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对中西方艺术和我的作品的影响

2016-09-06仲跻峰谭玉涛

美术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禅宗

仲跻峰 谭玉涛

[摘要]禅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并一直以来对中国艺术影响至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到欧美,给现代艺术思维打开了另一种思考方式,对当代艺术的很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艺术家到媒介材料、观念等方面都有体现。

[关键词]禅宗;中西方艺术;禅道哲思

禅宗重视心灵的体验,以妙悟直观开显宇宙生命的真实和世界本无的理念,“本来无一物,万象自从从”“凡情脱落,圣意皆空”这些思想启发与影响了很多中外的艺术家。

一、禅与国外艺术家

19世纪末铃木大拙、铃木俊隆等学者把东方的禅宗传播到了美国,禅宗思想和当时欧美文化所去寻找的东西是一致的,甚至和杜尚等当时前卫的思想也不谋而合。禅宗的思想在欧美精神文化体系中的注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包括劳申伯格、约翰斯、波洛克等这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机遇”音乐的代表性人物约翰·凯奇早年学习绘画,后来在勋伯格门下学习作曲,20世纪40年代,凯奇遇到了人生很重要的导师——铃木大拙禅师,对他今后的艺术人生有着质的改变,他的音乐与禅宗相结合,用一系列连他本人都没有把握也不知道结果的感受心态去发现美、发现音乐,充满启示和哲思。1952年,在纽约的一座半露天音乐厅里他的作品《4分33秒》让全世界体会到了寂静也是一种声音,让听众去体验一种没有声音到处又全是声音的“演奏”。用超长的休止符来探讨禅宗“无”的概念。凯奇曾作过一次关于“无”的演讲,讨论“无”的问题。1953年凯奇曾对劳申伯格谈道:“对那些人,他们经思考后认为没有主题,没有形象,没有品味,无客体,无美,无天才,无技巧,无理念,无意图,无艺术,无感觉,没有黑色也没有白色。”后来他影响到一批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凯奇是劳申伯格等一批现代艺术家的老师甚至间接影响了波普艺术,利希滕斯坦曾说“劳申伯格把可乐瓶子放进他的艺术中”约翰·凯奇让禅在欧美发展和播传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让东西方文明在艺术领域交融、成长。

2015年来到中国的小野洋子,作品中无处不散发着禅的神秘和思考,小野洋子在纽约的早期作品受到了约翰·凯奇的影响,使小野洋子的作品出手不凡,一看就充满禅意,这一点一直贯穿在她一生的创作中。2015年我在北京798艺术区看了小野洋子的个展,如作品《水之言》,“我们都是水,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所以相遇如此简单……”充满了佛教和禅宗的智慧,此是容器和灵魂的探讨,用这种形式来讨论世界本“无”和“无常之常”的禅宗理念。

二元对立的传统哲学思维模式一直以来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影响了其创作的很多可能。禅宗的没有对立、没有分别的天人合一的一元思想的传播开启了艺术智慧。

二、禅与中国艺术家

传统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有着某些程式化,如山水画中“丈山”“尺树”.正是这些程式化的固定“外表”下古代艺术家更多的向内探寻,寻找的是气韵和心灵的体察,这和禅宗重视心性的体验“万法尽是自性见”的思想有着很大关系。

宋末元初禅画画僧牧溪作品中无处不透露出无限禅机。作品《六柿图》正如他的很多作品一样除了墨色再无他色,去掉掩饰、去掉故意的做作。六个柿子的变化统一的度被把握得恰到好处,在每个柿子的变化之中体悟禅的“随处皆真”,这种“真”完全是融入自然的真,也许牧溪面对六个大体相同的秋柿时会去参悟每种不同的语境很像参禅一样,每个柿子在作品中都具有生命和存在的价值,当你面对画面遮挡掉任何一个柿子都觉得不如之前圆满。“将生命的解脱视为最高存在意涵。一切存在现象都是生命最纯真的现实界的烙印……禅者一生随时皆处于生命的转化以及变与不变之间,时时与处处皆能展现玲珑透彻的生命样态,所有墨迹、语录都留待悟者与悟者间的机锋应对”(潘示番语)。

当今中国古典文化和哲学在慢慢复苏,当代中国艺术家从欧洲和本土文化、哲学系统内不断汲取原料和营养,本土的禅宗思想影响着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于很多当代艺术家,禅宗的自悟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在当代艺术家创作理念上激发了个人觉醒,自我判断和思考,摆脱定法,在艺术上不断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徐冰的作品《尘埃》是用收集的美国“9·11事件”的尘埃吹到展厅中,经过一天的时间地面被这薄薄的尘埃覆盖,只露出那句7世纪《六祖坛经》中的禅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给受众带来逻辑沉思的出发点,非物质的,暗示的,虚无的,来自灵魂的,不可能的所有被灰尘遮蔽。巧妙运用这句禅语使作品不单纯是去纪念这次事件,而更多是使观看他的人们去思考生命本身及更广的可能性。

在很多的中国古今艺术中,禅宗的思维方式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禅文化所影响的艺术还有很多,如李华生的《日记》、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肖丰的《中国光影》、张羽的《指印》等。

三、由禅道哲思来谈我的作品《石间》

从2013年冬天至2015年每一天重复着同样的事儿:捡石头,格物(石)致知,体悟着一沙一石一世界,感受每块石头的温度和生命。有时候把玩一块石头思索怎样去完成,把玩的石头都上了浆。禅机妙意无处不在,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每一块石头中蕴藏一个天堂。无论行云流水,无论永恒宇宙,禅无处不在,获得禅心的唯一妙境唯有“平常”二字,平常又在每日之中。

自己设定的这个游戏,并在游戏之内寻找着我与它的关系。从时间、空间、我与石之间……来体悟。长卷也是按时间顺序慢慢展开,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感受着中国古典绘画中特有的长卷给人的时间性的感受,重复着同样又不同的事情。每天敲着木鱼,心灵得到的是既不同又同样的感受。很多时候研读古代国画大家的作品之后成石,这时候的石头就是我与古人的一次对话,这种对话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在古人的作品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气息和状态,慢慢会发现当自己与古人进行千百次的“对话”后感悟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些“气韵”“胸怀”感受也越来越深,又和禅是一样的。感受到画面之内那个人,与其千百年前的作者沟通,也是自己参禅开悟的方式。

结语

禅宗以妙悟直观开显真实生命。著名艺术家亚瑟·瓦莱在他的《禅宗及其与艺术的关系》中认为“禅有助于将洞察力注入创造艺术的心理条件,此洞察力是无法经由其他任何资源所能提供的。洞察力实质上是禅宗直指人心、妙悟心源之思想的作用,这种洞察力能够使其将自我之心性与宇宙生命关联融会,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禅宗与曾经、现在、未来艺术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单单只是影响的关系,甚至可能对艺术的定义和判断都有着开显的作用,甚至作用也是相互的。

猜你喜欢

禅宗
灵 山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禅宗影响下的传统休闲文化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李白“铁杵磨针”故事与禅宗“渐悟”观
试论宋代建筑色调的审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