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中国钢琴二重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2016-09-08

关键词:二重奏钢琴创作

张 凯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0世纪以来中国钢琴二重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张凯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钢琴二重奏是室内乐的一种形式,是指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自20世纪60年代钢琴二重奏音乐开始出现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进入21世纪,中国钢琴二重奏音乐在作曲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出崭新的多元化风貌,这些作品都深刻蕴含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元素。本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国内近50年来的作品进行梳理归类,并针对个案作品的题材体裁、创作手法予以具体呈示。着眼于未来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要将学习西方技法与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方可写出既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又能立足于国际音乐舞台的优秀作品。

中国; 钢琴二重奏; 民族风格; 创作

一、引言

钢琴传入我国有将近百年的历史,1914年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标志着我国第一首钢琴独奏曲的诞生。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树立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里程碑。此后的几十年时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艺术事业欣欣向荣、硕果累累,涌现出大批作曲家和演奏家;“文革”十年,钢琴艺术事业遭到重创,几乎停滞不前,钢琴改编曲在这一特殊时期应运而生,产生了一系列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稳定的大环境下,钢琴音乐创作非常活跃,新风格、新音响异彩纷呈,钢琴艺术发展进入丰富多元的新征程。

钢琴二重奏是室内乐的一种形式,是指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要求演奏者不仅具备优秀的个人演奏技术,更需要有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素质。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钢琴二重奏最早起源于18世纪,在19世纪、20世纪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钢琴艺术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较之中国钢琴独奏作品,二重奏音乐的创作起步更晚,这是因为钢琴传入中国时间不长以及受限于各种历史因素造成的。20世纪60年代,殷承宗一曲《农村新歌》①开启了中国双钢琴创作的大门,这与第一首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相距整整50年。20世纪80、90年代个别音乐家开始关注中国风格的钢琴重奏并有少量作品诞生。进入21世纪,随着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推进,中国钢琴二重奏创作呈现出崭新的风貌,选用题材更加自由丰富,创作手法多种多样,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法相结合,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特色与中国文化特征,一向匮乏、滞后的钢琴二重奏创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高校钢琴主科教育领域,一直以来,师生普遍高度重视独奏作品,认为其能充分展现演奏者的个人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而对于钢琴二重奏却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艺术表演中,钢琴二重奏作品的分量远远低于独奏作品。随着人们对合作性音乐特点的逐渐了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重奏音乐在钢琴演奏方面的音乐对话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协奏能力的价值,因此,针对二重奏音乐的教学与表演被提升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然而,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人们更多的聚焦于外国经典钢琴二重奏作品而忽视中国钢琴二重奏作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钢琴教育历来是以西方钢琴作品为主;二是中国钢琴作品本身数量不充沛,选择性有限;三是演奏者对于在两架钢琴上共同演绎中国本土风格音乐作品的经验不足。笔者认为,中国钢琴艺术者除了对钢琴独奏作品耳熟能详,还应掌握更多的钢琴二重奏作品,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音乐特点,这正是钢琴艺术者置身本土,立足时代,全面呈现钢琴艺术魅力的历史责任。为了更好地创作和发展中国钢琴二重奏音乐,拓展其在教学、表演的纵深性,推进中国钢琴音乐体系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文章以双钢琴音乐为重点,从历史发展、题材类别以及创作手法等角度对国内50多年来的钢琴二重奏作品进行分析梳理、归类述评,以期对中国钢琴二重奏音乐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中国钢琴二重奏音乐的初期创作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这大约40年时间里,中国钢琴艺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重创与“改革开放”的恢复发展,钢琴二重奏音乐的创作数量很少,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各类资料显示大约仅有4首。20世纪60年代1首,80年代2首,90年代1首,它们分别是:殷承宗《农村新歌》(1964年)、王树《嬉游曲》(1985年)②、林品晶《春晓》(20世纪80年代)③、崔世光《东北大秧歌》(1995-1999年)。4首作品的音乐内容和音乐风格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与个性特征。

