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心灵哲学的“心理多主论”

2016-09-08高新民

关键词:哲学心灵心理

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 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



中国心灵哲学的“心理多主论”

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 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

中国心灵哲学在对人与世界作整体把握时,除了有超心物二分图式的特点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将心理王国作为统一对象把握时,尽管在一些语境下表面上承认心为主宰,但一般坚持认为,心理王国的主宰不像西方哲学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而有“多主角”或多主体,如心、魂、魄、神、我或自我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构成、结构、运作方式、特点和特殊本质,在人的心理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功能和职责。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特殊的方式,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完整的、整体的人。在论述它们的关系时,存在着独立论、归并论、主中有主论、一实多名论的分歧与争论。中国心灵哲学中同样存在着“李约瑟难题”,落后于西方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其领先主要表现在它的价值性心灵哲学中,当然它的求真性心灵哲学中也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心理多主论中就包含有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特种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

心灵; 心灵哲学; 多主论; 魂魄; 精气神

中国有自己的心灵哲学,这一命题在以前是有争论的。最近几十年,随着心灵哲学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概念图式的进化、跨文化视角的引入及研究的深入,随着西方人对中国哲学认知的拓展和演化,不少心灵哲学家不仅不否认中国有心灵哲学,而且试图以西方心灵哲学的框架予以挖掘和重构,以至在心灵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中出现了“中国心灵哲学”这样一个与“西方心灵哲学”、“印度心灵哲学”、“比较心灵哲学”齐头并进的分支学科。在已取得的大量成果中,有些还相当微观和精细,如M.卡尔和J.杰恩斯通过对《诗经》等文本中所使用的“心”“知”等心理语言的研究,建立了关于中国心理语言和意识的发生学理论。①更令中国学者吃惊的是,印度学者如饶(K.R.Rao)等也在西方心灵哲学的框架下考察中国心灵哲学,对其内容以及不同于印度和西方心灵哲学的特点发表了颇有见地的看法,如认为中国心灵哲学用向内的观点看待心灵(相似于印度),重视用气说明心性(相似于西方的自然化),其重点在于人本身,道就是理性化的人性,这既避免了西方的理性主义,又避免了印度的神秘主义。②面对外国学者的研究和成果,我们一方面感到中国心灵哲学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也油然而生出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当然,中国学者不仅早就有对中国心灵哲学的关注和研究,而且也涉及中西心灵哲学的比较研究,如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中国心灵哲学或中国心身观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尽管成绩有目共睹,但已有的研究即使是与印度相比也有许多不足。就国内已有的数量上极为可观的成果来说,学者对中国心灵哲学侧重于境界型或价值论方面的内容研究较多,而对可以与西方心灵哲学对话和贯通的内容,如意向性、意义、人格同一性、有我无我问题、具身性意识、人的心物二分或超二分的问题等,关注不够,或缺乏足够的研究。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将在有关问题上做一些抛砖引玉的探讨。

任何规范的求真性心灵哲学探讨都会面临这样一个共同难题,即具有心性多样性的心理世界,究竟有没有起主导和统摄作用的主体,即心是有主还是无主的,是有所有者(owner)还是无所有者?如果有,它是一还是多?这是一个关系如何建构心灵观、如何设想心灵的结构图景的重大问题。中国心灵哲学不仅自觉进入了这一领域,而且作出了极有个性的回答。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中国心灵哲学在对人与世界作整体把握时,除了有超心物二分图式的特点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将心理王国作为统一对象把握时,尽管在一些语境下表面上承认心为主宰,但一般坚持认为,心理王国的主宰不像西方哲学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而有各司其特定功能和职责的“多主角”或多主体,如心、魂、魄、神、我或自我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功能和职责。由于“自我”问题比较复杂,将留待以后专文予以讨论。这里只拟把这些主角或主体分成心、魂魄、精气神、灵四组,分别予以考释。

一、 “狭义心”论

“心”既是主体,同时也是心理世界乃至全部世界中最重要的认识对象。就中国哲学最为关心的做人的问题来说,它是通圣学、通道理的关键。质言之,要想通圣学、通道理,就必须通心。王阳明说:“只(是)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追求)书上文义通,去自生意见。”③

“心”是中国哲学中用得最多最滥的一个词。因此在考察中国的心论之前,有必要先对这个概念作一番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大致说,心有广义的心和狭义的心之别。前者包括魂魄等一切心理个例与样式。这种泛指所有心理现象的用法当然出现得较晚,至少在古代,中 国没有造出一个囊括一切心理的词。后者则只指魂魄等以外的作为认知主体和道德本体的心。本节对“心”的考察主要侧重于狭义的意义。

