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确保各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6-09-06齐文山

中华儿女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青海工作

齐文山

“青海青,湟水黄,三江源头是我家。民族娃,团结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汉藏蒙,回土撒,少数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学校盛开民族花……”这是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小学师生创作的童谣,唱出了青海各族新生代的心声。

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青海,素来是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的典型缩影。青海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最大、占总面积比例最高的省,是我国西藏自治区以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总人口仅次于西藏、新疆,列全国第三。同时,地域辽阔的青海,集中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原地区的所有特征,处于反分裂斗争的重要前沿;又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之一。因此,做好民族工作,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关乎青海的全局、长远和根本,在青海全省发展稳定大计中起着全局性、战略性和牵引性作用。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科学部署强力推进

青海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最早于1982年就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2003年青海省委在全国率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2013年6月下旬,青海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明确了先进区创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组织领导和目标任务,提出“三年打基础、八年创先进”,到2020年总体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前列的创建目标。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区别于以往创建活动的最大特征是组织领导与顶层设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亲自挂帅,系统提出了创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带头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掌握实情,明确要求,指导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谋划,科学制定方案,定责任、定措施,全力抓落实。

其中,海北藏族自治州抓住被国家民委选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盟)试点的机遇,率先在全省为民族团结进步立法,颁布实施了《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以平安创建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三官两员”(警官、法官、检察官和司法助理员、法制宣传员)进村入户工作模式;还着眼社会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率先在全省建立起一村一警的村警队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海北经验”,为青海先进区创建工作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两年多来,青海各级党委政府牢牢把握省委关于创建工作的脉搏,针对不同阶段的新部署、新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找准结合点,大力引导和推动创建工作。

在三级常委蹲点调研阶段,省、州、县党委针对“不深、不细、不实、不严”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抓好创建工作的八项措施,制定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窗口服务行业、军(警)民共建等的行动方案。

全省先进区创建现场推进会和电视電话会议后,各地区各部门突出重点,同频共振,不断掀起创建工作新热潮。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等地先后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西宁机场、国税地税、银行信用社等窗口单位均设立了民族文字导向标识,发放“双语”资料,配备“双语”工作人员;省红十字医院等医疗单位,为少数民族患者在咨询导引、标识指南、医疗就诊等方面提供人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服务;驻军警部队以构建思想教育网络、和谐稳定寺院、基层政权组织、支援帮扶平台、应急处突力量、双拥工作体系等“六联建”为有效载体,与驻地村社支部、寺院、学校、医院等结对共建。

重视顶层设计,科学谋划部署,把握创建节奏,坚持高位推动,《实施纲要》全面实施两年多来,青海各地、各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集中力量抓好落实,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实现了创建工作落实到基层、覆盖到人的目标,形成了领导重视、机制健全、措施得力、典型引领、全民参与、群众欢迎的生动局面。

思想教育引导为先,筑牢群众思想基础

海北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党支部书记拉毛扎西是位蒙古族老人,老伴是回族,儿媳是汉族,女婿是藏族。一家子四个民族,说的是汉语,住的是蒙古民居,吃的是清真食品,穿的是藏族服饰,尊重和睦,其乐融融,是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也是海北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用以示范的突出典型。

分层施教、多措并举、典型示范是青海做好先进区创建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思想教育引导的三大“法宝”。

为不断增强思想教育引导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青海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群众、城镇居民、宗教人士、广大师生、重点人员等不同对象分类开展宣传工作,如“法律、亲情、理想、感恩、爱国、时事、民族团结进步”七进课堂,“爱国爱教、守法持戒、形势政策、知恩感恩、服务信众、民族团结”六进寺院,“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八荣八耻、民族团结”五进社区,“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四进农牧区等。

特别是针对宗教人员,全省上下持续开展“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将每年3月定为“寺院法制宣传月”,抽调双语专家学者组成宗教宣讲团进寺入舍,切实提高了宗教人员的法制意识。俞正声主席曾对此批示:“青海的做法抓住了管寺庙的要害,可为西藏工作会参考”。