1.音乐内容群众化,民族音调突出,以传统功能性和声为主体

以《农村新歌》为例,此曲是殷承宗留苏回国后1964年在通县下乡锻炼期间所写,也是他作为一个钢琴家积极进行音乐创作的结果。该曲最初是独奏版,以革命歌曲和农村小调为素材,曲风朴实、亲切,充满欢快感,当时还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评价,之后作者将其改编为双钢琴版。作品产生于当时文革前夕抵制西洋作品的特殊年代,从标题可以看出,它是以当时群众易于接受的乡村题材为内容,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是殷承宗尝试钢琴创作民族化的探索。全曲包括四首小曲,在技法方面,音乐特征统一、连贯,主要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锣鼓式节奏型与欢快的主题旋律塑造音乐形象,以八度和弦、四度音程和音阶线条强化音乐表现力,推进全曲发展,渲染热闹气氛。

2.在内容方面采用民间素材,融合多种作曲因素,表现音乐特色与民族风格

著名作曲家王树创作的《嬉游曲》(1985年),在2000年3月“第二届中国作品钢琴比赛”双钢琴赛中,由吴聆操、王喆两位选手演奏,最终获得第五名的优异成绩④。该曲广泛使用现代音乐常用的多重节拍、节奏的叠置组合,配合多调性的使用⑤,生动传达了嬉戏、逗乐之情感。作者以富有民族特色的五声性旋律为基础,加之节拍、节奏的灵活变化,以表现趣味性和幽默感,同时结合多种创作手段加以描述:采用小二度与半音阶手法的不协和性加大音乐张力,提高音响新奇度与紧张感;多调性叠置使用是最大特色,充分发挥钢琴音域宽广和富于戏剧性的音色表现之特点,这是双钢琴音乐中利用两架钢琴表现多重声部的优势特征;大量使用切分音和附点节奏,运用复合、不对称节拍增加音响的不稳定性与声部纵横感,无论何种手法的使用所导致的旋律压缩、扩展与变形,民族音调都依然蕴含其中,隐约可见,体现了现代音乐与民族风格的巧妙融合。

崔世光创作的《东北大秧歌》(1995-1999年)始于钢琴家刘诗昆的委托⑥,曾经由刘诗昆的两位学生联手演奏,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组曲共四首:《地蹦子》、《街趟子》、《胖嫂回娘家》、《下武场》。最先创作的是第三首《胖嫂回娘家》,随后几年完成另外三首。东北秧歌舞是我国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欢乐喜庆、热闹喧哗。在这首作品中,钢琴不可避免的用到各种节奏型模仿秧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音效,这些节奏不是单一的模仿,而是在其原有基础上充分扩展并加以变化,用不同节奏型的组合烘托旋律发展,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全曲较多运用二度叠置,四、五度音程造成音响上的碰撞感,展现出秧歌舞热闹喧哗之场景。而旋律方面也极具地域风格特点:主要是以东北二人转的歌曲旋律为基础,运用钢琴特色技术中的音阶排列、音程大跳等,使其律动性与歌唱性相结合,展现秧歌舞的诙谐风趣。

3.采用现代作曲技法,糅合传统文化元素,表现中国韵味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另一首双钢琴作品《春晓》,显现出别样韵味。该曲于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节”获中型作品第二名(一等奖空缺)。作者林品晶出生于澳门,求学于美国,双重文化的熏染、中西音乐教育的兼容铸造了她非凡的创作功力。《春晓》依照中国古代音乐的传统结构,分为“散起-入调-入憬-复起-尾声”五个乐段,由“G-E-F-C-C”五个音发展而来。乐曲先以自由明快的节奏进入,将基本乐汇叠加重复,音乐推进过程中层次不断变厚,逐渐发展为二声部再到三声部,犹如春寒乍暖,万物复苏的生机景象;之后旋律变为迂回曲折的长线条,主题在两架钢琴中交替出现,两架钢琴合二为一,难分彼此;中段重复使用六连音、七连音及十三连音加强旋律的流动感,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两架钢琴快速反向进行到最高音与最低音的极端音区,达到全曲高潮。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作者对中国风格的表现不是表象地摄取音乐元素,而是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抽象因素置于具象的音响中进行描述。无论从标题、结构还是从音响、技术,都将民族元素巧妙糅合在西方技法之中,中国文化的意蕴风韵可谓是入木三分,出神入化。

