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二赋”的鉴藏传奇浅谈
——吉林省博物院藏《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流传始末

2016-09-08新-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白楼刘老溥仪

赵 新-文

苏轼“二赋”的鉴藏传奇浅谈
——吉林省博物院藏《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流传始末

赵新-文

苏轼“二赋”墨迹卷为吉林省博物院镇馆(院)之宝,围绕它的流传、发现、鉴定、入藏颇多周折。文章围绕苏轼“二赋”流传、考证及入藏吉林省博物馆等过程作一阐述。

苏轼二赋散佚小白楼鉴藏

吉林省博物院藏《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是北宋苏轼的千古名篇。苏轼“二赋”墨迹卷为吉林省博物院镇馆(院)之宝,围绕它的流传、发现、鉴定、入藏颇多周折。最早收藏并在苏轼“二赋”上题记的是元人隆安,据考证他是吉林农安人,也是吉林最早的书法家。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所幸仅正文首行略有残缺,其余皆完好无损。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和书画家。《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个人风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对苏轼书法做了深入研究,他将苏轼书法分为三个时期,总结了苏轼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的各异书风。其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姿态古雅而结体紧密,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并不是用一般的纸写成,而是以白麻纸接装,笔意雄劲,墨迹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苏轼分别于公元1091年、公元1093年创作《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北宋 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吉林省博物院藏

明文学家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明末清初精鉴赏、富收藏的张孝思评语:“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明代书法家、画家黄养正跋语:“如良金美玉,虽愚夫愚妇皆知为至宝。”尤其是到了清代,它被收入清宫,乾隆皇帝对“二赋”也十分推崇,珍爱有加,奉为珍藏。乾隆十分喜爱“二赋”,他曾三次题款。乾隆皇帝对“二赋”的御评为:“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可见“二赋”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因历代藏家已将“二赋”尾端题满,乾隆因其是皇帝,所以题写在前面的夹缝里。

苏轼“二赋”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二赋”是苏轼写的两种黄酒的酿造方法以及酒文化。

为什么像苏轼这样一位大才子,用了近700字的笔墨去写酒、颂酒,偏偏对中国的酒文化情有独钟呢?原来在中国晋、唐、宋时代,诗词歌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时期。在文人雅士中盛行饮酒对歌之风,诗词歌赋多以4~6句对偶句的骈文体书写,苏轼“二赋”也承袭了这种文风。苏轼除了是宋代的大文豪还是个美食家,他发明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也是家喻户晓。对这位极有天赋的大才子来说,美诗、美食加美酒自然是天作良缘,书写两种黄酒的酿造方法以及酒文化是自然而然的了!

苏轼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因而得罪了许多人,一生中多次被贬。“二赋”是在最后一次被贬的途中所写。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可他却是个多才多艺的乐天派。在59岁时,被贬行至襄邑(今河南睢县),一行人突遇大雨无法前行。此时,苏轼仰望着天空的阴云和瓢泼大雨,突发灵感,铺好白麻宣纸,欣然提笔……此时此刻的他只能借酒消愁,用诗赋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屡次被贬的遭遇。

苏轼“二赋”之所以被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不仅仅在于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还在于这件作品被清宫收藏后曾与众多国宝一起历经了历史上5次重大的劫难并散佚出宫的传奇经历。这五次浩劫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第一劫;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洗劫清宫,是它遭的第二劫;溥仪逊位后仍然留住紫禁城,他的监守自盗是第三劫;之后又有原清宫留守紫禁城的官员、太监大肆盗窃,甚至“纵火灭迹”是第四劫;最后,是伪满洲国垮台,溥仪逃亡大栗子沟,驻防伪皇宫的“禁卫军”对伪皇宫宝藏的哄抢为第五劫。苏轼“二赋”经历了五次劫难后依然能劫后余生,失而复得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虽然退位,却依然住在紫禁城里,宫里的国宝暂时由清宫代为“管理”。这期间,溥仪将2000余件国宝打包装箱运到了天津,通过变卖和赏赐等手段,使600余件国宝散落民间。苏轼“二赋”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溥仪从紫禁城里带出的。1932年3月9日,溥仪由天津逃往东北,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扶持下,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1934年,伪满推行帝制,“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3月1日,溥仪在勤民楼举行登基大典,由“执政”改头换面为“皇帝”,“执政府”随之改为“帝宫”,俗称“皇宫”。此后,溥仪在长春修建了“满洲国的皇宫”,在“伪皇宫”的后院有一座“小白楼”,苏轼“二赋”和1300多件书法名画就藏在这座“小白楼”内。

最早的“伪满皇宫”小白楼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溥仪不得不丢下他的皇帝宝座和伪皇宫小白楼内收藏的1300多件国宝。当天晚上,溥仪所谓的“禁卫军”蜂拥至小白楼,肆无忌惮地进行掠夺,许多珍贵的绢本字画被撕裂,装书的囊匣和珍藏善本的册页散落了一地……当时一位叫刘忠汉的人在混乱中得到了一幅被撕断了的手卷和几件伪皇宫内的餐具,他慌忙地把这些东西带回家并千叮咛万嘱咐妻子,一定要好好保存……

