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6-09-10党振华毛文彬
党振华 毛文彬
摘 要: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6月2日大额存单发行开闸,8月26日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全部放开,10月23日,央行宣布放开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始于2012年6月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制度层面上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商业银行如何抓住和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核心竞争力,值得深思。文章以农行临海市支行为例,研究了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深入分析其利率管理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进程 影响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143-03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将市场均衡利率的发现和决定由中央银行向市场主体转移,它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也是金融体制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如何抓住和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而在新常态中取得新一轮良性发展,是银行业当前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回顾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至2015年10月23日基本完成。纵观近20年的改革进程,1996年—2007年主要为货币市场利率改革,2012年—2015年主要为存贷款市场利率改革。为更清楚的梳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脉络,本文将其大致划分为货币市场利率放开、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等三个阶段。
(一)货币市场利率改革(1996—2012)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已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利率、国债和金融债的发行交易利率等。1996年6月,建立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取消拆借利率上限管理,实现了拆借利率完全市场化;1997年6月,央行放开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形成由市场决定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的机制;1998年9月,放开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正式上线,成为货币市场利率的主要参考指标。
(二)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1.“管住下限、放开上限”的双轨制改革(1996年—2012年)。1998年10月起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由40%扩大到50%,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10%;1999年县以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扩大到30%,但对大型企业仍为10%,国务院确定的512家大型国企贷款利率不上浮;2004年1月,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10月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仅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管理。
2.逐步扩大利率下浮区间至完全放开(2012年—2013年)。2012年6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开始;2012年7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进一步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完全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
3.贷款基础利率(LPR)发布。为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为定价基准由央行确定过渡至市场决定进入实质阶段。LPR的推出,意味着贷款基准利率将逐步取消,银行完全自主定价。短期看,贷款市场化定价已形成,LPR不影响银行实际定价水平,对银行业绩无影响。长期看,以LPR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对银行的自主风险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1.出台存款保险制度(1993年—2015年)。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早在1993年我国初步提出利率改革设想之时,国务院就曾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2015年5月1日起《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在发挥市场约束作用、有效地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的同时,有利于促使银行加快金融创新,改变同质化竞争现状,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2.发行同业存单和大额存单(2013年—2015年)。2013年12月9日《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发行价格等由市场确定;2015年6月3日《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发行利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可转让和提前赎回。大额存单的重启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仅剩放开存款利率最后一关。理财产品是利率上限管制的产物,是利率市场化机制逼迫出来的。大额存单进入市场将逐步取代理财等高利率负债产品。