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钢琴二重奏作品数量稀少,均出自名家之手。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背景下,双钢琴演奏形式没有受到人们较多的关注,音乐作品也无法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在这一阶段,专业院校的钢琴二重奏教育和表演多以西方钢琴作品为主线,各类音乐比赛中,中国双钢琴音乐更是鲜见。

三、21世纪钢琴二重奏音乐的多元化、多层面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音乐视野的逐渐宽广,业内外人士都对钢琴音乐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钢琴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钢琴独奏作品层出不穷、愈发成熟,双钢琴音乐创作数量也陡然增加。音乐创作者意识到演奏本民族钢琴二重奏作品对提高整体钢琴艺术、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积极追求双钢琴这一艺术形式的民族化,他们怀着对中国音乐的热诚,凭借出色的技艺,写出大量融入中国文化和民族特征的优秀作品。除了数量上的增长为人们提供充沛的演奏文本,音乐创作风格也愈发深刻,音乐语言愈发丰富,音乐内容也有更大的扩展,在题材、体裁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特征。

1.取材原有声乐、器乐、管弦乐题材,以双钢琴立体化、多声部音响充实音乐形象与思想内涵

钢琴改编曲,永远是创作者的主要选择形式之一。基于对双钢琴优势淋漓尽致的挖掘,无论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还是气势磅礴的管弦音乐,改编后的钢琴作品在音响、结构方面更具感染力、震撼力,情感表达也更加透彻和细腻。

例如,欧阳文思《猜调》(2003年)⑦就抓住云南童谣《猜调》中相互问答、嬉耍逗趣的特征在两架钢琴上予以发挥。两架钢琴间隔八度,以相续一拍的节奏形式模仿而出,遥相呼应,平添更多的音乐趣味,塑造出原民歌所不能表现的音乐魅力。再如,李文思的《嘎哦丽泰》(2003年)是由杜鸣心编曲的混声四部合唱哈萨克民歌《嘎哦丽泰》改编而成。该曲主要是以两架钢琴的声部对话深化旋律主题,大量的八度和弦、分解琶音造就多样色彩,钢琴化织体丰实紧密,深刻抒发了歌曲歌词内容中对心上人的呼唤与思念。符方泽《太阳出来喜洋洋》(2003年)⑧则是根据四川民歌主题编创,在四个声部中加入了多声部卡农、轮奏等手法,使原本单一、朴素的旋律变得此起彼伏,充满感染力。

在管弦乐体裁方面,曾珍、张慧琴于2003年合作编写的《红旗颂》⑨是改编自吕其明交响诗《红旗颂》。乐曲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在红旗的指引下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气势。在整个编配方面,改编后的双钢琴版运用大量的和弦织体、琶音音型在两架钢琴上交融叠置,双钢琴宽广的音域、洪大的音响,形象地模拟了乐队的恢弘气势,使作品充满气壮山河的力量与自信。

