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形兼方类词的特殊性质

2016-09-08夏凤梅

关键词:方位词词类官话

郭 攀 夏凤梅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6)



动、形兼方类词的特殊性质

郭攀1夏凤梅2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6)

动、形兼方类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一个特殊小类。使用范围上,主要出现于汉语方言中的晋语区和官话区,但伴随着方言至共同语词汇的扩散,又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共同语,具有一定的共同语语词性质。词类功能上,则同时兼具动词、形容词功能与方位词功能。其语法功能的表现是:一方面造句功用为充任介词的宾语,表现出了方位词的功能;另一方面,深层又表现出了不被体词修饰的动词、形容词性组合功能。其表述功能的表现是:一方面动、形兼方类词的基本范畴义是方位;另一方面,动、形兼方类词同时还兼含有行为和性状范畴意义。动、形兼方类词功能上的特殊性当是动词、形容词非范畴化的结果。

动兼方; 形兼方; 性质

引言

现代汉语动、形兼方类词指的是出现在“往/朝/向+回+(一)V”结构中“回”所代表的一类词。据调查,它们一般具有单音节性,配对性出现,总数近30个,可下分为与动词和形容词密切关联的两个次类。如下:

“回”类:过-回/转;进-出;起-(下)①;拢-开;死-活。

“高”类:高-低;大-小;多-少;快-慢;深-浅;轻-重;好-坏;长-短。

因兼具动词、形容词功能与方位词功能,故本类词的归类存在着一些分歧意见。其中,有侧重其动、形特征仍归为动词、形容词的②;有侧重其方位词特征归为方位词的一个次类并称之为兼义方位词的③。本文据词类的简单性、句法规则的简单性、心理接受性三方面因素进一步综合考察④,将其归为动词、形容词的一个次类,亦即基于同一义项的动词、形容词与方位词兼属的一种类型,统称之为动、形兼方类词,分言之,则为对应上述“回”类词的动兼方类词,对应“高”类词的形兼方类词。

动、形兼方类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一个特殊小类,其特殊性质,学界只有一些零散的、初步的研究,在其基础上,本文从使用范围和词类功能两方面进行推进性揭示。

一、动、形兼方类词使用范围的兼属性质

一个可靠的事实是,动、形兼方类词是一类具有方言特征的词。除学界部分个案研究能够一定程度说明这一点之外⑤,我们还组织团队对动、形兼方类词中动兼方类词在各方言区的分布进行了抽样调查⑥。结果显示:动兼方类词是一种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词,主要出现于晋语区和官话区,其他方言区除普通话程度较高的“回”之外,很少见到本类词。具体说来,晋语区,动兼方类词11个:过-回;进-出;起;开;断;住;倒;着;死。各次方言区动兼方类词分布较为均匀。官话区,动兼方类词20个:过/过来/过去-回/转/回来/回去;进/进来/进去-出/出来/出去;起/起来;拢/拢来-开;倒;死。存在着不少同义表达形式,且各次方言区分布不均匀。代表性例句如:

(1)这旮这儿有人坐,你给过坐哇。(晋语区并州片娄烦点)

(2)会当紧马上开始呀,咱用不用往进走些儿?(晋语区五台片应县点)

(3)不高兴的时候儿莫闷倒,有时候儿把烦心事儿往/朝出一说就好了。(中原官话秦陇片白河点)

(4)往回瞅瞅,那边儿都有啥?(东北官话哈阜片巴彦点)

(5)别老躺着,往起坐坐。(北京官话京承片房山点)

(6)在往/朝拢长肉,要不了多长时会儿时间就好了。(江淮官话黄孝片浠水点)

(7)找个大晴天,把它往开一晒,一天就能入仓了。(兰银官话银吴片同心点)

但是,伴随着方言至共同语词汇的扩散,动、形兼方类词又一定程度地进入了共同语,且具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语词特征。这一点,从以下方面的表现上不难看出。

1.动、形兼方类词所在诸方言区中知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了该类词,这些作品尤其是其中老舍等作家创作的作为现代语法规范的作品的影响力使该类词具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语词特征。以下是以中原官话关中片为中心的贾平凹《废都》,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和北京官话片老舍《骆驼祥子》《二马》《火葬》《离婚》《蜕》,王朔《编辑部的故事》诸作品中动、形兼方类词的出现情况。

表1 不同方言区知名作家作品使用动、形兼方类词的情况

较具特色的动、形兼方类词和关联性“V”的用例如:

(8)他就有翅膀从胳膊下生出,开始从城墙西门口一家一家往过看,直到东门口。(《废都》)

(9)高玉德抬起苍白头,说:“你小子小心着!刘立本说要往断打你的腿哩!”(《人生》)

(10)的确,这个村的大部分人谁也没吃过这玩意了;但又听说这是“皇上吃的东西”,因此每个人都想享享口福。怎个往熟做哩?(《平凡的世界》)

(11)徐国强看她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就只好把这件事背后的“那种意思”往明挑了!(《平凡的世界》)

(12)后来,似乎看见儿媳妇扭过头给她说了些什么,但她没听见。等她再准备听儿媳妇往明白说的时候,儿媳妇头又扭过去和孙女说去了。(《平凡的世界》)

(13)约莫又过了半小时,大门口的灯光处,柳月往出走来。(《废都》)

(14)瘦老汉吃得太多,便把羊毛裤带往松放了放,豁牙漏齿唱开了一首戏谑性的小曲。(《平凡的世界》)

(15)可你等于给我田福堂祖坟供桌上撒了一泡尿!活活地往死欺负人哩!哼!你小子甭能!我田福堂也不是个省油的灯盏!(《平凡的世界》)

2.作为共同语使用典范的《人民日报》中,其艺散类文章一定程度地使用了动、形兼方类词。下表是《人民日报》1946-2006年艺散类文章中动、形兼方类词大致的出现情况。

表2 《人民日报》1946-2006年艺散类文章使用动、形兼方类词的情况

代表性用例:

(16)把水能流到的地方打一个坑,用水车往进浇水,人从坑内担水点种附近不能平浇的地。(奎林《熬得驴牛地!实在不容易!北掌群众要求发家》,《人民日报》1947年6月8日)

(17)小水吓了一跳,拿枪头子把大衣往起一挑,见里面藏着个鬼子,猴儿爬竿似的抱着衣架的杆儿,擞擞的发抖。(于竞祁《花的海洋,“王”的世界》,《人民日报》1960年3月28日)

(18)现在,男女各式风雪衣、防寒衣、登山服等源源上市。可是,那些光亮的子母扣轧得很不牢固,有的往开一拉就掉了,而且也不大好配。(《一点希望》,《人民日报》1985年12月26日)

(19)车内不法分子仍将汽车缓缓开动,胡学勤和杨军被推出50米时,车内传出歇斯底里的“轧,轧!往死轧!”的喊声,车速突然加快。(杜峻晓《胡学勤执法如山英勇献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向胡学勤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2002年7月8日)

(20)事后,面对70多家媒体记者的提问,康齐镇定自若,“王老师教我掌握了动作要领,看准绳、往高跳,一点也不害怕。”(伊鸣《“绳王”王守中绝活:空中摇五摇、连跳一万一》,《人民日报》2004年6月23日)

(21)他叫黄申宜把牲口套绳钩往低挂了一下,犁就轻了。(马汉卿刘广《黄淼把双桥村的生产领导好了》,《人民日报》1953年12月19日)

(22)“小老头儿”其实并不老,往多说年纪也不到50岁。(林思扬《一曲“黄鹤”别有情》,《人民日报》1987年7月9日)

(23)“1182次货车在前边压着120次客车,得往快赶一赶”,吴晓东扳动电话开关,叫通了落垡站1182次货车的司机:“加快点速度开到万庄站待避120次,不然它就要晚点了。”(人民铁道报记者《旅客同志,请听我说》,《人民日报》1987年11月12日)

(24)这些原因再往深探究,最终都要落到体制、机制上。(夏长勇《不容忽视的“黑洞”》,《人民日报》2002年7月3日)

(25)解放以来,他对工作就认真了。什么也是尽量往好做,所以废品的比例很快减少到百分之一、二。(师文普《现在的工厂是咱们的了》,《人民日报》1949年3月23日)

(26)他们说:日子要往长算哪,几天就把股金赚回来了!(王耕今《合作社发展的新阶段》,《人民日报》1949年7月14日)

3.动、形兼方类词的使用存在着一些内部差异,有些词使用频率较高,非动、形兼方类词所在方言区作家作品中亦有所使用,因而,这部分词共同语语词程度较高。由上表可知,“回、出、起、高、深、好”等词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回”,在非动、形兼方类词所在方言区作家有着一定地方语言特征的作品中亦有所使用。据调查,鲁迅《狂人日记》《药》《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在酒楼上》《肥皂》诸作品中他动、形兼方类词未见,但“回”有1例。方方《白雾》《定数》《暗示》《埋伏》《桃花灿烂》《一波三折》诸作品中他动、形兼方类词未见,但“回”有2例。如:

(27)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阿Q正传》)

(28)她知道韦唯嫁给了一个美国佬,而且还跟他生了个孩子。正在从一流歌手的位置上往回走。(《暗示》)

基于上述方言、共同语两方面同时兼属的特征,我们认为,动、形兼方类词使用范围上当具有一定的准共同语语词性质。

二、动、形兼方类词功能上的兼属性质

词的兼类是学界讨论较多的语言现象⑦,但坚定地依分类原则深入贯彻下去的话就会发现,通常所说的兼类,在相同名称下可细分出隶属两个层级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词层级同一个体语词属于不同词类的兼类,二是义项层级同一义项属于不同词类功能的兼类。据调查,动、形兼方类词就属于义项层级的兼类,其在“往/朝/向+动、形兼方类词+(一)V”结构中表现出的义项即同时兼属动词与方位词、形容词与方位词的功能。这种兼属性质,在语法功能、表述功能两方面均有较充分的体现⑧。

先看语法功能,一方面,动、形兼方类词造句功用为充任介词的宾语,表现出了方位词的功能。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及相关研究⑨,“往/朝/向+动、形兼方类词+(一)V”中“往”为介词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为夯实本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对“往”被介词性质更为单纯的“朝”、“向”替代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据1946-2006《人民日报》统计,“朝回”6例、“向回”53例。如:

(29)还有农民骑来自家摩托,帮着朝回驮运。(杨树立《移民素描》,《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4日)

(30)我向她询问归途,她解说清楚后走出几步,忽然又转回身,问我要不要用车送,我谢过她自己向回走,心里却涌起一阵感动,为人与人之间这种本应有之,却似乎已淡漠的信赖感动!(龚铁鹰《小事难忘》,《人民日报》1998年11月22日)

“往”的介词性质确认之后,动、形兼方类词的功能就只能分析为介词的宾语。而充任介词宾语正是方位词的造句功用。

另一方面,组合功能上,动、形兼方类词深层表现出了动词、形容词性功能。据考察,动、形兼方类词基本皆是光杆形式,偶现组合形式也是同类并列性组合。例:

(31)为什么他们能把很不容易长得肥大的莴苣茎培植得这么好呢?他们怎样防止了莴苣茎只向细长发展(农民叫“窜”)的现象呢?李家文教授向农民作了调查。(张保义《山东农学院同农民的联系》,《人民日报》1956年5月16日)

(32)中国农业大学和农科院协同攻关,研制成功了“湘苎”系列,苎麻原料单纤支数达2200支以上,这使苎麻面料向细薄、柔软发展成为可能,因而被评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彭嘉陵《你穿过麻料衬衫吗?》,《人民日报》1996年6月25日)

不过,基于这种“光杆形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一是动、形兼方类词不能放在一个体词后面构成方位结构后再做“往/朝/向”的宾语,故不具有宾语位置方位词的区别性组合功能⑩。

二是深层表现出了动词、形容词性质不被体词修饰的组合功能。相关材料证实,部分动、形兼方类词是由“动词和形容词+里”省略“里”之后演化而来的。我们对“往回-往回里”、“往高-往高里”相互间的关系作了历时性调查,发现“往回里”和“往高里”出现时间略早,出现频数相对渐少。据《国学宝典》(2004),“白话小说”中“往回里”28例,最早用例是清中期曹雪芹的《红楼梦》。“往回”69例,最早用例是李百川略晚于《红楼梦》的《绿野仙踪》,且书中“往回”、“往回里”同用。例:

(33)薛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天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红楼梦》第八十五回)

(34)那几个兵丁私相议论,虽不往回请,却也跟住不放,早有一个跑回去了。(《绿野仙踪》第二十九回)

“往高里”清代1例,“往高”未见。例:

(35)金钟儿道:“苗三爷也是一这样说,我竟是个相与不得的人了。我也有一支曲儿,请众位听听。”萧麻子道:“请吐妙音。”金钟儿把琵琶上的弦,都往高里一起,用越调高唱道……(《绿野仙踪》第四十八回)

据1946-2006《人民日报》,“往回”1050例,前已及,“往回里”2例。如:

(36)地、富、反、坏、右对当前的大变革散布不满,或故意夸大我们工作中的缺点,甚至造谣生事,他们的目的是在于反对公社化,破坏大跃进,想让我们的社会停止不前,甚至往回里走,以利于他们死灰复燃。(翟向东《更好地运用辩论的方法》,《人民日报》1958年11月28日)

“往高”24例,前已及,“往高里”17例。如:

(37)还有一种情况更令人担心,那就是会议腐败。有些人为了谋私利、捞油水,在会议的经费上做文章。会议预算往高里报,会议开支往多里算。(建达《查一查会议“黑洞”》,《人民日报》2004年7月5日)

另外,在现代共时语料中还发现同一范畴义一用“往回/高”,一用“往回里/高里”的情况。例:

(38)我们正要往回走,一个鬼子拦住问我:“你认识他们吗?”(陆振英《“小八路军”》,《人民日报》1953年10月18日)

(39)当着勇士们押着这群俘虏,往回里走时,几个会中国话的敌兵,还不断地发问:“你们到底是不是不杀?”(王健华《朝北战场上的战斗故事》,《人民日报》1950年12月3日)

(40)然而自有了院墙,那苹果树却猛地往高长,微风中抖一身圆溜溜的苹果,像个虚荣的孕妇,晃来晃去,向左邻右舍以至整个世界发布新闻。(方英文《摘苹果的时候》,《人民日报》1999年4月2日)

(41)树冠不让它长得过大,以免挡了阳光。入冬修枝,不往高里长,便于来春采摘。(杨泓《我家小园》,《人民日报》2003年9月6日)

或者,同一作者对同类与形容词所表极性相关的范畴义,一用“往高里”,一用“往近”。例:

(42)他自己,自从到城里来,又长高了一寸多。他自己觉出来,仿佛还得往高里长呢。(老舍《骆驼祥子》)

(43)他还是低声的,但是温和了些:“什么事?”“祥子!”她往近凑了凑:“我有啦!”(老舍《骆驼祥子》)

据“往回-往回里”、“往高-往高里”相互间出现时间的早晚、出现频数的多少、共时语料中的同义表达以及“回”和“高”词义演化情况不难看出,动、形兼方类词“回”和“高”基本可看作是“回里”、“高里”省略“里”之后由动词和形容词演化而来的。

部分动、形兼方类词生成的语言事实,使动、形兼方类词深层表现出了修饰方位词而不被体词修饰的动词、形容词性组合功能。

再看表述功能,一方面,动、形兼方类词的基本范畴义是方位。依据有三:

一是前及“往回里”至“往回”、“往高里”至“往高”的演化。因演化前后两类表达形式的范畴意义是相同的,而演化前的范畴意义是方位,故演化后的动、形兼方类词的基本范畴义是方位。

二是1946-2006《人民日报》同一语境中动、形兼方类词所示义的体词性重表和他常见方位词的对表。

存在着“好处”、“坏处”、“毛主席、叶帅”诸体词性重表情况例:

(44)一个人也是这样,不是往好变,就是往坏变,变是绝对的。……要想不往坏处变,就要使自己不断往好处变,由消极防变到主动地向资产阶级思想进攻。(于洪亮《学哲学往哪里下功夫?》,《人民日报》1971年9月24日)

(45)“文化大革命”前期,很多老干部被监护起来,“九·一三”事件后要求探监、复查的信很多,当时我们这里可以往出转信,往毛主席、叶帅那里转。(伍绍祖《既是首长又是尊师——怀念王震同志》,《人民日报》1993年4月25日)

存在着与常用方位词“外”、“里面”、“前”等并列性对表情况例:

(46)“环宇”职工闻知,上下欢腾。以前只听说电视机从国外往进卖,没听说往外卖。卖的尽是本国的粮食、石油和矿产,而出口电视机是破题儿头一遭。(理由《逆淘汰志异》,《人民日报》1987年11月1日)

(47)因为,爱是一个口袋,往里面装时是满足感,往出拿时,才会有成就感。(卢勤《从“心灵尘暴”到“知心春风”》,《人民日报》2001年2月6日)

(48)县委负责同志带领全县干部,满怀“往高站,往前看,大干苦干,多作贡献”的豪情,奔向抓革命、促生产的第一线。(《林县人民的新步伐》,《人民日报》1974年10月25日)

另一方面,动、形兼方类词同时还兼含有行为和性状范畴意义。动、形兼方类词是由动词和形容词演化而来的,其前身的意义特征并未完全丧失,故其在表示方位义的同时,仍不同程度地兼含有行为和性状范畴意义。这一点,除可直接感知到之外,前后语境中出现的具有相同、相对、相关关系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表义,可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印证。例:

(49)过去我们筛炉渣时,大块的筛出来了,豆粒大的就顺筛子眼跑了。大伙也觉得可惜,可是这玩意太碎,不好往出挑,挑出来也没法烧,因为它像粉末似的不通风,所以也就没人注意它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铁路局嵯岗给水所《认识没有止境革命不能停步》,《人民日报》1970年10月17日)

(50)那边,日本队队员还在玩命往回跑,眼看着球从自己头顶飞过。如此来回抻几下,老将居多的日本队体力不济,再跑,就变成满场乱窜了。(薛原 冯武勇《中国女篮的“快”字诀》,《人民日报》2004年1月14日)

(51)还有的是评到离自己地近的时候就要慢慢往起抬高产量,到自己地上也就降不下来了,这些问题如不注意,老实群众就要吃了亏。(《土地入股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47年11月7日)

(52)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我们不反对“往好写”,但绝不是要好才写,不然就不写。(于聪《谈“严肃的写作态度”》,《人民日报》1949年10月6日)

(53)宁可少变,多往深追。比如写生,深入了,变亦在其中。(张仃《宝林六十转甲子》,《人民日报》1996年8月15日)

(54)“小老头儿”其实并不老,往多说年纪也不到50岁。(林思扬《一曲“黄鹤”别有情》,《人民日报》1987年7月9日)

余论

在汉语典型词类、典型义项业已研究至一定程度的今天,动、形兼方类词这种特殊兼类词的研究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它不仅是研究范围的拓展,更是研究程度深化的表现。

动、形兼方类词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其非范畴化过程、动因之外,“过-回/转;进-出;起-下;拢-开;死-活;高-低;大-小;多-少;快-慢;深-浅;轻-重;好-坏;长-短”等词位成为动、形兼方类词的理据、各词位的个性特征等均值得认真关注。

注释

①现代汉语中“下”是常见方位词,但是,也可感知到一些动词义,感知到与动词间的渊源关系,尤其是同“起”对举性使用时。例:

(1)老二你别乱搅,听着!往下说吧,老大!(老舍《残雾》)

(2)对外国人的态度,就不同了:肩膀儿往起一端,嘴犄角儿往下一扣,把帝国主义十足的露出来;有时候也微微地一笑,笑完了准是不许你登岸。(老舍《二马》)

②范干良:《“向、往、朝”及其相关的介词》,《烟台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③郭攀、夏凤梅:《多“来”少“去”,多“回”少“过”》,《长江学术》2014年第3期。

④⑦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86页,156-158页。

⑤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位词现象初探》,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5月。

⑥见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幸颖凡《晋语、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研究》;徐艳春《东北、北京、江淮官话动兼方类词研究》;余丽《兰银、西南、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研究》。

⑧词类的划分,文炼主张区分依据和标准,郭锐在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依据为表述功能,标准为语法功能,二者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表述功能不可直接观察,不能作为操作标准,语法功能是可观察的操作层面的标准。但我们在动、形兼方类词研究中发现:一方面,表述功能通过本能性感知和对语境中重表、对表等现象的考察还是可以一定程度地加以把握的。另一方面,语法功能与表述功能延伸的层级不尽一致。限于一维声音的表现能力,外在语法功能较内在的表述功能包含的同层内容总是要少,所涉层级也相对要少,不设立表述功能标准,不利于表述功能单独延伸层级词类的进一步细化概括。这样,我们还是主张将依据统一为标准,同时设立语法功能、表述功能二标准进行分类。当然,也包括利用语法功能和表述功能对词类功能进行系统地把握。

⑩邢福义:《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1-163页。

责任编辑王雪松

The Special Nature of Localizers in V+L and A+L

Guo Pan1Xia Fengmei2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2.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The localizer in V+L and in A+L is a particular category in modern Chinese parts of speech system. In terms of its usage range, it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dialects and the common language,with the nature of a quasi-common language; In respect of the func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t carries multiple functions of verbs, adjectives and localizers based on the same meaning range. The special nature of localizers in V+L and A+L may be the results of the decategorization of verbs and adjectives.

localizer in V+L; localizer in A+L; nature

2015-12-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11&ZD128)

猜你喜欢

方位词词类官话
有讲究的方位词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动物们的聚会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漫谈高考考点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的隐性考查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