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1990“七五”计划 治理整顿 改革闯关
2016-09-06
1986年至1990年是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历时3年。1983年,国务院即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1986年3月,经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开始之时,国家就制定出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在我国计划经济史上还是第一次。
“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
“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前两年,经济建设方面,要着重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的问题,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基本平衡;体制改革方面,要围绕稳定经济的要求,在进一步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同时,从宏观上加强和改善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
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在做好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和生产建设,全面完成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
“七五”计划实施期间正逢国际国内形势风云激荡之际。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的主题继续主导着世界格局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资本主义阵营中美国丧失霸权地位,社会主义阵营中,東欧与苏联进入改革关键期。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亚洲,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发展。改革与自由化成为整个世界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改革。
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开始推进。所有制改革方面,松绑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发展,建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企业改革方面,增强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起步,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与股份制,探索经济运行新体制。市场化改革方面,以价格改革为核心,大胆尝试“价格闯关”,利用双轨制逐步放开价格,逐渐建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机制。由于改革的步伐过大,以及原先计划体制下的价格扭曲与资源配置扭曲状况严重,放开价格的改革导致了“七五”计划后期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与社会秩序一度出现混乱。加上“七五”计划末期发生的政治危机,1989年至1990年不得不对国民经济结构失衡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治理整顿,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七五”期间,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推进了各方面的改革,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格局,促进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在全国形成了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改革开放的推動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在生产建设方面,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都超过原定五年计划的要求,绝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都有较多增加。五年内,建成投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532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354个。能源、重要原材料的生产能力和运输、通信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增长,现有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多数有所提高。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和基础性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教科文卫,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各项文化、卫生、体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较大发展。生活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内容日趋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