《我爱鼓浪屿》是2000年作曲家徐振民受著名指挥家郑小瑛之邀,将钟立民的歌曲《鼓浪屿之波》编创成交响乐,又于2010年为第五届鼓浪屿钢琴音乐节开幕式再次改编成双钢琴重奏形式。该曲在保留原有旋律、曲风的基础上将民族乐曲与西方钢琴二重奏形式相融合,主题的重现与变奏贯穿首尾,多次运用转调加深音乐张力,推动乐曲发展,使之在音响、结构等方面更具感染力、震撼力。引子部分由第二钢琴演奏,随后第一钢琴将《鼓浪屿之波》的主题徐徐道来,如梦如幻的主旋律由两架钢琴交替奏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鼓浪屿和基隆港隔海相望、相互呼唤的画面。展开部音乐略带忧伤且富有戏剧性,第一钢琴多次进行半音下行的华彩演奏,大量使用八度和弦、琶音技术,和声的紧凑运用及左右手交替出现的波音琶音,犹如东海的波涛汹涌,浪涛拍击岩石发出的悦耳之声。第二钢琴旋律音色则黯淡沉郁,仿佛回到记忆的长河。整首乐曲的演奏分配,与其他钢琴二重奏作品中两架钢琴共同塑造、变化展开有所不同,本曲的第二钢琴主要以衬托第一钢琴为主,没有过多复杂的和声变化,以时而清新、时而阴郁的长音线条烘托呼应主旋律发展。全曲风格宁静优美又不失激越,大海的宽广无垠和两岸同胞的思乡情尽显其中。鼓浪屿是一个古老的题材,经过不同体裁的多次演绎,散发出不同的魅力,新近的双钢琴形式,以其丰富的重奏表现特质与协调统一的演奏技术贴切的展现原曲内涵。

梁爽的《炎黄风情》(2012年)改编自著名作曲家鲍元凯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⑩。这是鲍元恺于1990年创作、历时一年时间完成的一部以中国民歌素材为内容的交响乐作品,由六个部分(《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太行春秋》)24首乐曲组成。自1991年在天津首演以来,该曲陆续由国内外多个交响乐团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引起华人的深切共鸣,褒受国际赞誉。其中部分曲目被国家教育部列入普通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为中国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2010年起,天津音乐学院学生梁爽依据原作,将其中12首选曲(《小白菜》、《小放牛》、《小河淌水》、《猜调》、《女娃担水》、《夫妻逗趣》、《槐花几时开》、《黄杨扁担》、《无锡景》、《拔胡芦柴花》、《走西口》、《闹元宵》)改编为钢琴二重奏作品。在作曲技法上,作者利用两架钢琴音区的对置与对位,融入传统对话式、复调、卡农等写作手法,配合自由、不规整对位等演奏新技法,突出了双钢琴丰富的表现力。作品多以第一钢琴担任主题旋律,第二钢琴进行伴奏与回应,突出原有民歌主题,使朗朗上口的中国民歌与立体丰富的钢琴化织体相结合,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劳动人民生活情景。由此,令钢琴演奏者可以真正感受到民歌的魅力与精髓,切身体会民歌语言的钢琴化表现。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影响方面,这套改编曲不仅充实了以中国民歌为题材的双钢琴曲目,也传播与发扬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2.源自各类民间素材,融入地方民歌、民谣、戏曲元素,作曲技法新颖,运用双钢琴特有音效展现民间风俗、地域风情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演进,生生不息,中国民间艺术的各类元素,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素材之本。民族民间音乐各具特色的调式调性、旋律音调,总能为创作者提供风格迥异的创作素材。

3.创作新技法结合演奏新技巧,以现代技法营造中国意趣的创意性作品

高度凝聚作曲家的灵感智慧,借助钢琴重奏的艺术表现特质,通过“象征”、“影射”、“暗喻”等现代创作技法与中国意趣相结合,将抽象的“非音乐”材料跃然琴上,达到心会而神融,无形却有意,形式抽象而神韵犹存。

