提供规则方面的公共产品。技术是未来金融形态演化的推动力。在反洗钱、反假钞、金融机构合规、金融客户合适性等方面,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落地,并大幅度降低了合规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活动的规则标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活动主体可以更精确、更清晰、更及时、更低成本地监控所有金融交易信息,更永久地保存历史信息。
其次,理论研究的不足制约着未来的金融发展。金融问题不是工程问题。金融形态的核心不是技术的机械性效率,而是人的承诺。相对于其他许多方面的不足和制约,金融发展理论上的不足是最为突出的。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是否具有优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是否先进。理论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也不能与具体操作对接,但是,不在逻辑上讨论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问题,对最新分析方法因不能应用而忽视,是金融发展有可能全局落后的主要原因。
落实到金融形态和监管方式等操作问题,理论研究也亟待加强。比如,国内金融业分业监管的制度是否能够适应基于新技术的金融发展新形态尚无定论。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为金融账户在线上直接开展所有金融业务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对客户而言,每个移动终端都是一个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功能的集合。技术发展已经为未来金融混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混业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带来的便利有可能无法完全抵消从分业到混业的转换成本。
再次,我国金融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从实体经济总量来说,我国无疑是经济大国,而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储蓄的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储蓄规模客观上需要一个庞大的金融服务部门来将这些储蓄转化为投资,使得我国具备了成为金融大国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具有成为金融大国的先天优势。
由于我国储蓄规模庞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投资组合。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内配置组合,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因而,大国经济还使得我国具有成为一个全球化金融大国的先天优势。任何国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都有潜在的国际市场。
全球化金融大国需要处理的规模庞大的金融业务,给国内全球化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就以支付业务而言,国内的专业化分工使得支付的快捷速度、低廉成本已经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同样,任何国内金融业务的专业分工发展都有国际市场的应用。微信支付在海外的运用就是一个例子。
我国有大量迫切希望获得财富的人群。随着我国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多。一个能够为老百姓财富带来更高收益的金融体系在未来应该具备一个更加先进、成本更低、更加安全稳健的金融运作形态。在这一金融运作形态下,百姓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渠道,企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随着金融交易平台的多样化,场外交易日益专业化、分散化;但同时,金融交易的信息却日益集中化。金融资产的细分,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多样化,金融价格体系的多元化。面对这一变化,整个金融市场的估值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更加精细的获利机会。
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依据国家“十三五”期间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我们将参与几乎所有金融领域(包括产品、服务、技术、研发、治理结构、机构、保障体系与支持机制等)的全球竞争,并以全球先进水平为标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争取尽快在所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并力争在规则制定中具有话语权,最终使我国金融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成为全球的参照。具体而言,我国今后的金融发展可着重在以下四方面谋篇布局:
一是立足金融发展理念的普适性和合理性原则,把握金融发展的主动权。从长远来看,实施高标准的金融活动规则是大势所趋。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美国主导的TPP协定和TTIP协定迫使世贸组织原先制定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更新升级。今后,我们需要做好准备的是,通过不断提高全球金融活动规则标准来占据金融发展的制高点,控制话语权。我国还应在一些金融发展的优势领域主动提出符合全球先进理念和发展趋势的新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成为这些领域全球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展望未来,我们应对国内外金融形势不利变化的经验将会更加丰富,把握金融发展的主动权、抢占金融发展制高点的意识将更加超前,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金融局面的能力将继续得到增强。
二是集中力量优先研发包括区块链在内的金融基础设施相关技术,抢占金融技术创新制高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计算机技术、数学、通讯、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项学科的交叉渗透,未来的货币形态、金融机构形态、金融市场形态和支付形态都将发生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还在使用的计算尺和算盘,变为现在计算速度极快的电脑,电脑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变得方便。尤其是,得益于强大的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在学习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世纪以来,互联网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风起云涌,基于强大计算能力的数据应用机会在金融领域越来越多。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电脑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大胆预测,现在看来许多都得以实现。未来的金融形态将越来越带有各类新技术的色彩。
对于中国,世界各国真正拭目以待的,可能已经超越了钢筋水泥的国际大通道、贸易投资便利化安排和金融货币合作。在当前世界金融动荡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真正需要的是一次在新思想指导下的金融技术革命。中国应力争成为下一次金融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方面,2014年国家安排了3997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129项“863”计划课题。截至2014年底,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4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未来,需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明确提出利用制度优势加快创新的路线图:实施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金融领域的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三是处理好金融创新试点与全面准入的关系。金融涉及老百姓的财富安全。金融创新全面准入,可以与新药品的全面准入相类比。鉴于药品对人健康安全的重要性,美国对药品的管理原则是,只有具备证据表明,新药显著地好于当下使用的药,才能批准新药的准入。
处理金融创新试点与全面准入的关系的方法之一是提高金融创新全面准入的门槛,未来出现新的金融形态全面准入需要达到显著优于现有形态的高标准。具体地说,尤其需要在两方面比现有的金融形态做得更好,一是具备更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更高的履行承诺程度;二是具备提供更强的流动性工具的能力。同时,试点的门槛可以放低,在全面准入之前的试点,主要为收集证据的需要;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试点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而且参加试点者因承担试点失败风险,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
四是金融监管向混业方向过渡,提高金融活动违约的成本。分业的金融监管模式容易带来不同金融业态的不同监管理念之间的套利行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套利的成本不断下降,这将导致套利活动的增加。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现有金融形态均达到了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方向过渡的条件会越来越成熟。
提高违约的代价适用于所有金融形态的所有金融协议。违约成本指协议人在违约情况下需要支付的代价。对金融机构而言,不履行承诺最大的成本是从“中心”位置被转移到“边缘”的位置。这也符合本文通篇的逻辑,处于“中心”的金融机构是最能履行承诺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披露,截至2016年1月,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8.16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015年末我国67.7万亿人民币GDP的145%。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3.4万亿。在“十三五”期间,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金融部门,做好发展规划意义自不必言。本文从规划的定位、思路和框架上提供几点意见,希望为找准政策的发力点,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干预和市场波动,提高金融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责 编∕郑韶武
Abstract: China will soon participate in almost all areas of global financial competition, including products, service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 guarantee system and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follow the lead of the world’s advanced. On this basis, we will strive to gain a world-level leading edge in all areas as soon as possible, have the right in the rule-making activities, and ultimately make the Chines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become a global reference.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iversa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concep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asp the initiative i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concentrate resources on R&D on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ies including block chain, and capture the high ground for financ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s;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pilot projects and full access; and improve the cost of defaul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Key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block chain,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