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点将录”批评形式的民族特色与意义机制

2016-09-08

关键词:诗坛水浒水浒传

祝 东

(兰州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论“点将录”批评形式的民族特色与意义机制

祝东

(兰州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文化按其实质就是人类用符号交流信息、传递意义的行为总和,文化特征或者民族特色也即某一群体关于意义生产、传播、诠释以及接收的方法特征。任何意义建构、传递都要纳入一定的形式中去,点将录批评模式的民族特色其实就包蕴在这种批评形式所运用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意义生产、表达机制之中。类比取譬法实际上是将文人群体按照水浒英雄谱系关系纳入系统之中进行定位,确定其价值意义,诗系宗派的展示乃是通过建构符号分类体系来重建理论秩序,文人生平小传的钩沉其实是为读者接受讯息提供语境条件,方便起到知人论世之效。

点将录; 批评形式; 譬喻; 符号学; 语境

引言:点将录的渊源及界定

任何意义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意机制。相较于西方条分缕析的逻辑推理演进模式,中国的批评理论则多近于自《周易》而来的“立象以尽意”的表意模式,通过比拟象征的形式来传达意义。西方理论重视抽象思辨和逻辑推演,严谨有余而灵动不足,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理论家在进行理论思辨的时候,偏向于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进行,注意调动读者的想象,用“立象”来“尽意”,形式上亦多是感发或评点,而不是用一套严密的语言逻辑符号去演绎艺术作品所承载的艺术特质,因而能给人一种诗性的美。“点将录”就是中国学者依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创制的一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批评形式,其用诗文艺术领域的文艺人士来类比《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水浒英雄及其座次高低来映射艺人作品的高下优劣。点将录之起源,学界一般认为来自明代王绍徽的《东林点将录》,以大学士叶向高配比天魁星及时雨,以吏部尚书赵南星配比天罡星玉麒麟,杨涟、左光斗等配比五虎将等,不一而足。可见点将录的初次使用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是王绍徽为了巴结阉党魁首魏忠贤,打击东林党人而炮制的一份黑名单。但是这种使用方式却引起了学林的兴趣,如清初学者阎若璩在《与王山史书》中就曾论及自己“儿时读点将录”的事情①。清人舒位创造性地将点将录应用到诗歌批评之中,撰有《乾嘉诗坛点将录》,此后,点将录逐渐风行开来,近人汪辟疆著有《光宣诗坛点将录》,名重一时;钱仲联有《近百年诗坛点将录》《近百年词坛点将录》《顺康雍诗坛点将录》《南社吟坛点将录》;王家葵著有《近代印坛点将录》;冯永军撰有《当代诗坛点将录》;胡文辉著有《现代学林点将录》。此皆是以水浒英雄谱系为类比对象,对艺林人物进行评点,逐渐形成了“点将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形式,这其中又以诗坛点将录的影响为大。

按其实质,点将录批评的思想渊源或可以上溯到列朝《儒林传》,并吸收了学案体的学术批评方法。中国的学术批评研究自古就是以人为纲,如列朝正史里面的《儒林传》,学术史上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以迄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这种学术史上的批评方式化及文学艺术批评之中,则是“点将录”这种批评方式的出现。当然以水浒一百○八将作为类比之对象,还与《水浒传》一书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并且“《水浒传》‘点将录’之‘座次’体现了儒家尊卑高下的社会理念,而‘诨号’则蕴含了深刻的江湖文化意味并带有类型化特征,这些都为后来‘点将录’形式由小说文本向诗歌批评转变提供了可能。”②用水浒英雄的座次关系来类比诗坛作家的创作成就及高下得失,这实际上是将符号的能指(水浒英雄名号)凌驾于符号所指(英雄人物本身)之上,对所指的重新“赋义”以实现所指“增殖”(艺林文人的艺术优劣的分析评判)③,由于这种方法剥离了抽象理论阐释,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以寥寥数笔点出诗人艺术高下得失,发人深省,因此让人乐于接受。

点将录这种批评方式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已经为杨扬、马亚中、张亚权、倪慧颖等学者所关注,如马亚中就曾指出点将录“集中体现了极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方法,在当代特别值得关注”。④不无遗憾的是尽管学界已经有人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但是点将录作为一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批评形式,其理论形式究竟与中国民族传统中形成的哪些意义生产表达机制关联,其共通之处又在哪里?值得探讨。