3.逐步放开上浮限制(2012年—2015年)。2012年6月,人民银行突破性地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存款市场化正式开始;2014年11月利率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2倍;2015年改革进程加快,3月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3倍,5月又进一步扩大至1.5倍,8月26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0月23日再次宣布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全面而严峻的挑战。农行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步伐,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以农行临海市支行为例,2015年前三季度,该行利差收入显著,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回升,全行实现存贷利差收入20088.53万元,同比增加161.53万元,增长8.11%,利差收益明显。存贷利差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71.45%。从收息角度看,前三季度,实现利息收入30911.3万元,同比增加439.84万元,增长1.44%。前三季度贷款收息率6.10%,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相应减少收入136万元;日均贷款余额67.72亿元,同比增加5.75亿元,增长9.28%,相应带来增收566万元,是今年利息收入增量的原因所在。从付息角度看,前三季度,各项存款利息支出10823万元,同比增加279万元,增幅2.65%。存款付息率1.80%,同比持平。全行日均存款余额80.18亿元,同比增长2.56%,相应增支279万元。从利差角度看,前三季度存贷利差4.30%,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见下表)。
(一)利差收窄压力加大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利差收窄。资产收益端,央行两次降息,贷款基准利率平均下降65BP,一季度农行临海支行新发放人民币实体贷款利率较上年下滑35BP,导致全行人民币贷款收息率下降14BP;负债成本端,尽管央行下调了存款基准利率,但上浮区间提高到30%后,商业银行最高可执行利率仅较两次降息前略有下滑,1年期存款最高可执行利率3.25%,较降息前仅下滑5BP。反而在降息周期中,客户为规避利率风险,农行临海支行存款呈现出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导致农行临海支行存款付息率不降反升,一季度农行临海支行人民币存款付息率较上年反弹3BP。在资产和负债两端压力下,农行临海支行一季度人民币存贷利差较上年收窄了17BP。
(二)利率风险管理压力加大
一是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净利差水平下降,以及金融脱媒趋势下大客户转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趋势性变化,使商业银行为稳定净利润增速而调整风险偏好,信贷客户结构将进一步下沉,向议价能力弱但风险度较高的小微企业客户倾斜,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二是金融脱媒导致存款竞争加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受到挑战,流动性风险管控的压力上升。三是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以及定价久期特征的传导,可能对财务收支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利率风险。
三、思考和建议
随着利率市场化由“制度层面”真正向“市场化层面”的深化发展,定价水平可能仍会继续下降,如不能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时调整业务经营策略和盈利模式,全行盈利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业务经营的难度也将更加艰难。为此,应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业务经营的影响,立足当前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和农行临海支行业务经营实际,主动应对,“比学赶超”,短期内,完善定价机制,控制定价水平过快下降;长期看,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加快推进经营转型,从根本上解决利差收窄的问题。具体策略上,建议重点在完善定价机制、优化资产结构、强化主动负债管理、提高风控能力、创新金融服务等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完善定价机制,提高定价管理水平
1.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重综合收益的定价策略。适应市场形势和客户需要,灵活制定贷款定价策略和转授权政策,提高定价审批效率。在定价策略上,对单笔贷款算综合账,看综合收益和带来的业务流量,真正平衡好规模、定价和市场竞争力的关系。同时,加大定价政策的对下传导,帮助和指导各行做好定价管理。
2.加强价格因素在信贷管理中的约束作用。坚持审贷必审价,强化定价模型测算结果的硬约束。要从“两张表”(FTP表、经济资本系数表)和“一个公式”(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入手,细算账、多分析,实现“逐户测算、一户一价”的精细化定价模式。做好定价后评价工作,对实际贡献率低于测算水平的,查找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方案;整改后经济增加值仍为负值的,坚决调整和退出。
3.进一步加大LPR的推广应用力度。LPR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工具之一,既是未来可能取代央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市场化基准利率,也更加能够反映银行贷款成本的实际变化,更能体现银行自主定价的实际选择。农行临海支行应改变贷款定价按基准利率浮动的传统,培养按LPR开展贷款定价的习惯,提高以LPR定价贷款占比。短期内,发放一年期以内固定利率的贷款原则应实行以LPR方式进行定价。明确以LPR定价的贷款占比要求,强化对未达标行的督导和指导,确保LPR运用占比达到省行要求。
4.完善负债业务定价机制。相比完善的贷款定价管理模式,由于没有定价模型,日常监测与管理缺乏系统支持,负债组织中成本意识还比较淡薄。首先,要加强FTP内外点差收益分析,通过健全绩效考评和产品计价体系等途径,加紧完善和落实财务硬约束机制,在全行形成自觉的定价自律意识。其次,要完善利率转授权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业务监测和市场跟踪,通过多维比较细化辖内机构、不同类型客户的存款利率转授权限;最后,要尽快建立负债定价模型,完善负债监测分析系统,为成本管理提供支持。
5.加强利率风险防范。当前,市场利率进入下行通道,央行基准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应继续采取“拉长资产久期、维持负债短久期”的管理策略,贷款尽可能实行固定利率,实行浮动利率的贷款,再定价周期尽可能在半年以上(含半年);结息周期尽可能按月、按季,严格控制实行按半年、按年计息的客户范围。
(二)优化资产结构,提高高收益的生息资产占比
