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逝去的北苑

2016-05-14雷杰龙

普洱 2016年4期
关键词:丁谓北苑贡茶

雷杰龙

前一篇文章《高大上的宋代制茶法》讲宋朝如何制茶,是以宋代的顶级茶——北苑贡茶为例来说的。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茶里的宋朝,几乎就是北苑茶里的宋朝,翻开宋朝的茶文献,满纸飘荡的几乎都是北苑茶的芳香。宋代是古代中国的茶盛时代,也是茶学勃兴时代,如果只从文献来看,宋代的茶和茶学,几乎就是北苑茶的天下。所以,有必要说说早已逝去的北苑茶,就像说说那个热兵器兴起之后早已逝去的武林。

北苑茶虽然是宋朝统领天下的茶中之茶,可有趣的是,北苑茶为什么叫北苑茶,却连宋朝人自己也搞不太清楚。宋真宗成平年间(998—1103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福建交通运输事务。他在任时大力强化对今日福建省建瓯县北苑贡茶的管理,使北苑贡茶的质量、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大提高,并因此得到提拔,官运亨通。更重要的是他还撰写了宋朝第一部重要茶学著作《北苑茶录》,开创了宋代茶学研究的风气,成为宋朝茶学的先驱。可是,在这么一部重要著作里,丁谓却有一个无奈:他搞不清北苑茶为什么会叫北苑茶?他说:

“北苑,里名也,今日龙焙。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这是什么意思?丁谓是说,北苑,听说以前是个村庄的名字,可今日这个村庄却叫龙焙村(龙指皇帝,焙指烘焙,龙焙村就是指专为皇帝烘焙茶的村庄)。所谓苑,是指皇家的园林(如汉武帝的上林苑之类),该在皇城附近,可建州(今日建瓯县)却在天下州郡的东南偏僻一隅,却怎么会叫北苑呢?这个疑问,以聪明著称的丁谓也没能回答,他只能带着这个疑问写他的(《北苑茶录》。

对丁谓的疑问,同是宋人的沈括做了回答。他在宋代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著作《梦溪笔谈》“北苑茶”一条里说:“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予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诗》及《文苑记》,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丁晋公为《北苑茶录》云:‘北苑,里名也,今日龙焙。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丁亦自疑之,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沈括的意思是说福建建州号称“北苑茶”的“北苑”一词,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官名。南唐李璟、李煜父子曾设一个名叫“北苑使”的官,兼管皇家园林“北苑”的贡茶征收。而当时的南唐“北苑”在金陵,而不在建州。南唐的北苑使,正相当于北宋的内园使。李氏父子统治南唐时,有个北苑使善于制茶,人们竞相以他所制的茶为珍贵,称之为“北苑茶”。大约是这位北苑使当时也兼管建州贡茶的征收,所以建州凤凰山的茶也就跟着叫“北苑茶”了。总之,北苑本是一个官名,建州凤凰山茶归北苑使管辖,便以官名命名,但传着传着,北苑这个词就被传成地名了。但北苑显然不是一个地名,对此,当时撰写《北苑茶录》的丁谓已经怀疑了,只是他没找到答案而已。

沈括是宋代极富科学精神的学者型官员,他对北苑茶的见解值得充分重视,但他的回答依然有漏洞,因为他和丁谓一样,都忽视大宋建立之前的一个政权——闽国。闽国(909—94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建都长乐,年号龙启。之后闽国内乱,永隆五年(943年)二月,王延钧弟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即为南唐所灭。