第三乐章《藏歌》取材于两个藏族民间素材:《堆谐》、《阿玛列霍》。乐曲以现代作曲手法将歌、舞巧妙编织,展现藏族民间音乐神韵。两架钢琴建立在不同音乐基调和情感内涵的基础上,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利用双钢琴音域宽广、色彩丰富之优势完成对音乐表现的立体刻画。最后乐章《苗舞》在整首作品中感染力最突出,乐曲运用“芦笙合奏”和《兜朵》的主题元素加以创作。为了追求热闹有趣的芦笙合奏多声混响,作者借用托卡塔“四度平行”动机模拟芦笙齐奏时生动鲜亮、挺拔明快的色彩,这与其1984年钢琴独奏作品《多耶》中的多调性“芦笙音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主题《兜朵》中,清晰婉转的旋律如丝线般游转于宏大激扬的芦笙背景中,二者疏密相间,相得益彰,将全曲推向高潮。

4.由作者改编同名作品为双钢琴音乐,以不同形式展现不同乐器的语言魅力

为了增强作品的普适性与实践性,使其受众更广泛,立意更深刻,作曲家常常会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其他乐器版本。凭借钢琴重奏丰富的艺术表现特质和便于演奏推广的特点,令这些改编之作展现另类意境,焕发别样风采。

高为杰的《乡愁·童趣》(2002年)改编自作者同名小提琴协奏曲。三段曲式的《乡愁》作为全曲第一乐章,以a小调开启第一乐段,调性的特殊色彩在音乐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左手主持续音衬托下的高声部主题旋律,深厚婉转,使乐曲一开始就笼罩着忧郁的思乡之情。中段转为d小调后情绪不断增强,忧伤之情层层递进,连续出现的六连音是内心情感的极致宣泄。整首曲子以低沉迂回的情感为基调,描绘思乡之时内心的风起云涌。具有对比情绪的第二乐章《童趣》,采用民族音调感鲜明的五声性旋律,感情色彩浓郁,热情而恳切。作者运用奏鸣曲快—慢—快三个乐章戏剧多变的结构特点,加以明确的调式调性,通过丰富的和声及明快的节奏,刻画出童真烂漫的音乐形象。在演奏形式上,作者没有使用双钢琴惯用的一主一副分配方法,而是强调两架钢琴间的重奏关系以及和声意境的不可分离。第二钢琴承担了很多乐队角色,木管、铜管、弦乐及打击乐音响充分显现,增添乐曲奇特音效,孩子玩耍时的率真俏皮尽致描摹。

《八山璇读》是1998年彭志敏以明朝诗人邬景合的《八山叠翠诗》为素材来源,创作出钢琴独奏曲《八山璇读》,后于2003年改编为同名双钢琴曲。值得一提的是《八山叠翠诗》,其特别之处在于想要解读,就必须遵循“由上而下—由内到外—自右及左”再“由下而上—由内到外—自左及右”的“回旋”阅读法。作曲家也是通过这种特别的排列形式获取创作灵感,根据《八山叠翠诗》中“半山寺”、“八山叠翠诗”的起读音首字母“B”和“S”进行同音名对应,结合著名的“BACH”动机第一音和“DSCH”动机第二音进行多次变化组合,试图以“形式影射”的技法与原诗歌的独特排法相对应。作曲家在这首曲子中并未追求诗歌内容的具体表现,更加注重的是将音高材料、整体结构与邬氏诗作的关联对应,在材料循环重组的发展中又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骨干音使用,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融入钢琴作品中。