澄清“心”的意义的最好方法是分析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这既是西方分析性心灵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认识到并付诸实践的方法。

既然心有不同用法,而每种用法所指的实即广义的心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样式,因此这里的讨论将集中于具有各种心理功能的心,即带有主体意义的心,而非生理意义的心,即考察中国心灵哲学关于主体意义的心的理论。

最后,我们来考察中国心灵哲学对心的本质、特点的研究。我们知道,这是一切心灵哲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因为一切别的对心的探究,都是为这作铺垫的,都要回归于这个问题。

二、 魂魄论

魂与魄既是中国民间心理学(folk psychology)在人身上找到的不同于肉体而属于心理王国的存在样式,又是中国理论化心灵哲学的独有研究课题。它们近似于西方人所说的“灵魂”(soul),而不同于“心智”(mind),因为它们带有明显的实体性、单子性,就功能作用而言,它们所具有的主要不是理性和智慧,而是决定生命和生存状态的作用以及其他较低层次的认知作用。

在中国心灵哲学的发展历史上,《左传》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表现在,它客观记录了灵魂观念自然化的开端及发生过程。根据《左传》的记载,子产对民间心理学的魂魄观念既作了理论的说明,又作了理论的改进和升华,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他根据作为中国科学理论的气论对魂魄观念作了自然化。民间心理学的灵魂观不外这样的内容:(1)人除了肉体之外,还有灵魂。(2)灵魂是气一样的存在,极其精微。(3)灵魂具体表现为魂与魄。(4)魂与魄都可为鬼。鬼的信仰比魂魄观念早,于是先民往往根据鬼来构想魂与魄,如认为魂与魄是像云、像白一样的精爽之物,可为鬼。(5)鬼是人死后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对活人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作好事的为好鬼,作恶事的为恶鬼。

三、 气、精、神

应承认,“气”在大多数语境中是被当作物理语言被使用的,但也有例外,即有时被当作心理语词使用,甚至有时还有表示心理主体、主宰的意义。这有三种情况,第一,有时被当作兼有心物双重意义的词使用,如浩然之气。第二,有时被用来表示中国心灵哲学所发现的特殊的心理样式,如骨气、气节、胆气、气魄、脾气、怒气、火气、怨气,等等。第三,有时被用指称心理的根源、主宰、主体,如后面将阐述的,《上阳子金丹大要》主张:不仅人的心身都源于气,由气所构成,而且人对外面对象(如色声等)的知觉都离不开气,没有气就没有知觉。在此意义上,气也有心理主体的意义。

随着对气的样式、个例认识的拓展,气的抽象性质逐渐提高,以至在先秦,人们已认识到气是事物的普遍性构成因素。这表现在“气”成了许多词的组成部分,如气候、气交、气令、气象、气运、节气、暑气、温气、寒气、大气、秋气、天气、地气、雾气、脾气、心气,等等。在甲骨文卜辞中,“气”除了有云气之意外,还可训为乞求、迄至等义。在后来的运用中,“气”的用法逐渐增多,其意义也随之增加。有这样一些情况,一是引申,以表示絪缊聚散形成万物的气。如经过对不同形态的气(如云气、水气、烟气、风气)等的抽象,人们提出了“精气”、“元气”等更抽象的气范畴。二是引申,用来表示人的嘘吸的气息。三是引申,以表示人的血气。四是引申,以表示万物的共同的更微观的构成元素。

可见,中国哲学所说的气,难以在西方科学和哲学中找到对应的概念,因为它确有基本粒子、场等意义,是万物的构成元素,但又不止于此,因为它还同时万物是运动变化的根源、动力,因此既是元素又是能量。但这样说显然也还不够,因为气还是许多事物有其专有功能的根据、使然者,如气不仅构成日月,而且还使具有明亮性。在气的虚实问题上,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认为,气是构成有形事物的元素性的东西,有形有相,只是太精微罢了。而张载、湛若水等认为,太虚即气,其本然状态是虚无的,无形可见。就此而言,“气”更不能翻译为西方人所说的基本粒子之类,因为它具有形上的性质。

“神”是一个极富歧义性的语词,因此应作小心细致的用法分析。就词性而言,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作形容词使用的,指的是事物的玄妙、变化、神奇、难以测知的特点。《淮南子·泰训》:元气聚为万物,“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表而物亡,此之谓神明。”有时,它也常常作为名词被使用,如说“五藏神”,“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府精神明”有时与“明”连在一起组成合成词,如说人体各部分都有神明、心之神明等。