只要留意闽国这个政权,北苑茶为什么叫北苑茶就一清二楚了。综合其他史料,可知建州建安凤凰山东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据有关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先生考证,早在南北朝时(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的历史。至唐朝开元天宝间(713—755年)建州境内就已盛产茶叶,且茶叶制作已从草茶向蒸青茶过渡。据宋人张舜民《画墁录》记载: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刺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因茶饼中间打有一小孔便于用绳穿起来携带,所以也叫“串茶”。唐时研膏茶的名品叫“紫笋”,又叫“香腊片”(一种加腊面的片茶),已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贞元后期,建安山地种茶已相当普遍,而且出现了许多种茶大户和一些因办茶园发家的“茶焙地主”(后来闽国时的建安吉苑里张廷晖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到了唐末,建安研膏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并被地方官列为每年上供的贡品。至南唐时,王审知建立闽国,当时建安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生产的茶品质量上乘,由于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各路军阀豪强巧取豪夺,不断来索取茶品,茶业难以维持,张不堪其扰,需要一个靠山保护自己,便于闽国龙启元年(933年)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了闽国国王(嘉靖《建宁府志》亦载:“龙启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闽王大喜,便随意封了个“阁门使”的官给他,依旧让他管理茶园,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御茶园,因建安凤凰山在闽国北部,便取名北苑,这便是北苑御茶园的由来。如果考虑到之后闽国内乱,永隆五年(943年)二月,王延钧弟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年号天德的历史事件,那建州凤凰山茶园就根本不是丁谓所说的“此在列郡之东隅”的偏远之地,而是就在国都建州近旁,被称为皇家园林“北苑”就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闽国的永隆五年,也是南唐的保大元年,对这一年的北苑茶,《中国茶叶大辞典》一书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说: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闽王王延政遣潘承佑主持北苑茶事。这也说明建州建安县凤凰山的“北苑”是生产贡茶的皇家茶苑无疑。对北苑为什么称作北苑这么简单的问题,丁谓和沈括,以及其他宋代茶人竟然搞不清楚,胡乱解释,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北苑在福建建州,远在北宋都城汴京的东南,甚至也在南唐都城金陵(南京)之南,却偏偏挂着个“北”字,让他们犯了狐疑之心。

其二,五代十国的政权多达十五个之多,又大多是短命政权,宋人尚未致力于深入的茶史研究,他们搞不清闽国曾在建州建都,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其三,或许,宋人以大宋的正统自居,他们追溯前朝,也只认被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的后周,至于什么闽国之类的政权,他们是不认的,所以即使知道北苑是闽国的皇家茶苑,他们也故意装傻,根本就不认。

但不管怎么说,从闽国龙启元年(933年)开始,福建建州建安县凤凰山茶苑便成为皇家茶苑了,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北苑作为皇家茶苑在闽国一共存在了12年,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国主李璟抓住闽国内乱机会进攻,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闽国亡,北苑归南唐。次年,敕命北苑进贡的乳茶,由于品质优良出众,号日“京铤”。

北宋开宝末年(975年),宋太宗灭南唐,收北苑,北苑茶正式进入名叫大宋的时光。宋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太平兴国初(976年)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但此时宋朝宫廷贡茶太多,北苑茶在其中并不显眼,尚未名震天下。北苑茶声名鹊起得归功于“前丁后蔡”时期。“前丁”即丁谓,咸丰元年(998年)到福建为漕运使,曾到北苑督造凤团,后又制龙团,其品精湛。丁谓督造的北苑龙凤团茶,即一般所说的北苑贡茶“龙团凤饼”,极为精贵。据《画墁集》所说:“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丁谓督造的北苑龙团凤饼因其精贵之极和稀缺效应,极大提升了北苑茶的声誉。“后蔡”指蔡襄,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任福建漕运使,改制龙凤团茶为小龙凤团茶,号为珍品。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的感叹。在督造和改进北苑茶制作工艺的同时,丁谓和蔡襄还著书立说,分别著有《北苑茶录》和《茶录》两篇文献,由于他们一位是著名宰相,一位是名满天下的书法家,著作影响极大,为北苑茶名声的崛起提供了极大助力。

由于前人的铺垫,到了北宋熙宁、元丰、宣和年间,也就是北宋中后期,北苑茶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开始督造密云龙团,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据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熙宁年间,“始制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庙用供玉食外,赉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丐赐尤繁”。密云龙团如此精贵,王公亲贵人人都想得到,便想出各种法子向宋神宗的母亲宣仁皇后乞赐,闹得她不得安宁,忍不住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从“龙团凤饼”到“小龙凤团”,再到“密云龙”,北苑茶一路精益求精,到了密云龙已是极致,可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1年),北苑团茶竟然又精中求精,更上层楼,出现了北苑团茶中最精美、最高峰的绝品——“龙团胜雪”。当时,郑可简任福建漕运使,为了取悦无比爱茶的徽宗皇帝,他开始监制银线小芽,号“龙团胜雪”,并把北苑团茶分成“细色五纲”(试新、贡新、龙团胜雪、无比寿芽、太平嘉瑞)等四十三个品种和“粗色七纲”(小龙小凤、大龙大凤、不入脑上品、栋芽小龙、不入脑小凤、入脑大凤、入脑小凤)等三十一个品种。其中极品是“细色五纲”,要求社前(惊蛰)十日即采其芽,每天数千工匠聚而造之,一旦焙成即速派官员飞骑送入京师。早在数十年前,大文豪欧阳修就作诗说:“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此时的“细色五纲”“龙团胜雪”恐怕比欧阳修写诗时传得更急。

