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美的“分离”

2016-09-06谢颖

美术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现代艺术分离

谢颖

[摘要]伴随着20世纪前卫艺术家的出现,“现成品”开始以艺术品的身份首次登上了现代艺术的舞台,从根本上颠覆了艺术的固有概念,艺术表现形式开始多样化,同时也打开了艺术与美之间的裂痕。美似乎已经不再是现代艺术的唯一标准,艺术开始呈现多元的态势。

[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与美;艺术标准

一、难以驾驭的现代艺术

(一)“现成品”的出现

从19世纪晚期开始,艺术的现代性持续了整个20世纪,一直延伸到今天。纵观其发展,不得不提到马塞尔·杜尚这个关键性人物。1913年他做成了一件由14件现成品组成的作品,其中包括自行车车轮、雪铲、抽水马桶管件、打字机罩等,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的现成品开始以艺术品的身份首次登上了现代艺术的舞台。现成艺术品的高峰出现是在1917年,纽约的独立艺术联合公司接受了署名为“R·Mutt”的艺术家的作品《泉》,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业产品小便器,这件现成艺术品便是杜尚的杰作。这件作品不容置疑地产生了轰动,引起了艺术界的反响。可能确实就形式、表面和洁白而言作品本身是美的,杜尚自己说过,现代管道是美国对文明的巨大贡献。杜尚所创的“现成品”艺术是现代艺术的根本性转折点,也是从这件工业产品小便器开始,从根本上颠覆了艺术的固有概念。

在1964年的一个展览上,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展出了一大堆木质盒子,画的样子和装肥皂块的盒子一模一样,那些包装盒只是从加工厂运到出售的商店。德国艺术家博伊斯用肥肉、毛毡、废旧的印刷机、树创作了各种各样、形式多变的艺术品。艺术品不再需要多少技能来制作。其实这种普通物品之所以能成艺术品,也许不在于这种普通物品处于一个艺术场所中或者处在一个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就成为艺术品了,也不在于物品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在于这种大胆地将普通物品看作艺术品的行为,使之成为了艺术品。

(二)美学的新范畴

英国年轻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在一个被切下来正在腐烂的牛头上大量孳生的蛆里发现了美,在展厅钢制的玻璃展柜中,放满了药丸,还有由苍蝇汇聚而成的新奇油画。艺术家保罗·麦卡锡作品同样给人以压迫感,同时伴有暴力倾向。面对这些作品的出现,法国的一位保守批评家让·克莱尔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康德所视为边缘的东西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崭新美学范畴”,它包括“厌恶、屈辱、恐怖与恶心”。

面对这些拿出来展览被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时我们产生了困惑和震惊,原有的概念似乎不足以涵盖我们对艺术的欣赏。艺术发展到现代,由于哲学思想、工业技术、自然科学、传播媒介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艺术也随着现代潮流而逐步摆脱了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从现代主义开始,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绘画、建筑、雕塑还有音乐等,艺术家们从创作者自身情感出发,都试图开始寻找新颖革新的东西,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架上绘画,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手段,不同艺术家、不同流派相继出现。现代艺术似乎远离了18世纪的美学观念,开始了对美的颠覆,艺术拥有了相对多的可能性。某件东西可以说是艺术品,而与之极其相似的另一件却不是艺术品,某个物品可以是艺术,尽管它看起来并不美,原来被拒绝为艺术的东西,诸如厌恶、屈辱、恐怖和恶心等也都成为了现代美学的范畴。艺术与美的关系问题在20世纪开始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与美的关系一直是从古到今争论不休的话题。两者彼此区别但又相互依存。以往当人们联系到美术时第一个想到的事情便是美,多数美学家的共识就是“艺术即美”。

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原始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生过程中,大部分绘画和雕刻都服务于巫术,原始时期的美术与实用功能为一体,实用观念逐渐分化出审美的观念。古希腊时期,艺术家崇尚理想主义与现实作风相结合的艺术原则,此时的建筑和雕塑等都完美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理想,散发着和谐、明朗、端庄的气息,美涉及到平衡、比例、秩序、和谐以及契合等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确立了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原则,艺术与美逐渐等同起来,人们努力追求艺术的高度完美。18世纪中期,“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正式建立,艺术与美开始融合,两者提升到了同等的高度。直到20世纪,一些前卫艺术家的出现,他们有意地去表现令人恶心的东西,比如腐烂的牛头、蛆虫等,这些东西也被称为艺术,这就宣告了艺术与美之间关系的“分离”,艺术的本质和美之间产生了某种距离。之前艺术与美的观念是紧密的,而后艺术前卫的力量打开了艺术与美之间的裂痕,似乎制造了一个逻辑空间,人们对美有了新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艺术与美的关系问题上,丹托认为艺术并不只是美,美不是艺术的本质,艺术应该拥有多重的可能性。美已经不再是艺术家的核心关注点,除了美还存在更广泛的美学特性,但是美是唯一同时具有美学价值的特性。美与无数其他美学特征之间的差异是:唯有美拥有至高的价值,像真和善一样。倘若美消失了,留给我们的将是一个令人不堪忍受的世界,就像善不存在了,一个完全人性的生活将是不可能的。美与艺术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诉求关系:一种是现实的态度。现代主义因为看到了一个不美满的世界,所以拒绝美的表现,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视觉世界;另一种是理想的态度。人类充满了理想,希望在不完美中创造完美。但是这两极的态度各自向极端拉伸,到了一定极限,又向各自的对立面回归,形成多维发展的艺术追求。

现代性与艺术融为一体,二者不可分离。艺术没有止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艺术与美的关系也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与探讨。

三、多元化的艺术标准

时至当代,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艺术界鱼龙混杂。媒介的概念不再只局限于画笔、颜料和纸张,艺术开始涉及到各个领域,如绘画、装置、观念摄影、多媒体等。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渐模糊,走向大众化,这也符合当今民主化的浪潮。艺术品数量越来越多,艺术作品也愈来愈复杂,艺术家们更是以自己的图式诠释对现实的理解。

在美学上,如同在其他领域,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都衍生出不同的标准,以往我们总是普遍认为画得不好看便不美,认为只有美的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如今艺术逐渐摆脱过去传统的审美模式,由单一形式走向了多元,一波又一波新颖的艺术浪潮带来了艺术的崭新面貌,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新旧融合。任何艺术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亦是丰富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艺术创作方式,因此“多元”成为当代艺术的核心观念。艺术的标准不再仅仅把美当作唯一的标准,艺术可以有多种模式,美不是艺术专属的,也不是艺术的唯一追求。艺术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很难说出具体的标准。任何一个时代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历史、政治、经济等背景的综合影响,如何将现代艺术语言与时代及民族特征紧密结合是值得每个艺术家去寻觅的。

结语

艺术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很难说出具体的标准。任何一个时代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历史、政治、经济等背景的综合影响,如何将现代艺术语言与时代及民族特征紧密结合是值得每个艺术家去探索的。

猜你喜欢

现代艺术分离
中学美术欣赏简述
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刑事庭审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离观”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实验动画与现代艺术语境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