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16-09-10燕,邵璐,叶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脉压标准差收缩压

方 燕,邵 璐,叶 明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方 燕,邵 璐,叶 明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1例,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晨峰(MBPS)。同时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结果与非硬化组相比,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日间脉压、夜间脉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均高,非杓型血压及MBPS检出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与CAS关系密切。

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可引起靶器官的损害,而反过来,靶器官的损害也能影响高血压病的预后。近年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诊断、监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及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目前的研究重点已转向ABPM参数对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诊断和评估上。高血压对大血管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AS)。本研究旨在探讨ABPM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以评估各项参数在高血压患者CAS的诊断和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1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外周血管病、严重高脂血症、糖尿病、恶性肿瘤,其他心、肺、肝、甲状腺、肾脏等功能异常。根据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结果分为:硬化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2±13.4)岁;非硬化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2±11.3)岁。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 采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及高血压病程等病史,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kg)/身高2(m2)。研究对象均在空腹8 h后抽取静脉血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等指标。

1.2.2 ABPM 采用美国太空实验室90207型动态血压监护仪进行 ABPM,将袖带固定在左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cm,松紧以刚好能容纳2横指为适度,依据受检者日夜活动及休息时间,日间检测间隔为30min,夜间检测间隔为1h,记录要求时间不少于22 h,血压记录次数不少于总记录次数的80%为有效测量,受检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制,避免剧烈体力活动与情绪激动。嘱受检者在血压监测时,停止活动,左上肢保持静止状态。统计以下数据: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 h 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日间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脉压(nPP);血压变异性以各时段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表示,包括24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血压昼夜节律以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NsBPF)表示:(白天SBP平均值―夜间SBP平均值)/白天SBP平均值×100%,NsBPF≥10%为杓型血压;否则为非杓型血压。血压晨峰(MBPS):起床后2 h内的SBP平均值―夜间睡眠时SBP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 h的平均值),MBPS≥35 mmHg(1mmHg≈0.133 kPa)为晨峰血压增高[2-3]。

1.2.3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Philips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0 MHz,由同一高资历超声医师操作。受检者在静息状态取头部后仰平卧位偏向检查侧的对侧,在颈内、外动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处、颈内动脉近段的IMT,选择最大处测量3次,取平均值。定义:IMT≥0.9 mm,且<1.2 mm为增厚;IMT≥1.2 mm为斑块形成。符合IMT增厚及斑块定义的归为硬化组,否则为非硬化组[4]。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程、BMI、TC、TG、HDL-C、LDL-C及FPG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表1 硬化组与非硬化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ABPM参数 与非硬化组相比,硬化组24 h SBP、24 h PP、dSBP、dPP、nSBP、nPP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24 hDBP、dDBP、n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与非硬化组相比,硬化组24hSSD、24h DSD、dSSD、nSSD、nDSD增高,非杓型血压检出率、MBPS检出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dDSD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2 硬化组与非硬化组动态血压与脉压比较 mmHg

3 讨论

ABPM是高血压病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有研究发现ABPM参数血压变异性及MBPS均独立于血压平均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关系密切[5-7];亦有研究报道血压昼夜节律与AS有关[8]。高血压对大血管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内膜增厚,呈AS改变,CAS常被视为是全身AS的早期表现[9]。本研究显示,硬化组的24 hSBP、24 h PP、dSBP、dPP、nSBP、nPP与非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24 h DBP、dDBP、n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提示SBP与IMT的关系比DBP更密切,考虑SBP反映的是大血管壁所受压力,而DBP反映的是外周血管阻力。SBP增高,加速了血管内皮受损及修复,致管壁增厚,粥样斑块形成。AS继续发展,影响到动脉壁肌层,致大血管顺应性下降,可影响到DBP。

表3 硬化组与非硬化组血压变异性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

BPV是指机体在特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程度。有研究[10]发现其影响因素包括中枢神经、体液及反射等。一方面血压增高通过多种机制使BPV增高,BPV增高常与靶器官受损伴行;另一方面,单纯BPV增高亦可导致靶器官受损[11],近年来的研究更注重BPV独立于平均血压水平对靶器官的损伤作用。Mancia等[10]研究发现BPV增高主要是引起主动脉肥厚,而血压升高主要是导致左心室肥厚。本研究发现硬化组的 24 hSSD、24hDSD、dSSD、nSSD、nDSD与非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符合以上研究结果。其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为BPV增高,血流对血管壁切应力变异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加;激活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炎症反应增强,炎症相关因子增加等。

血压昼夜节律和MBPS也是血压波动的一部分。血压昼夜节律体现较长时间内血压变化,正常为杓型血压。本研究发现硬化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正常节律消失,考虑高血压影响神经体液调节,使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功能受损。而MBPS体现的是短时间内血压变化:晨起开始活动,可使血压很快从较低水平上升到较高水平,甚至可达24h峰值,使血管壁压力骤然增大,损伤增加。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24h平均血压水平、BPV、血压昼夜节律及MBPS均与CAS有密切关系,ABPM可帮助诊断CASCAS,为全身大血管损害的评估提供临床依据,是高血压病诊断与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张维忠,施海明,王瑞冬,等.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参照值协作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5):325-328.

[3]Omboni S, Parati G, Palatini P, et al. Reproducibility and clinical value of nocturnal hypotension: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SAMPLE study[J]. Hypertension, 1998,16:733-738.

[4]Bilo G, Parati G. Rate of blood pressure changes assessed by 24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other meaningful index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J].Hypertens, 2011,29(6):1054-1058.

[5]Frattola A, Parati G, Cuspidi C, el al. Prognostic value of 24-hour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J]. Hypertens, 1993,11: 1133-1137.

[6]Kario K, Pickering TG, Umeda Y, et al. 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h hypertensives: a prospective study[J]. Circulation, 2003,107: 1401-1406.

[7]Gosse P, Lasserre R, Minifie C, et al. Blood pressure surge on rising[J]. Hypertens, 2004,22:1113-1118.>Gosse P, Lasserre R, Minifie C, et al. Blood >pressure surge on rising[J]. Hypertens, >2004,22:1113-1118.

[8]Su DF, Miao CY.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organ damage[J]. Clin Exp Pharmaclo Physiol,2001,28:709-715.

[9]王微,武阳丰,赵冬,等.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6):553-557.

[10]Mancia G, Grassi G.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0,35 (Suppl 4):15-19.

[11]Miao CY, Yuan WJ, Su DF.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aortic denervated rats an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 Hypertens, 2003,16:585-591.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6.053

R544.1

A

1671-0800(2016)06-0795-03

2015-12-25

(本文编辑:孙海儿)

315041宁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邵璐,Email:lusia5215@163.com

猜你喜欢

脉压标准差收缩压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浅析标准差及其在工程统计中的运用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更 正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特点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