1.加快贷款投放,以量补价。目前农行临海支行贷存比70%左右,资金比较富裕。随着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周期,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仍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部分领域的信贷需求仍将保持旺盛态势。对此,一是要积极对接国家调控导向,加大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对接和营销工作力度,紧密跟踪后续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并且紧紧抓住地方债置换创造的营销机会,争取介入更多地方政策建设项目。二是围绕国家出台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支持方向,制定出台新的信贷结构调整意见,明确行业、区域、品种和客户等发展重点,引导经营单位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投向风险可控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中企业,规避风险较高的行业、产业、区域及客户风险。三是把握好信贷资源向临海东部倾斜的政策机遇,加快项目审批和贷款投放,改善生息资产结构,提高生息资产收益水平。
2.加大小微企业和非住房类个人贷款拓展力度。随着大型企业“脱媒”现象不断增加,向大型企业要贷款规模和高收益的难度越来越大。农行临海支行应尽快适应金融脱媒趋势发展,改变传统“贷大”信贷模式,下沉经营重心,加大小微企业拓展力度,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和定价水平。具体操作上,构建专业化经营的“信贷工厂”模式,开展集约化、批发式营销。重点是选择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优良的小企业客户,大中型客户贷款定价偏低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消费金融发展的机会,积极挖掘民生消费领域金融需求,大力发展收益率高的非住房类个人贷款业务,努力提高零售贷款比重,提高贷款收益率。
3.加大市场化资金运用力度。同业业务是银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上半年央行连续3次降息及贷款收益的下降,多数银行积极调整生息资产结构,大力发展“应收款项类投资”同业业务。为此,农行临海支行应认真研究同业业务管理政策,积极与上级行沟通、联系,争取授信额度和定价政策倾斜。密切关注资金市场走势,不断加强市场化资金运用,拓宽收益渠道。 (下转第146页)(上接第144页)
4.持续加大涉农和县域贷款投放。把握城镇化发展机遇,创新机制,控制风险,推动三农县域业务稳健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定价优势,促进全行各项业务稳健高效快速发展。
(三)强化主动负债管理,稳定存款资金来源
利率市场化的常态下,银行获取负债的难度不断增加,一味通过季月末“冲时点”、抬高存款组织价格等行为难以为继。这要求银行必须牢牢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摒弃存款组织中的“重短期业绩、投机取巧”等传统做法,将功夫用在平时,创新负债业务的理念和方式,抓好资金流量,实现存款稳定增长。
1.做好资金的“流量管理”。适应社会资金频繁流动的大趋势,以提供客户增值服务带动存款发展,锁定客户群体、提高客户粘性。首先,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完善资金结算与支付功能,提高现金管理能力,为客户业务办理提供方便;其次,加强代理服务管理,以代发工资、代收代付为重点,将法人客户存款转化为个人存款,锁定资金在农行系统内流动;再者,强化前后台联动和产品联动,提高综合营销水平。
2.合理运用大额存单工具。适应客户资金保值增值的趋势要求,合理运用大额存单等创新型负债工具,重点对接核心法人客户、优质个人客户购买需求,牢牢锁定高端客户。同时,适度宣传大额存单收益高、安全性高和流动性强等特点,引导客户理财资金逐步向存款转化,取代保本型理财产品,同时吸引部分货币基金等产品的资金回归表内,扩大存款基数。
3.提升存款增长质量。充分发挥FTP价格导向和调节作用,引导经营单位存款组织“先算后做”,重点鼓励活期、短期存款和结算性同业存款发展,提高活期存款占比,降低付息成本。同时,要加强存款偏离度管理,以日均增长带动时点存款的增长。
(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1.建立风险前置预警体系。加强行业、区域维度经济状况前瞻性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行业发展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企业上下游经营状况,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潜在风险预警信号体系。加强各个行业周期性研究,压降顺周期特征明显的行业信贷投放,进一步分散信贷行业投放,降低行业集中度。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风险预警和排查,以在客户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潜在风险。
2.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和处置。准确评价客户贷款的信用状况,对信用风险大而容易形成不良的信贷资产,要加强与政府、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合作,通过地方债置换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实现风险转移,增强不良资产的经营和处置能力。
(五)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非息收入占比
主动迎接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冲击,加快改革创新,开拓和发展新领域、新业务,不断改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结构,持续提升整体价值创造水平。一方面,要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注重用户体验,通过交叉营销、创新产品和服务等不断提高客户黏性;另一方面,要积极而适度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抓住泛资管时代的契机,有序扩展经营范围,逐步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促使自身从单一的融资中介向市场交易、价值管理提供商等方向转变,以提高自身持续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尚福林.新常态下的银行业改革与发展[J].中国银行业,2015,(2)
[2] 易会满.提升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能力[J].中国金融,2013,(21)
(作者单位:农行浙江省临海市支行 浙江临海 317000)
(作者简介:党振华,男,农行浙江省临海市支行行长;毛文彬,男,临海市农村金融学会秘书长)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