当代著名作曲家张朝始终在追寻“探索民族音乐的灵魂,让钢琴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梦想。几十年民族音乐风格的探索实践造就了其成熟独特的音乐风格,每每出手,气度不凡,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2012年钢琴独奏曲《中国之梦》是他夙愿的实现,此曲收录在作者钢琴音乐创作《古风集》中。2014年《中国之梦》钢琴与乐队版本诞生并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上演。为便于钢琴音乐的推广演奏,增强作品的实践性、思想性和普适性,作者依托原作将其改编成双钢琴重奏,在2015年CCTV钢琴获奖音乐会精彩亮相。《中国之梦》的灵感来自孔子为《易经》所撰写的《易传》,由怀古、颂古、追求、沧桑和憧憬五个部分组成。乐曲由四次穿越时空的编钟声组成,将中国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提炼古曲、戏曲的素材再集合一体,有调性与无调性手法融会贯通。作品以发挥丰富的钢琴化织体表现编钟、编馨、古琴、古筝和琵琶等古乐音色,既有高远清新的古代风韵,又有宽广恢宏的时代气魄。多种因素自然巧妙的过渡,两架钢琴珠联璧合的交融,将中国之梦的现实与理想相连接,人们跟随音乐的行进,在时间、空间的历程中漫游,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纵观21世纪近15年来,中国双钢琴音乐创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对于20世纪创作者仅仅是著名作曲家的现象,21世纪有更多的作曲新秀涌现出来。多元化社会环境造就了多元化创作特征,虽然有一部分作品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有分量、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随着学界同仁对这一形式的高度认可,音乐爱好者对这一形式的喜爱与接纳,中国双钢琴作品已经成为中国钢琴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结语

自1964年第一部中国钢琴二重奏作品诞生以来,这一充满特殊魅力的钢琴艺术形式随着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社会及艺术环境变化,在题材体裁、思想理念及创作技法上经历了不同的风格演变,发生了质的变化。作曲家们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上,又不断融入创新素材,从单一的对民歌模仿到追求多样化的民族意境,从简单的织体结构到多元作曲技法表现,中国双钢琴音乐在作曲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这些作品以民族精神为灵魂,以多元化音乐技术为核心,利用双钢琴这一载体,展现多姿多彩、古韵今朝的中华文化。

同时,应该关注的是,各具特色的中国钢琴二重奏曲集陆续问世,丰富的文本为钢琴演奏者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广阔的视野,二重奏曲目成为演艺人员曲目单里的亮点节目,在音乐表演中焕发出独特的风采。中国钢琴演奏者对本民族音乐的演绎具备先天的优势,也正是这种优势使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展现出中国双钢琴作品多层次、多织体、多色彩的艺术魅力,钢琴重奏与钢琴独奏在舞台上的交相辉映,促进中国钢琴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可喜的是,2015年5月问世的首张专辑《西琴东韵——中国双钢琴作品精选》,收录了五位中国当代作曲家的最新原创作品,这是钢琴二重奏创作与演奏得以贯穿的良好开端,在中国双钢琴音像制品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今后表演与影像的结合开拓了新视野。但必须看到,相对于西方钢琴二重奏音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从创作上和表演方面都需要有更多的突破与发展,这样的现状,对创作者、演奏者以及研究者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只有将中国本民族音乐进行全方位探索,将学习西方技法与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可以书写出富有民族风格特色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并能在国际舞台上奏响篇章,传扬文化,呈民族风采,现中国神韵。

注释

①于一丹:《回顾与展望——双钢琴在中国的发展》,《音乐生活》2014年第1期。

②王树:《嬉游曲》,《音乐创作》1988年第4期。

③赵晓生:《林品晶〈春晓〉风格简析》,《音乐爱好者》1998年第1期。

④来自网络资料:杨少毅《是真金总会发光──记立陶宛『国际钢琴音乐节双钢琴比赛』第一名获得者之吴聆操》。

⑤王树:《我与音乐—创作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⑥崔世光:《东北大秧歌》,《钢琴艺术》2002年第2期。

⑩鲍元恺:《炎黄风情》,《音乐时空》2015年第3期。

责任编辑曾新

On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iano Duet Music since the 20thCentury

Zhang Kai

(School of Music,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

The piano duet music started to appear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piano composition from the 1960s. Enter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piano duet music gradually grows mature and presents a brand-new style, which profoundly contains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national folk music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orts out and classifies the Chinese piano duet music works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by exploratory case studies with their themes and composition techniqu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 outstanding Chinese piano duet music works would only be composed by learning from western music composition technique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piano duet; national style; creation

2015-11-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当代钢琴二重奏音乐研究”(15YJA760055)

猜你喜欢

二重奏钢琴创作
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当代钢琴二重奏音乐研究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