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生态视角的合肥市区域性金融中心研究

2016-09-10魏媛媛李俊李洁

时代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

魏媛媛 李俊 李洁

【摘要】金融生态系统是指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内外部金融环境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至少包含三个部分,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生态调节机制。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金融生态 区域性金融中心 政策建议

构建合肥市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问题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在《安徽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集聚金融资源,全力推进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施步骤。通过5年的发展,合肥作为集聚各种金融要素资源,进而辐射和服务全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凸显。在最近的“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通过金融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建设。

一、金融生态系统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必要保障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在该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高效全面的金融服务,资金融通自由,金融功能齐全。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沿着以下路径: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产业集群—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是金融体系发展到每一阶段上的产物。

金融生态体系的概念源于白钦先教授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到金融金融领域,周小川第一次系统地将生态的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金融发展问题。金融生态系统的概念有两种不同角度,即金融生态环境观和金融生态系统观,本文指的是金融生态系统观,指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内外部外部金融环境之间不断作用、相互影响,金融生态体系自身不断进行调节,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因此,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至少包含三个部分,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金融生态系统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必要保障。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演进型和混合型,无论是哪种形成模式,金融生态系统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大量金各种金融资源的进入和聚集;其次,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和演进有内在的规律性,城市金融业是一个生命系统,金融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与周边的社会体系不断地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形成了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关系,使其自身通过“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成长和发展。

二、合肥市金融生态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合肥市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金融生态主体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互联网金融等多种金融机构。目前在合肥的各类金融机构、组织、第三方支付企业、基金管理机构等等已逾400家。

1.商业银行体系。合肥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商业银行系统,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及村镇银行信用社为补充的,功能较为齐备,分工较为合理的银行组织体系。加强与渣打银行、华侨银行、新韩银行等外资银行联系沟通,争取到2020年,引进8~10家世界知名外资银行分行落户合肥,集聚发展近5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两大金融产业集聚区在合肥已经形成:一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庐阳区金融集聚区;二是山政府推动的滨湖新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21家金融机构总部或综合基地及安徽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局落户合肥滨湖新区,预计总投资超250亿元。

但是商业银行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商业银行聚集度较低,商业银行数量相比发达城市显得不够,尤其是外资银行,目前只有4家入驻合肥;其次,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较为单一,盈利性资产主要是信贷;再次,商业银行贷款较为集中,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比例较高,而中小企业贷款份额较少。

2.区域金融市场。2015年前三季度,我市实现直接融资1230.3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56.5%,超序时进度81.53个百分点,占全省56.28%。截至目前,合肥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6家,其中境内上市企业34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新三板”挂牌企业47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十;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75家,居全省之首。2015年前10个月,累计实现直接融资近1300亿元,占全省55.6%。目前合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但是还没有达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要求,特别是与北京、上海等金融发达城市相比,直接金融发展还是相对滞后,合肥市金融直接融资金融机构数量少,资产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很多还是空白,外资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等还有待突破。

3.互联网金融。2014年安徽首家省级国资系平台—德众金融在合肥上线运营,是具有“国资+上市”复合背景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目前,安徽省网贷运营平台总数59家,在全国居第9位,总体规模处于中游水平,除德众金融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外,其他平台影响力较小。互联网金融机构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直接融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监管缺失下的金融风险问题。

4.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包含金融市场运行的内部环境以及整体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金融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恶劣的金融生态环境将导致城市金融萎缩或畸形发展。《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报告》中列出了金融生态的九个构成要素: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发展、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

2015年中国社科院公布了《中国地区生态环境评价2013~2014》,安徽省综合排名11名,首次位居中部六省之首,比前几年都有所提高,在247个城市中,合肥金融生态排名36名,位于第二个档次,比前几年名词有所提升。在中部六省的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综合排名排名仅次于长沙,合肥市地方政府债务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城市这个指标拉升名次,经济基础、制度和诚信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金融发展水平这一指标明显偏低。

(二)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金融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金融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协调稳定的机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通过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包括“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灵活的利率和汇率机制、合理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金融生态的调节机制要遵从金融规律,如果政府对金融系统的过度保护和管制,破坏了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行政对金融业过度保护和管理,削弱了优胜劣汰生存规则对金融主体功能作用的强化和创新推动,现行的法律根本就没有对金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债务债务的具体规定,金融机构的退出机构缺乏可操作性,这种情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不断改善。2015年1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出台,促使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完善商业银行退出机制,为实行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保驾护航,使金融机构能够优胜劣汰,形成一个竞争性、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

三、合肥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主体建设

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在不断变化的金融生态环境中相互推动和制约,其学习行为、竞争行为、合作行为和创新行为,构成主体间的协同行为,这是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动力。安徽省的区域性金融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要把加快安徽金融业主体化建设列人政府工作目标,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安徽省金融业发展创新领导小组,构建有益于安徽金融业主体化发展的支持机制。首先,在普惠金融体系的金融理念下建立一个面向社会所有阶层和所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可持续性、广泛包容性与特定化配比为内涵的金融体系,建立区域性银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为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以及农户提供灵活的金融服务。其次,非银机构方面,还将发挥合肥在中部省会城市非银行金融机构牌照数量领先的优势,督促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加快发展步伐,专注特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金融业存在跟发展的各种因素总和,它既包括影响金融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包括金融体系内部的内在因素。通过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区域金融业发展,还可以实现区域内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合肥市要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完善生态发展环境,提升金融对当地经济支撑作用,提高金融发展效益,以发展实效来突围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中所面临的困局。首先,营造和谐的金融文化环境,政府要加大对本市城市与金融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人文教育配套设施,为金融文化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信用合肥”建设。加强企业决策人员和员工的金融市场信用道德意识,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再次,全面建设金融信用体系,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一个覆盖国家、企业、个人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诚信体系。

(三)完善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首先,建立区域内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实施系统性监管。由城市金融主管部门主导,建立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支机构以及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信息交换机制,保证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一致性。其次,建立与完善金融运行机制,其中包括建立金融企业破产和退市机制,培育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机。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创造各类金融生态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再次,政府要转变职能,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监管原则,构建市场化的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环境。减少政府对信贷资金流向的干预,建立起金融生态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国刚,冯光华.中国地区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彭小兵,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研究—以重庆为例构建区域金融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白娜,陈如,姚颖盈.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浙江金融,2008(5).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金融生态视角的合肥市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SK2013B156)。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
为金融消费者铸就维权的“盾牌”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本外币监管一体化的思考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