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佳瓷精致宜品茗—以瓷盏为媒管窥宋代茶文化

2016-09-08陈新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北苑茶盏兔毫

陈新宇-文

佳瓷精致宜品茗—以瓷盏为媒管窥宋代茶文化

陈新宇-文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治国最为典型的一个朝代,文治大宋一方面造成了国力上“积贫积弱”的困局,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宋代文化在艺术意境、审美趣味、精神追求上独树一帜的格局。作为“雅文化”的代表——茶文化,在宋代也演化到极致。上至皇宫贵胄,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对饮茶青睐有加,品茗之风盛行。

一、茶文化的繁盛

2013年蚌埠市李楼乡工地发现两处宋墓,经发掘表明墓主为一男一女,二者或是夫妻关系,陪葬品除每墓一盏外,别无他物。从墓葬形制看,两墓均为单券砖室墓,墓墙由平铺错缝砌成,墓底铺有“人”字形地砖。两墓级别虽不高,但葬制相对考究。墓中出土了两件吉州窑黑釉盏,两盏形制一致,尺寸略有差异,为宋代吉州窑产品(见图1、图2)。出土时乌黑莹润,光泽似玉。均为撇口,斜腹,圈足内凹。釉色酱黑,釉层薄,施釉不及底,胎质细白紧实(见图3)。器表完整,釉面光滑,无明显使用痕迹,不似墓主生前的实用器具。每墓一盏的配置,应是将茶盏作为信物进行陪葬,依照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宋代茶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兴盛程度可见一斑。

图2 吉州窑黑釉盏

图1 吉州窑黑釉盏

图3 吉州窑黑釉盏

我国茶的发现和饮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是名副其实茶的故乡。虽有悠久的饮茶历史,唐朝时中国茶文化才真正自成一脉,开始形成。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饮茶之事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追捧。至宋代,文人士大夫将日常的饮茶品茗与探寻自然之美、品尝生命之乐、体悟人生之理等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将唐代刚刚形成的茶文化精致化、高雅化、审美化、艺术化。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使得茶文化如沐春风迅速发展。

宋代茶文化兴盛的重要原因是贡茶制度的完善。所谓贡茶,就是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宋代贡茶制度沿袭前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赵匡义选定建安(即今福建建瓯)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设茶局,纳入官府直接管理, 并设官督造,细求精制。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因贡茶的兴旺,宋代成为我国茶文化历史上茶学专著最多的时期,比较著名有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刘异的《北苑拾遗》、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这些茶学专著引导了社会风尚,传播了茶文化。

茶文化在宋代兴盛的另一个推手是皇帝对茶的喜好,其中特别痴迷者当属宋徽宗赵佶。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徽宗时常开设宫廷茶宴,品茶论茶,他本人还亲自撰写关于北苑贡茶的著作《茶论》,因其成文于大观年间,后人又称之为《大观茶论》。全文共计2800余字,开篇序言,正文又分地产、天时、采择、制造、鉴辨、白茶、盏、藏焙、品茗等二十个条目,对茶的介绍面面俱到。徽宗以天子之尊倡导饮茶之风,引得当时社会上行下效,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时尚风气,使得茶文化盛极一时。

二、斗茶之风的兴起

宋代贡茶的发展促进了鉴茶和品饮技艺的提高,衍生出很多品鉴方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方式非“斗茶”莫属(见图4)。徽宗《大观茶论》载:“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斗茶,又称为“茗战”,兴起于宋初,鼎盛于徽宗时期,是宋人对茶品优劣作出判断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在于“斗色斗浮”,主要目的是竞争茶叶品质的高下、点茶技艺的高低。基本方法是将茶饼碾碎后冲入沸水,根据水面泛起的白色汤花和茶痕的持久情况分胜负。斗茶最早是用于贡茶的品鉴和选拔,其胜者的茶品可作御茶进贡,贡茶人也能名利双收,这种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斗茶的影响力。后来斗茶不仅仅局限于原产地斗茶,宫廷斗茶和市井斗茶开始流行。

