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综述

2018-11-22沈洁钱正元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五年计划规划

沈洁 钱正元

[提要]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改变了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虽然高新技术的内涵已经发生改变,但是产业技术政策始终是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國家层面的产业技术政策具有宏观指导性和前瞻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的“五年计划/规划”进行梳理,对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内容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产业技术政策;五年计划/规划;政策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8日

一、引言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把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学范畴后,学者们开始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而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因素,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对实现生产率增长,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956年,中央制定了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领》,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在此期间,取得了“两弹一星”等军工领域的技术成果。改革开放后,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选择性产业政策仍是产业政策的重点。纵观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成就离不开产业政策支持。

1953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至“五五”都称为“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六五”开始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十一五”开始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逐渐成为约翰·奈斯比特描述的:“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的有规划指导的市场经济国家。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五年计划/规划”,对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内容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综述。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技术政策

(一)转轨时期我国产业技术政策(“六五”、“七五”时期)

1、“六五”期间产业技术政策(1981~1985年)。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六五”期间,虽然红头文件中没有出现“产业政策”的说法,但在《五年建设的任务附表》中开始出现产业政策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制定过两个长期发展规划:一是1978年颁布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二是1984年颁布的《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从1982年开始,相关部门开始制定和实施一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类的专项计划,如1983年颁布的《“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1984年颁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和《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计划》,1985年实施的“星火计划”等。

2、“七五”期间产业技术政策(1986~1990年)。“七五”计划中“产业政策”一词被正式提出。1988年,产业政策司成立,我国开始全面开展产业政策工作。1986年颁布了《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旨在通过跟踪外国战略性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来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为与“863计划”配套,1988年制定了“火炬计划”,其重要内容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扶持电子行业发展,国务院122次常务会议提出,在“七五”期间对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软件、程控交换机等四种产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联想、中兴、华为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应运而生。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技术政策(“八五”、“九五”时期)

1、“八五”期间产业技术政策(1991~1995年)。自“八五”计划开始,在制定国家科技计划的同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配套制定了相应的行业和地方科技计划细则。1991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决定再批复2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9月,中央做出《关于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1994年3月颁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首次提出“产业技术政策”一词。1995年颁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逐步使一些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九五”期间产业技术政策(1996~2000年)。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强调技术进步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性,通过多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1999年以后,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政策规划及实施细则。其中,针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政策,从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扩展到创建出口创新服务体系、出口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国际市场准入服务体系等服务体系的建设上。

(三)新世纪初期我国产业技术政策(“十五”、“十一五”时期)

1、“十五”期间产业技术政策(2001~2005年)。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采取“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按照既定的时间表,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2002年颁布的《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在长春会议上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两个文件,对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作出重要指示,在金融投资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形成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孵化、产业化的运作机制。

2、“十一五”期间产业技术政策(2006~2010年)。2007年4月,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火炬计划”将加强创新环境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和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更加意识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把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政策目标。2009年11月,温家宝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首次阐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四)工业化中后期我国产业技术政策(“十二五”、“十三五”时期)

1、“十二五”期间产业技术政策(2011~2015年)。2010年,中国GDP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2011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强调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十八大以来,国家强化创新驱动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有关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三项具体措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十三五”期间产业技术政策(2016~2020年)。“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十三五”规划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加快“中国制造+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各种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新兴领域的战略性布局是形成未来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201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同年10月,工信部颁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同年12月,区块链技术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写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2016年12月,工信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署构建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三、总结

十九大以来,国务院和各部委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发展规划、行动指南和指导意见。我国在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我国还在量子通信、增材制造、超级计算机等工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未来十年,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5G通信、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现代农业机械、高端醫疗器械等领域将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将带动设备更新换代、技术改造升级,企业对经济前景信心增强。未来十年,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显示、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基础性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国家层面的产业技术政策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制度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9).

[2]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

[3]王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趋势初探——基于1949年以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6(1).

[4]张锐.迈向中高端:“十三五”中国产业新图谱[J].广东经济,2016(2).

猜你喜欢

五年计划规划
发挥人大在五年规划编制中的积极作用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与经验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制订未来“五年计划” 万达打造全球传媒娱乐巨头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十三五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