四、“灵”与“精神”

“灵”与“精神”也是中国心灵哲学常用的两个术语,指的也是心理王国中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实在和作用,因此也是心理多主体结构中的成员。

在精神的本质问题上,一般的观点是,这是单子性的实在,因为它是存在中的至精至微至灵者,但也有这样一种近于今日西方外在主义宽心灵观的观点,认为精神不是单子性实在而是弥散性实在。例如它来自于天,或其构成同于天,而天的构成的特点是:充满的是“精轻者”。这显然不同于地的构成。后者由“浊重者”所构成。有浊重,就有形、有确定的位置,就是可以区分开来的单个事物。而天的构成是混沌的,没法区分开彼与此、这一个与那一个,因为“属天清而散”,因此天及其构成就一定是弥散性现象。精神也是如此。故说:“精神者,天之分”,即来自于天上的清轻精气,分有其成份,分有其弥散的特点。它不同于形体、骨骸,因为“骨骸者,地之分”。总之,精神不是单子性存在。如若是单子性东西,即为地性事物。“属地浊而聚”。精神尽管分布性地存在着,但又无形。“精神离形,各归其真”。

五、多主体论视野下的心理结构论

中国心灵哲学所理解的广义的“心”指的是一个包含多种各自独立的心理成员和主体的松散的统一体(当然也有将其进行实质性合并、归化、统一的倾向),而且其边界是模糊的,与物的界线不是整齐划一的,因为在心物之间有非心非物或亦心亦物的现象,如浩然之气、脾气,等等。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心灵哲学如何看待它们的内部关系和结构图景呢?大致来说,有四种倾向。

陈撄宁先生以道学基本思想为依据吸收现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提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心理结构论,认为心理世界有浅深结构上的差别,因此它们是不同的样式。每种样式都有自己特殊的物质根基,由于用心不同,因此都配有自己相应的境界。可用图表示如下:

六、结语

相较于西方心灵哲学,中国心灵哲学有视界小的一面,例如由于中国语言哲学的特殊性,即不承认存在着语言-观念-外物的三角关系,其中特别不太重视作为语言与所指之中介的观念或表征。因此,中国心灵哲学中就没有观念、表征、命题态度、思维的内部语言这样一些研究课题。但另一方面,中国心灵哲学又有视界“大”的一方面,例如由于中国心灵哲学在人身上看到的不只是心身二分,而同时看到了精、气、神、魂、魄等多种要素,故此,中国心灵哲学的人的问题、人性问题便变得更加复杂,所要处理的关系问题更多,特别是心、性、情关系问题是西方所没有的。概括地讲,中国心灵哲学所涉及的问题有如下几类:第一,关于心的构成问题。中国心灵哲学一般是超二分的,即不简单地把人看作是心身统一体,而看作是由形、气、精、魂、魄、心、性等构成的复杂统一体;第二,中国心灵哲学也讨论类似于西方心身问题的心身关系问题,如从构成人的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因素,诸如形与神、心与物、心与境、言与意等,于是便形成了关于形神关系、心物、心境、言意关系的各种理论。它们处理的尽管是二维关系,但其理论前提是超二元论的。第三,心理现象的构成与本体论地位问题。中国心灵哲学尽管没有涉及像内部语言、命题态度之类的心理现象,但它认识到了西方人所没有涉及的大量心理现象,如文化心、道心、大心、神、魄、性等。中国心灵哲学尽管不否认以上各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地位,但一般不把它们看作是实体,只承认它们的作为属性、状态、事件的存在地位。中国大多数心灵哲学家既否认上帝这样的绝对实体,也否认如物质实体、精神实体这样的相对实体。由此可以说,中国心灵哲学具有超越实体一元论或实体二元论的特点。第四,心、性、情及其关系问题。各家对这三个概念都有自己的规定,但不管这个规定是什么,在西方心灵哲学中都是看不到的。这一内容构成了中国心灵哲学的特质,也是中国心灵哲学独有的圣学的基础。第五,中国也有特殊形式的自然化问题,即如何用中国人的气、精之类的“科学概念”解释心理学概念的问题。第六,他心知问题,即能否以及如何知道他人的心理及其内容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哲学中“鱼乐之辩”以及后来的各种各样的回答中,如察言观行法、揣情说、类推说、内省等等。第七,思维、意义与语言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心灵哲学中称为“言意之辩”。“言意之辩”自《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始,至魏晋时期达到顶峰,并形成了“言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等理论。在争论背后,还涉及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问题。第八,意向性或心理内容问题。这是西方心灵哲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因为这是解开人心之特征和奥秘的一个关键问题。最近有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心灵哲学的意向性学说,但只是开始,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广阔空间。第九,自由意志问题。不同于西方心灵哲学自由意志理论,中国心灵哲学既重内向的追溯,又重从道德哲学的探讨。第十,心性的主体或载体问题,即认知、思考、情感等都是活动或属性,它们有无被依赖的主体?如果有,它们是什么?孟子、陆王心学等都讨论过这一问题。第十一,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有我无我的问题,这是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形成的一个重要问题。第十二,心的可朽与不朽的问题。第十三,人心与人生、做人、伦理道德、幸福、解脱的关系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构成了中国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心灵哲学,即心学,而心学实即“圣人之学”。