至此,北苑茶以其皇家御焙的高贵地位和出产龙凤团茶制作之精、品质之高、包装之奢华、价值之昂贵(一饼价值高达四十缗,举世无双,有诗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正是指此)发展到了黄金时代的顶峰,以致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忍不住赞叹:“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另一位宋朝人周绛则在《补茶经》简略直白地说明了北苑茶的地位:“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那么,黄金年代的北苑会是一幅什么景象呢?因为整个宋代的茶学基础几乎就是北苑茶,所以如今北苑茶如何精贵、在宫廷如何盛行、甚至如何制作等情景细节,在史料中都有大量记载。但北苑茶的产地——北苑的情景具体如何却不大清晰,只能依靠少量史料和文物考古、田野调查来加以推理想象了。

据明代嘉靖《建宁府志》等史籍记载,北苑黄金时期,曾设有漕司行衙,主管贡茶事务。行衙里和附近还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风亭、凤味亭、凤山阁、望京楼、星辉馆、贡茶院等建筑房屋,在这些地方还立有御茶园诗刻、北苑五咏碑、乘风堂记、御泉亭碑、御茶堂碑等众多碑碣石刻。可惜,这些建筑房屋和碑碣大多已被岁月湮没无存了。今日还可寻觅的遗址只有龙凤池、红云岛、望京楼、凤凰阁等隐约可辨。而1987年4月,在全国文物田野普查中,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处发现一块宋庆历戊子年(1048年)北苑茶事的摩崖石刻“凿字岩”尤为重要,它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称以及北苑行衙官署——“漕司行衙”的有关史料,这是北苑唯一现存极珍贵的历史遗迹(详见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御泉碑记、御茶园诗刻碑文)。

根据有关史料和相关文物考古、田野调查,不难梳理北苑茶黄金年代里的繁荣景象。那时,建州建安县有官私茶焙一干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北苑官焙有三十二,小焙十余焙,分内外园,内园多为大焙,专供“玉食”,也就是皇家享用,外园多为小焙,是专供赏赐大臣用的。这里的内外园就是北苑御茶园的范围,大致分布于今天建瓯县东峰镇的大部,小桥镇的西部,及南雅、东游、川石等乡镇的部分山地。当年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献给闽国,面积不小于上百平方公里,而这,也就是宋代北苑的大致面积。但北苑的中心区域应在今日东峰镇裴桥村周边地区,宋时设立的北苑贡茶管理机构——漕司行衙官署也在东峰镇裴桥村的焙前自然村的上门垱和界山后一带。至今,而前面提到的宋代茶事摩崖石刻及“御泉井”“龙凤池”“红云岛”等遗址也在焙前自然村,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此外,宋人赵汝砺《北苑别录》“御园篇”记内园禁苑九窠十二垅之麦窠、凤凰山、小苦竹、苦竹园头、大窠头、黄际、东际、西际、张坑、横坑、曾坑、上下官坑等众多御茶园也分布在裴桥村境内,至今连山名、地名都没改变。而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所记官培三十二焙里的东山十四焙的壑岭、苏口、曾坑、厄源、范源及北苑龙焙、乳桔内焙、乳桔外焙等官焙大都分布在东峰镇的裴桥、杨梅、长源、铜场、东溪口等行政村境内,其中许多村庄如焙前、后焙、东焙、西焙、壑源(亦称郝源,即今裴桥村福源自然村)、苏口、铜场、溪口等官焙村名仍袭称至今。以上说明宋代建安一千三百三十六焙中的三十二大官焙,十余小官焙所在区域就是北苑,它分布于今天建瓯县东峰镇的大部、小桥镇的西部,及南雅、东游、川石等乡镇的部分山区,面积达一百平方公里之广,规模极为宏大,是世界茶史上空前绝后的皇家御茶园。