图4 元代 赵孟頫 《斗茶图》

图5 建窑黑釉兔毫盏

图6 建窑黑釉兔毫盏

图7 建窑黑釉兔毫盏

言及斗茶,不得不提建盏,建盏即宋代建阳窑所产的黑釉盏。宋蔡襄《茶录》曰:“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对建盏更是不吝评价之辞:“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蚌埠博物馆馆藏建窑黑釉兔毫盏是建盏中的典范,造型为敞口,斜深腹,矮圈足。釉色绀黑如漆,温润饱满。釉面满布脉络状的褐色纹饰,犹如兔毫一样纤细。施釉不及底,釉层上薄下厚,有垂釉现象。胎体厚重、坚实,呈紫黑色(见图5~图7)。乍看建盏“厚重粗犷”的风格似乎与宋代文人所追求的“冰雪为容玉作胎”的审美情趣格格不入,但联想到当时盛行的斗茶之风,我们便不难理解建盏为何会风靡一时。

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斗茶时,茶面泛出的汤花呈白色,建盏的黑釉与茶汤的白色正好相互映衬,而汤花形成的水痕亦清晰可见。加之建盏胎釉皆肥厚,保温效果极佳,使之成为斗茶用具之上品。建盏虽然以釉的奇巧取胜,但与汝、官、哥、钧、定主流窑口所追求的“莹润如玉、素骨冰肌”的美学标准相偏差。不难看出,建盏的流行是因其斗茶之功用大于审美之意趣,是迎合当时饮茶方式的转变而产生的,文人当道的宋代主流社会,审美趣味最终臣服于实际需求。

三、茶具制作工艺的精湛

以建盏为代表黑瓷的风靡,是宋代制瓷业受斗茶之风浸染最直观的表现。此外,官、定、汝、钧等窑烧造的大量青瓷、白瓷茶盏,造型各异,刻花印花,争奇斗胜,都体现出茶文化对茶具穷极工巧的要求。两宋茶文化的盛行,在当时社会树立了新的风向标,极大地推动了茶具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进步。

以蚌埠博物馆馆藏宋代耀州窑青釉印花斗笠盏为例,无论造型、纹饰、装饰技艺都是宋盏的典型代表,是当时文人士大夫审美倾向的集中体现。盏为撇口,圈足内凹,斜深腹,整体造型简约,清丽挺拨,似一顶倒放的斗笠(见图8)。釉色莹润,绿中闪黄,足底不施釉。装饰手法上采用印花和刻花相结合的方式,盏内壁模印缠枝花卉纹,外壁饰有多条刻划线条,以圈足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见图9、图10)。整器完美阐释了宋人自然淡雅的艺术追求和典雅含蓄的美学意境、宋代制瓷艺人在兼顾茶盏自身功用的条件下,依据当时人们的审美趋向和社会风尚,选取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作为题材,采用刻、划花和印花的装饰手法,搭配简单的几何线条,糅合成造型简洁、线条流畅、质朴无华、独具特色的茶盏,具有极其高雅的美学韵味和艺术享受,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

图8 耀州窑青釉印花斗笠盏

图9 耀州窑青釉印花斗笠盏

宋瓷茶盏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是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于宋人而言,是平头百姓煮茶、斗茶之盛具,是文人雅士品茗论道之雅物;于今人而言,是我们洞悉中国博大精深茶文化之媒介,是领略古代造物思想和宋人独特审美趣味之载体。其独具特色的展现和传承,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图10 耀州窑青釉印花斗笠盏

[1]商亚敏. “美”与“用” ——宋瓷茶盏审美研究[D]. 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2]沈洁如,王敏. 佳瓷配佳茗,宋代饮茶瓷器赏析[J]. 收藏,2014(07).

[3]杨洵. 建窑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宋代斗茶文化[D]. 首都师范大学,2012.

[4]李德富. 略说贡茶[J]. 福建茶叶,2012(05).

[5]商亚敏. 宋瓷茶盏的源流及演变[J]. 农业考古,2013(02).

[6]徐京美. 宋代茶诗中的贡茶采制特色[J]. 大众文艺,2011(12) .

[7]柯冬英,王建荣. 宋代斗茶初探[J]. 茶叶,2005(02).

[8]张晓凌. 谈三件宋瓷盏珍品[J]. 东南文化,2000(02) .

[9]陈雨前,刘嵘. 淡、清、雅:宋瓷茶盏之美[J]. 文艺研究,2010(03).

(作者单位:蚌埠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北苑茶盏兔毫
探析宋代斗茶文化对兔毫盏的影响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微雨茶馆
兔毫建盏的鉴赏*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有趣的颜色
黄色兔毫釉的研制
文人大宅的礼赞——海航·豪庭北苑
逝去的北苑
鼓式乳钉纹黑釉茶盏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