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明确“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突出问题,青海省先后编印了《涉藏维稳学习材料汇编》《思想教育引导公民读本》《十个讲清楚》《藏区维稳宣传挂图》等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抽调4800名双语干部,成立100多个宣讲团进行了“面对面、零距离”集中宣讲,切实做到“讲得清、道得明、听得进、有效果”。

各地也结合实际,积极创新举措。西宁市利用广播电视4个频道浓墨重彩地宣传。海南州贵南县健全乡村、寺院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宣传融入“茫域德吉拉多节”等传统活动。黄南州免费编印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手册》20余万册,并举办了“草原大帐篷”电视知识竞赛活动等。

为进一步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全心全意参与先进区创建的内在动力,青海各地各部门坚持把选树典型、示范引领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注重从先进事迹中挖掘新精神、提炼新思想。2015年9月开始,青海各地利用各类媒体对选樹的235个民族团结先进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到表彰的17个模范集体、21名模范个人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表彰奖励的50个先进集体、55名先进个人等的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各族干部群众以更大激情投身创建工作。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繁荣进步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玉树市扶贫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诺尔布噶琼民族服饰工贸公司内,熟练操作着激光裁布机的江巴才旦高兴地说,“我在这上班半年多了,一个月3500元的底薪,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从帐篷到楼房,从牧民到产业工人,在玉树市首个省级扶贫产业园区里,像江巴才旦一样从农牧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工人有731名。

坚持“管肚子与管脑子”同步共进,切实解决青海藏区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基层基础薄弱等影响藏区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是先进区创建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青海各地牢固树立长期建藏思想,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亮点,极大地推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2014年,青海全省被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地区,青海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目标。近年来,青海扎实推进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保护和家园美化等重点生态环保工程,三江源一期圆满完成、二期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草场禁牧、草畜平衡、黑土滩治理、沙化草地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等有序开展;“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立,环境整治与节能减排不断加强;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不断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初步走出了一条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

“十二五”以来,青海建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2014年,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建成投运,使青海进入了高铁时代;格库、格敦铁路开工建设,为青海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帶创造了条件;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铁路大提速。截至目前,青海6个藏族自治州中有4个通了高速化公路,全省等级公路突破7万公里;玉树、德令哈两个机场通航,花土沟机场校飞,祁连和果洛机场正在加快建设。同时,全省基本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邮政“六到乡村”,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为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近年青海抓住国家实施集中连片扶贫的政策机遇,强化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机制,有效增加投入,全力打赢扶贫攻坚战,连续五年实现了每年贫困人口减少20万人的目标。其中,属于极度贫困地区的同德县,6.4万多人口中有近3.7万贫困人口,在2012年实施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工程后,有效解决了增收、吃水、就医、住房、行路等困难,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价为扶贫“青海模式”。

此外,几年来,青海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全省财政年支出的75%左右用于民生建设,并向藏区和小少民族地区倾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立了“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双语”幼儿园、中小学校安工程、薄弱高中建设和职业教育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养老、医疗、低保等全覆盖,基本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3.39万套,11.3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全力扶贫攻坚,保障社会民生,交汇成一首恢宏磅礴的民族团结进步交响,激励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向着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发……

对话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开哇

《中华儿女》:《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确定的创建内容主要有哪些?

开哇:《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先进区创建10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全局工作,涉及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民族宗教、依法治理、基层建设、干部培养等各族群众根本利益的方方面面。

具体来说,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全面实现我省社会法治化;二是不断深化思想引导,切实解决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四是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落到实处;六是扎实做好宗教工作,坚决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七是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切实提高科学化水平;八是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十是大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全省发展稳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华儿女》:《实施纲要》施行两年多来,青海探索和积累了哪些符合青海实际、彰显青海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宝贵经验?

开哇:2014年7月,我省邀请民族宗教研究领域25位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先进区创建工作,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青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思路新、举措新,全省城乡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军警部队和各族群众全面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创建局面,创造性地践行了中央治藏方略,青海藏区正在实现从“三年打基础”到“向持续纵深推进”的战略转移。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如下8条: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二是必须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藏理念,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解决影响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五是必须坚持依法、管用、和谐原则,创新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六是必须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群众参与和群众共享有机结合;七是必须坚持“一线工作法”,切实增强执行力、落实力;八是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施策,汇聚起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青海工作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