而更重要的是,北苑之外的建安茶。因为在建安那一千三百三十六焙中,官焙的数量只占有一个零头,私焙的数量是官焙的二十五六倍之多!而依据常识可知,进贡宫廷的北苑茶采摘的只是明前茶里的毛尖,那北苑的秋茶、毛尖之外的茶到哪里去了呢?应该是流入建安县那星罗棋布的一千二百八十多个私焙中去了。这些茶的数量显然更多,何况还有北苑之外的其他茶园里的茶呢,它们的面积可是北苑的上百倍之多。这意味着流入市场的建安茶产量绝不仅只是进入宫廷的北苑茶的数十倍之多,而是上百倍、上千倍之多。那些茶的产量有多少呢?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元丰七年(1084年)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三百万斤!这就是建安茶的大致产量,够大了,足以支撑起一个建安茶的市场。

所以,北苑茶存在的意义绝不仅只是为了宫廷,它精绝的品质、冠绝天下的名声,带动的是整个建安茶,它除了专供宋朝皇室享用之外,拉动的是整个建安茶产业,拉动的是依附于这个产业的广大民生。

而在建安茶的后面,还跟着整个宋朝的茶产业,还跟着整个东亚地区的茶叶贸易。为了管理这个茶产业,宋代甚至为此制定了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套专门的茶叶管理制度,这套制度,也就是宋人沈括《梦溪笔谈》里的“宋代茶法”。

所以,应该从这个意义上来观察北苑。北苑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宫廷御茶园,是宋代贡茶的制作中心,是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是宋代茶学的主基调,也是宋代茶最为华丽的形象广告,它拉动了整个宋朝茶产业,在世界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极大推动了世界茶产业的发展。

黄金时代的北苑茶,像一个黄金般的神话。可是,整个神话的破灭却也来得无比迅速,它破灭的方式,有点像北宋的突然死亡法。

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被迫在福建武夷山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但此时的北苑并未完全废弃,仍旧奉诏采制团茶上贡,但规模、品质早已江河日下,大不如前。明朝建立,北苑更是早已不复当年光景,而出身下层的洪武帝朱元璋天性不尚奢华,对精工制作的北苑团茶不大感冒,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9月,干脆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而龙团凤饼,就是北苑的绝活,也是建安茶的形象广告,龙凤团饼贡茶一罢,也就意味着北苑走到绝路了。

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但北苑虽尽废而团茶并未尽废。明洪武间罢造龙凤团饼后,官茶亡,而民间团茶却有更长的生命力,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消失,不愧为茶叶家族中的长寿者。

北苑尽废,一是因为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中国许多事业的衰落似乎都可和这两句话扯上关系)导致北苑遭到破坏;二是因为洪武帝朱元璋不尚奢华,下诏废弃进贡龙团凤饼;三是因为南宋到元朝、明清时期兴起的武夷山茶这位新贵取代北苑这位老贵族。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中国饮茶方式的发展,使散茶取代了饼茶(传统榨、蒸、捣、末之饼茶而非今日散茶压制之饼茶),冲泡取代了冲点。茶一开始的饮用是原始的煮散茶,后来演进成煎茶,再到宋代的饼茶、点茶,用上千年的时光,转了一个大圈,再回到明、清至今的冲泡散茶。

宋代的北苑饼茶和冲点,是茶品和饮用方式中的贵族和艺术。但贵族、高度艺术化的方式有个致命的缺点——远离平民化。

而大面积的平民化,是世界史发展的宏大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故此,平民化的皇帝朱元璋登基,废龙团凤饼,北苑尽废,或许并不仅只是一个巧合,它背后,该有更为深厚广大的因缘。

可平民,也需有贵族的精神,艺术的精神,这样的平民,才是大写的平民,有内在尊严和优雅的平民。在这个意义上,逝去的北苑或许不该完全逝去,至少,北苑里曾有的贵族精神、艺术精神不该逝去。

或许,这才是我们今日追忆北苑的因由。

猜你喜欢

丁谓北苑贡茶
在北苑御焙遗址重温宋代茶饮“顶流”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有趣的颜色
名臣的遗憾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文人大宅的礼赞——海航·豪庭北苑
贡茶第一寨仙游伍家台
宋朝贡茶
学会变通,远离职场“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