1982年12月6日,一封来自吉林市的信件被送到当时吉林省博物馆艺术部的办公室,艺术部在小白楼的一楼东侧,就是当年溥仪收藏那1300件名人字画的那个房间。段成桂先生在当年是吉林省博物馆的一个普通馆员,他接信一看是吉林市的金意庵先生寄来的,信里说发现了苏轼“二赋”的下落。段成桂先生激动不已,于是当晚直奔吉林市。原来段成桂先生见过在上海书局影印的苏轼“二赋”影印版本,用它和这件东西一比对,连纸的褶皱都一样。

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刘九庵和副院长肖正文专程来长春观赏国宝

吉林省博物馆征集到了国宝苏轼“二赋”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下子在全国引起了震动。许多人认为那件遗失了37年的国宝,突然“出现”,是不可思议的事,十有八九是个“赝品”。那么这件国宝是真是假呢?又是怎样保留下来的呢?建国后,第一个鉴定苏轼“二赋”的又是谁呢?

在2009年4月26日《书法报》中介绍了刘廼中先生与“东坡二赋”的不解情缘。建国以后,当年家住在吉林市的著名书法篆刻家、学者刘廼中先生是苏轼“二赋”第一位鉴定者。1921年,刘廼中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曾拜启功先生为师并经常去故宫观赏历代名家书画,购买苏轼“二赋”等许多珂罗版印制的书画名迹。自然,刘老对这件作品的艺术面貌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57年,刘老被打成“右派”,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珍藏的“四旧”纷纷丢失或销毁,唯有这件的苏轼“二赋”印本刘老十分珍视且保留了下来,并时常品看不倦。

1982年11月份,吉林市史学会年会上,刘老经吉林市13中历史教师周克让的介绍结识了吉林市五中历史教师刘刚,刘刚说家里有幅署名苏东坡的墨迹手卷想请刘老帮助鉴定,并说这件东西是他父亲留下的,他的父亲曾经在长春伪满洲国当下级军官。大约1945年秋冬之季,其父亲将“东西”带回家……之后这件“东西”一直由刘母保存。在1978年,有关部门回收文物,当时此件被认为是赝品。其实这些年,也时常有人请刘老鉴定各种所谓名家书画,结果绝大多数是赝品,大名家更无真迹。这次,为慎重起见,刘廼中先生建议请著名书法家金意庵一起鉴定。

手卷被徐徐展开,刘老第一感觉便是真迹无疑。质地是宋代白麻纸,七纸接装而成,墨色如新。仔细地对照他的早年印本……幸运的是虽然正文首行略有残缺,但其余皆完好无损。刘老是著名的篆刻名家,对印章和印泥研究颇深,卷上共有66枚鉴赏收藏的朱印,比印本多13枚,均为“宣统御览之宝”等溥仪印鉴,可以断定是制珂罗版之后加盖的。卷首撕掉处仅缺乾隆的“乐寿堂鉴藏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等印。从印泥成分及颜色研究可知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御览之宝和元、明、清三代大收藏家梁清標、张孝思、张则之、张应甲、季振宜、安仪周、李东阳、王稺登、王世贞、黄孟等鉴赏收藏印均为不同时期加盖,这是造假者难以办到的。刘廼中先生、金意庵先生等人经过认真对比、分析研究,一致认定此卷为苏轼“二赋”墨迹真迹!

刘刚很激动并决定把此件苏轼“二赋”捐给国家,就这样,金意庵先生执笔致函吉林省博物馆。很快,当时吉林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苏兴钧(后任吉林省博物馆馆长)带领工作人员段成桂赶来,原省文化厅副厅长贾士金、原文物处长郭文奎也从长春来到吉林市,最终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交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1982年12月,吉林省博物院将刘刚所藏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征集入馆。为了确定苏轼“二赋”的真实性,1983年6月23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刘九庵和副院长肖正文专程来长春观赏国宝,共同鉴定此卷墨迹为苏轼真迹。据文物鉴定专家介绍,宋代的白麻纸是无法仿制的,同时确定了这件国宝就是当年溥仪从故宫盗出来,1954年又在长春伪皇宫遗失的那件国宝级文物。苏轼“二赋”就这样又回来了。到目前为止,苏轼“二赋”是最后一件征集入馆的清宫散佚书画。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苏轼“二赋”神奇般地又回到了当年的小白楼,这件举世无双的国宝已在吉林省博物馆里静静保存了34年。我们不会忘记为 “二赋”失而复得鉴赏和收藏的当事人和见证者,他们是国家的有功之臣!

[1]倪其心. 二十四史全译 宋史[M]. 上海: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4.

[2]张圣福. 中国博物馆丛书第11卷之吉林省博物馆[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吉林省博物院)

猜你喜欢

白楼刘老溥仪
毕竟一双小儿女 小朝廷时期的溥仪与婉容、文绣
一次只爬两层楼
总有一些重逢令你不安(创作谈)
总有一些重逢令你不安
古稀爷爷爱护蝉
你所不知道的末代皇帝溥仪
《绍英日记》中的溥仪大婚
河南淮阳县白楼镇沙沃西瓜节正式启动
“白楼”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