不同于西方心灵哲学的外向性探求,中国心灵哲学是内敛下落的,它主要关注于人的心灵境界、道德提升和生存质量,核心内容是价值性心灵哲学。(1)就内容而言,中国心灵哲学既关心心灵的本质、构成、结构、功能、存在地位等本体论和知识论问题,又关心价值论问题,是融“两型”于一体的心灵哲学。(2)中国心灵哲学在研究心时,的确很少有理性、语言、逻辑的维度,但把心区分为人心和道心则是中国心灵哲学的独有分类,在揭示心之价值资源与禀赋的同时,特别重视心之性情,并建构出了多姿多彩的人性论、心性论、性情论,这些构成了中国心灵哲学独特的风景。(3)中国心灵哲学不仅对肉团心或依赖于肉体之心感兴趣,而且更热衷于对形而上学的超越之心、道心、文化心的探究。道教、心学和中国化佛教还开展了对真心、妄心及其关系的研究。(4)中国心灵哲学由其至圣取向所决定,还特别关心心的生活。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西方的书出得很多,但与普通人没有关系,而中国的学问则直截了当地告诫我们如何生活。(5)印度心灵哲学重内在体验和深掘,西方心灵哲学重向外认知和扩张,而中国心灵哲学两者兼重,同时在向外展示时,又注重与他人、环境的和谐。(6)西方心灵哲学以个体主义为基础,侧重于对个体心理的层层分析、形而上的追溯,而中国心灵哲学尽管不排除对个体的重视,但更关心人类的心、群体的心即“大心”。

中国心灵哲学对人类心灵哲学有无贡献?如果有,它作了什么贡献?这当然是有争论的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中国19世纪以前的心灵哲学领先于西方。首先,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由于分析哲学的介入才发现:对人作心身二分、对世界作心物二分存在着“范畴错误”,这个错误既表现为逻辑错误,又隐含着与科学事实不符的矛盾。而中国心灵哲学一开始就避免了这一错误,其原因和意义值得探讨。其次,西方心灵哲学只是到了现代才有一部分人看到了心灵哲学中的实体论、单子主义(以为心以精神实体为依托,此实体是实物性或单子性存在)的错误和危害,而中国大多数心灵哲学都没有这样的预设。第三,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心灵哲学早就包含有关于心的具身性(即心灵是由包括躯体在内的多种因素所构成就的现象)思想,而西方只是在最近才开始这一研究。第四,中国心灵哲学一般不把心看作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把它看作是变动的,同时只有在人进入动的状态时才出现,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识心必于“生”(语默动静)求。而西方只是到最近才由脑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德尔曼认识到了这一点。第五,中国历来就有对心灵的自然化操作,而西方的自然化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如此等等。

注释

①杰恩斯:《关于心灵起源的四个假说》,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58-476页。

②K.Ramakrishna Rao.ConsciousnessStudies:Cross-CulturalPerspectives.McFarland &Company, Inc., Publishers,2002.

③《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83页。

责任编辑邓宏炎

“The Theory of Multi-Subjects”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Mind

Gao Xinmi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ese philosophy of mind demonstrates a distinctive feature in its grasp of human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besides its schemata beyond mind-body dichotomy: there are the “multi-masters” or multi-subjects in the realm of the mind where it is regarded holistically, such as the heart, the soul, the spirit, god, I and self, each performing its own functions within its own range. In discussing their relations, there are disputes from the independent theory, merging theory, the theory of “the master of masters”, and the theory of one-entity-multi-nam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of mind, there is also the “Needham Problem”, China being left behind by the west after modern times.

mind; Philosophy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subjects; soul and spirit

2015-12-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12&ZD120 )

猜你喜欢

哲学心灵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菱的哲学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心理感受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