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2016-04-05肖璇
肖璇
【摘 要】当今人们进入了快速消费时代,在快速消费的同时让人们感受到人性化、舒适化是我们设计师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日本茶道的背景和历史、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大众消费者对于今天设计商品的体验等综合视角,分析出原研哉的设计理念的最终宗旨。
【关键词】日本茶道;禅宗;原研哉;设计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62-01
一、日本茶道的思想境界
风格简素的草庵式茶道以禅为精神内核,被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来悟禅法,它是由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在继承先人茶道禅茶理念的基础上,将禅宗的修行观念与茶道的文化形式相结合形成的[1]。
“和、清、敬、寂”称为“四规”,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千利休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呈现的有形的理念就是和、敬、清、寂。“和”指的是和悦、和谐、和平。其中“和”是亲切地品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且还包含人与物、人与自然之和;“清”则是茶室、茶庭等饮茶环境的干净、洁净;“敬”指的是尊敬长者、爱护友人和关怀晚辈,主客之间、茶客之间相互尊金,爱护,专心品茶;“寂”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幽雅、恬静,这需要客人和主人摈除欲望、沉思凝神[1]。
“七则”是品茶时应尽力做好七件事:准备好雅致的茶具;水烧至恰到好处;布置好周围环境;让自己和客人不冷不热;事事提前预料,有备无患;客人在赏玩茶器时感受到艺术之美;让客人感受到被关注。七则的最终宗旨是要求主客之间一起相互帮助、合作创办处一场好的茶会。
千利休倡导日本茶道文化应以“一即是多”、“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宗思想为根基,一切皆空的境界创造出了有形世界和转瞬即逝的现象,去掉一切刻意的装饰,寻求极简的情趣。他使日本茶道文化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式、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节,都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即“空寂茶”[1]。房间的空间不大,可以两个人对着坐。茶室中,有着简单的插花装饰和墙壁上的挂画。在这种非常简洁的环境中,印有樱花的茶杯,会让两个人各自展开想象,感觉仿佛整个房间也生成了一棵满开的樱花树。正是物质上相对贫乏,使得精神上十分充足。一切皆空,接近自我真空的哲学思想就要突破常规,大胆地把改变茶室的格局一样。
二、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约莫在400年前的室町时代,日本发生了一次战争,这使得代表日本文化的物品都灰飞烟灭。日本突然发现“什么都没有也就等于什么都有”,这种“空”为日本审美观奠定了基础。也让原研哉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日本的茶禅美学,室町时代的建筑对他的影响非常大[3]。
当我们被绚烂的色彩所沉醉的时,原研哉告诉我们白才是最纯净的,留白并不是作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白色本身就是一种美感。“空白”留给人们的是大量的想象空间。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实力。他的设计就像中国的书法中有留白疏密、线条轻重等思量。又如日本的茶室设计,简单的拉门,地下铺着整齐四方的榻榻米,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日本人认为白的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空白的画面一般有填补的欲望,画面的“留空”进一步让人产生了对对象的真实体验,正因为它空白,什么都没有,反倒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当往茶杯里放水时,放入的茶叶在水的渗透下,迅速细胞水分,开放开来,就是这么一点小改动,就会给茶室里的人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周边的空白,只要有一点点变化,就能带来深刻的感受。
当今社会,复杂的色彩占据了我们的视野,这使得人们渐渐将空给遗忘,这恰恰是“空无”设计的魅力所在。“很多设计并不是去翻越前人的大山,而是人们在企图超越前人时的一些新发现。它可以是生活中任何一个细小的东西,渗透到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当今,新技术到处充满新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原研哉却认为“它改变的只是环境,而不是创造本身”[3]。很多时候,我们很吃力的去改变某些东西,却发现只需要改变一点点,所有的一切都会不一样的。
三、结论
一切皆空的茶道境界跟原研哉想要表达的设计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无”不是代表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需要表达,但是这些都需要自己去感受,或许设计发展到最后就是无设计,皆是设计。将设计去繁化简,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藏在于生活中。简练的,没有负担的,如若不注意,你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这是通过精心设计,巧妙的融入了其中的。通过材质和颜色让人们自己去体会,设计是尽可能的能让我们主观的去感受,仿佛我们置身其中。设计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当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用设计来解决的时候,设计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朱锷.原研哉的设计世界[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肖 璇(1990-),女,汉族,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科技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