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差异与女性画家成长趣话

2016-09-06施源

美术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女性

施源

[摘要]性别对艺术创作的高度浸透和预设作用使得女性画家的成长艰辛而又有趣。一方面,很多男权主义者看不懂这种成长,用“女性主义”的标签标识之;另一方面,个别女画家东施效颦,为差异而差异,乐于接受“女性主义”的高帽。但实际上,唯有客观对待、正确运用性别差异,让女人用自己的自然特质展现她们的存在,才会成就真正的女性作品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画家。

[关键词]女性;女性艺术;女性主义艺术

一、性别差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趣话男女:性别差异客观存在

女性这个特定的角色怎么来的,最有趣的说法在《圣经》记载:“耶和华神就用那人(指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众人都知女生男,唯有《圣经》告诉人们“男生女”:上帝先造了男人,再取下男人的一根肋骨,造了女人。那么,《圣经》无非是想说:除了男人是女人生的,起初的女人也是男人生的,男女平等。女人的出现,弥补了男人独居的种种不好。

(二)性别差异决定不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生活群体,决定不同的风格

众所周知,《圣经》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经书,其对女人、男人的定义,无论古今中外,均具有最基本的指导意义。男女生理学上的不同,必定带来很多行为和心理感受的差异。前者决定行为方式,后者营造生活群体。这个世界不再是男人独居独统的世界,而是精彩纷呈的男女互通互融的世界。就绘画来说,大家熟悉的画风,其实都有性别差异的存在:坚实色浓,以大块面为特点的油画,往往具有阳刚之美;平面淡雅的中国画却往往具有一种女性阴柔之美;洛可可艺术风格偏女性审美;巴洛克艺术风格则阳刚。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女性艺术家、画家,相对于男性来说都寥寥无几?作为一名女性画家,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就在于很多女性对性别与性别预设认识还不到位,没能很好地发挥出女性的性别风格,达成与男性世界的良好互融,以及与社会各界的和谐共享。

二、正确对待、合理运用性别差异,可以帮助女性画家快速成长

(一)女性的性别差异不应被美术界忽视,美术界女性不能缺席,也不能为了差异而差异

在美术界常常会产生男性就是中心的错觉。在这个错觉的指引下,女性的经验、感觉、视角往往被忽视。再加上女性的群体和圈子常常局限于家庭、情感之中,被排除或者主动呆在广大人生、广阔天地、跌宕经验之外,女性缺席往往成为美术界的常态。有评论家认为:“在个性化的人格意义上,女性是一个缺席,一片空白,一个在场的缺席者。”尽管这个观念可能有些偏激,但女性在美术界不如男性活跃,没有得到其应该得到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

除了女性作品数量稀少、质量未到极致之外,我们还常常看到一些负面现象,比如有些美术评论家对女性艺术作品缺乏理解与尊重,对女性忽视,甚至瞧不起女性。也有个别女性艺术家过分强调性别差异,接受、鼓吹“女性主义艺术”,以获得社会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将女性艺术冠以“女性主义艺术”甚至“女权主义”的标签,或者东施效颦,为女性而女性是不对的。女艺术家林天苗曾说:“艺术就是艺术,没有男性艺术和女性艺术之分。我就看作品,不看性别,所以我挺反感参加女性团体的展览,非常反感,跟我所有的想法是相左的。”

(二)女性艺术应当成为当代艺术范畴的一个部分,用自然特质展现充满个性的共性之美

女性艺术,而不是“女性主义艺术”,应当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当代艺术中的概念是:具有鲜明女性特质,与女性的性别、身份相关,而且与传统、历史、社会无法分割的一种当代女性艺术现象。在绘画界,我们看到蔡锦的《美人蕉系列》,“呈现出的女性独特的体验具有女性敏感而丰富的潜意识特质和强烈的女性感受的情绪,真切地表达了女性艺术家自身的个体生命在生活和艺术中的体验。”我们也看到女性画家申玲常常用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传达出一种女性画家特有的纯真、稚拙美。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与西方出现的“女性主义艺术家”是不同的。多了两个字“主义”的艺术,体现出的是性别意识的极端化、性别差异的不和谐存在。而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习惯于在创作中关注女性经验的题材,关注与女性情感、生活、内心对话息息相关的人、事、物,注重的是女性感官直觉的艺术表达。比如女性画家阎平的作品《母与子系列》,几乎全反映的是母与子的日常生活细节,注入的是“一种女性照顾小孩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情感表达”;夏俊娜的油画作品,几乎全是女性梦境般的小资生活情调的书写:申玲的油画用一种女性稚拙的感受和笔调去表达女性日常生活细节的感受。

(三)正确对待、合理运用性别差异,可以帮助女性画家快速成长

既然男女之间差异是天然存在、不可能消失的,正确对待、合理运用性别差异,就成为女性画家快速成长的不二法门。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力,帮助女性画家快速成长:一是美术界应该对女性艺术家的成就多一点肯定,鼓励女性艺术家勇敢发声,提出既富有个性、异于男权主义权威,又能与男性群体良性互通,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声音和观点;二是女性在任何公共场合都不能缺席,或者占位不发声:三是对待残余男权制思想,女性要以女性的自信、女性的特质让狭隘的男权制自动退位。女性在这一方面有很多的优势和特质,可以作为武器来使用,如女性审美是特有的阴柔审美,女性作品充满着浓浓的“甜、糯、嗲、嫩”女性特质,等等。

结语

成熟的女画家,张扬自己的女性特质并非目的,而只是手段:也并非终点,而只是起点。美术表达中强化性别差异的感受特质,让作品更有特点,其目的在于能与男性世界产生更加良好的互动共融,与男性一起平等地、富有创造力地共享艺术之美。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一样,都是艺术特质的起点,男女相互尊重、共同创作、共享创作成果,才是大家繁荣艺术的共同终点。总而言之,成熟的女画家与成熟的男画家一样,追求的是互融、共享,与异性互融,同社会共享,而不是男权主义者标识的“女权主义”标签。

猜你喜欢

女性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从《轨道》的视角看维吾尔族女性婚姻的悲剧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