一、类比取譬:移用系统以明等级次序

类比,亦称类推,即是根据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多凭直觉或经验而行。这种类比思维在中国古代极为发达,所罗门(Robert C.Solomon)在其《哲学导论》中就曾指出:“在中国哲学中,类比推理比演绎论证更处于哲学论辩的中心。”⑤儒墨诸家在论述自己的学说思想的时候,经常采用类比说理方法,如《论语·雍也》记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中由“己”及“人”其实就是一种类比推理,同时,这里还提出了一个“取譬”的问题,清人刘宝楠在注疏中指出:“譬者,喻也。以己为喻,故曰‘近’。”⑥刘向《说苑·善说》中曾记录惠施论譬曰:“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⑦即是通过别人知道的事物类比取譬,让别人了解他所不知道的事物,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取譬”是关键,它首先必须是人们熟知的事物,而且“取譬”“被譬”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当取譬之物置于被譬语境之下,其隐含之意义会被凸显出来,形成新的意义,易于为人所知,并增加了说服的力量。需要说明的是,类比是思维形式,取譬是修辞方法,类比往往通过取譬表现出来。

《水浒传》明清以来在中国传播极其广泛,一百单八将的诨号与英雄事迹可谓是妇孺皆知。明人胡应麟曾言:“今世人耽嗜《水浒传》,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⑧陈继儒《晚香堂小品》亦云“《水浒》乱行肆中”⑨,可见《水浒传》成熟之后其传播的盛况。到了清代,为了稳固统治,清朝政府一度颁布禁令,禁止传播包括《水浒传》在内的词曲小说,此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中多处可见,如:“凡坊肆市卖一应小说淫词《水浒传》,俱严查禁绝,将板与书,一并尽行销毁,如有违禁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买看者,系官罚俸一年。”⑩《水浒传》屡屡出现在清代禁书榜上,也正说明这部书传播之广,其影响之深远。到了现当代,有关《水浒传》的影视剧、戏曲等更是将水浒英雄故事推广到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地步。

二、诗系宗派:建构符号分类衍变体系

“渊源论”表面上看是从历时的角度,对诗人所属之由来做出一个阐释,实际上可能是先面对此诗人,然后再联想与之相关的前辈诗人,并设定他们之间有渊源关系,“渊源关系”是“推”和“溯”的结果。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严密的推理验证,而是符号衍义的一般方式。符号学的奠基人之一皮尔斯将符号分成三个部分:可感知的再现体(representatum)、所替代的对象(object)、引发的思想即解释项(interpretant)。我们所能感知的只是再现体,对象是其能指明的部分,而解释项则依靠再次解释,它本身即是一个符号。如果将一诗人视为一个符号,那么其对象就是写有特定诗歌作品之人,而由此引发的联想到与之类似的先前诗人则属解释项。因为此解释项本身即是一个符号,所以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思想,由此想到更多的诗人。理论上这种符号衍义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而实际上因为种种限定,会停留在某一个节点上。“推”和“溯”如果没有材料和精力上的限制,可以一直沿着历史向上,但实际上总会因为某种原因停留在某处。“推源溯流”之所以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批评方法,正在于中国人特别喜欢以此方式来对诗人进行历时的条分缕析,这也可能是宗法血统论的诗统延伸,传统的乡土中国重经验的文化思维方式。

三、生平小传:还原意图语境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如舒位的《乾嘉诗坛点将录》所录诗人基本上都开列了诗人字号、籍贯、官履、著述等,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可助读者按图索骥,了解诗人之生平大概,以资知人论世之效。如类比玉麒麟卢俊义的毕沅,小传为:

注释

①阎若璩:《潜邱札记》(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倪惠颖:《从小说文本到诗文批评——论〈水浒传〉“点将录”形式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3期。

③李军学:《消费社会和符码统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批判性研究》,《符号与传媒》2014年春季号。

④马亚中:《我的老师钱仲联》,《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第3期。

⑤罗伯特·C·所罗门:《哲学导论》,陈高华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第28页。

⑥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0页

⑦刘向:《说苑校证》,向宗鲁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72页。

⑧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72页。

⑩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页。

责任编辑王雪松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Criticism Mechanisms of the Dianjiang Lu

Zhu D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substance, one must first gain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its symbolic meaning. Cultural and ethnic features consist of a group of meaning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special methods of reception, and any construction or transmission of said meaning should be situated among a certain and specified form. The views and criticism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the Dianjiang Lu actually contain a unique form of meaning production and mechanisms of expression for use within the Chinese nation.The methods of analogy and metaphor are situated within the literary community rel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neage ofOutlawsofTheMarsh,which define their value and meaning.The purpose of revealing the poetic and sectarian system of the text is to provide context for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of the work, moreover to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and gain a broader reflection of society.

Dianjiang Lu; mode of criticism; metaphor; semiotics; context

2015-12-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13&ZD123),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LZUJBWZY005)

猜你喜欢

诗坛水浒水浒传
梦回水浒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求疵录二则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