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逻辑关系和突出特色

2016-09-06

观察与思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理政战略

荣 开 明

论“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逻辑关系和突出特色

荣 开 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党的思想共识和政治遵循,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己成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全面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逻辑关系和突出特色,对于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个全面” 重大意义 逻辑关系 突出特色

作者荣开明,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汉论坛》原主编,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院务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生导师(武汉 43007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下简称“四个全面”)自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以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主流媒体发表了大批专门阐释的理论文章,中央文献出版社还在2015年10月出版了《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四个全面”写入中央全会文件,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四个全面”,已成为党的思想共识和政治遵循,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已成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全面理解“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逻辑关系和突出特色,也就成为我们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全面理解“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

全面理解理解“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要有战略思维,要站在战略高度。“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羸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有希望。”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版,第9、4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就是要在注重战略谋划总体的同时,牵住“牛鼻子”,抓准突破口,更好地解决当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其意义也就特别重大。

第一,“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长期探索中国道路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由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全部主题,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版,第9、4页。我们必须毫无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四个全面”就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我国发展现实需求中提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中提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对新形势下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回答。这个回答,就性质看,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了以经济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目标看,始终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放在首位,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全主义现代化前进;就发展动力看,始终抓住了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就规范和保障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使整个国家和社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就主体力量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靠人民群众推进各项事业,同时发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增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因而“四个全面”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紧密联系在一起,又不断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升级版,续写了精彩篇章。这种续写不仅体现在宏观整体上,还体现在每一个全面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里程碑。“全面深化改革”既脱胎于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和发展根本动力,又在“全面”和“深化”上做了新文章。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扩大了改革的范围,深化了改革的基本内涵,推进了改革的纵深层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坚持了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又在“全面”和“推进”上作了新部署,确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要求和具体的方针政策。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创新。“全面从严治党”,抓住“关键在党”“治党必严”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创新也是全面重大和具体扎实的。

第二,“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对当今中国来说,实现中国梦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重大考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质上提出了21世纪新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在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在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三步在本世纪中叶后继续奋斗,全面实现现代化,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实现这一梦想是一个长期艰苦复杂的奋斗过程,当前最为关键的走好第一步,决战五年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此,就要“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用问题倒逼的方法,有现实针对性地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四个全面”就是针对当今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而作出的战略回答,明确了战略布局,战略要求,提出了战略举措。这种回答既是思想理念的升华,也是对人民群众期待和关切的回应。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首在全面、重在协调,贵在持久、力在创新。“四个全面”中每一个重大观点的突破,都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新的思想体系,新的战略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第三,“四个全面”是对治国理政思想方略的崭新发展。治国理政方略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好这个国家。其内涵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涉及国家发展的蓝图和国家治理的途径、方式、部署及其路线、方针、政策、领导艺术等。治国理政方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门高超的领导艺术,既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要有党情、国情、世情的准确判断和把握。①参见荣开明等:《毛泽东治国方略》,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代序第1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到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经历了500年的六个发展时间段。可是共产党探索治国理政思想和方略的时间并不长。到日前为止共产党执政最长的苏联也只有74年。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提出过许多科学预测,但他们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更没有遇到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列宁建国后领导过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经看到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计,在国家治理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主张利用商品市场关系建设社会主义,但由于他去世过早,新经济政策并未坚持多久就发生了改变。后来,苏联对治国理政的探索,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苏联模式,但同时也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农民问题、民族问题、国与国的关系等方面犯下了严重错误,存在着严重隐患。现在看来,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后就国亡政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正确地解决好这一问题确实大重要了。我们党从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始,就一直重视治国理政方略问题。全国执政后,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曾一度照搬苏联治国理政模式,但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模式的弊端,认定它不适合中国国情,毛泽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名著,正是当时治国理政方略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确立下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和思维考虑国家治理问题,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改革开放前20多.年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为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提出了改革的时间表。这个总目标中的两句话是相辅相成的,前一句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制度模式选择的根本方向,后一句话“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内涵和形成路径。这两句话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在内的一整套的制度和制度体系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我们将紧紧围绕六大部署,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划、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由此可以看出,“四个全面”的提出,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治国理政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治国理政先进作法而形成的理论新成果和智慧新结晶,是对治国理政思想方略的新发展。不仅会指导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而且会对世界各国的治国理政产生正影响,提供正能量。

第四,将上述诸方面归结起来,“四个全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种飞跃可以说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飞跃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一次新的丰富和发展。

二、辩证把握“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其内部每一个全面之间和外部诸多关系中都有着严密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逻辑关系。弄清其逻辑关系更有利我们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致因为逻辑上的混淆而带来认识上的误解。

讲“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必须分清整体和局部。从整体看,“四个全面”逻辑关联严谨,体系框架完整,构成了一个大的理论体系。从局部看,每一个“全面”分项明确,功能突出,各有侧重,是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对于“四个全面”整体和局部的逻辑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视角的精辟说明和形象比喻。比如,他说:四者之间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关系。“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战略目标是方向,是引领。战略举措是支撑,是抓手,要围绕战略目标作好服务,起到推进目标实现的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后三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后三个“全面”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每一个都不能离开另外两个。所以,每一个“全面”都必须把它放到整体中来理解。

其三,是同等重要的关系。“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没有战略目标,三个战略举措就失去于方向。但三个战略举措也同等重要,“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3、14页。在这里,实质上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重要的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3、14页。,“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姊妹篇,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关系”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3、14页。。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四个全面”看成一个整体,看作一个系统,每一个“全面”都要放在整个战略布局中来辩证理解和科学把握。

从外在逻辑看,“四个全面”也和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好些相关概念紧密相关。在这些关系中最为紧要的有如下四个关系。

第一,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和“四个全面”的关系。要把“四个全面”放在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框架中来定位。它既是为了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而提出的治国理政纲领,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第二、三步战略提供长远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第二,“四个全面”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关系。一看便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个整体。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写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的初步概括,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至少包括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12个方面。而“四个全面”只是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部分。两者之间当然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不可分割又不可替代。问题在于“四个全面”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不是一般的部分,而是实践中的战略纲领部分、核心部分,处于特别重要的指导地位。只有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才算真正把握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纲领和主线。

第三,“四个全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关系。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总”和“八项基本要求”的总体设计、总体描划重要内涵之一。“三个总”即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三个总”、“八项基本要求”的提出,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总体设计、总体谋划,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四个全面”是在坚持上述总体设计、总体谋划的同时,为了解决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临的主要矛盾,扭住工作重点,找准突破口而提出的。所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虽在领域布局上有区分(前者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后者讲的宏观整体上的战略布局),在功能上有差异,但总体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总体设计、总体描划和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的关系。我们需要“五位一体”建设布局的总体谋划,没有这一条,就会把握不住整体和全局。但同时又要抓住主要矛盾,扭住工作重点,明确战略抓手,否则就找不准突破口,最终也会影响全局甚至丧失全局。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规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新华网,2015年1月24日。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五位一体”中“抽取”出来的重点,它既包含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超越和提升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它是“五位一体”中的根本、核心、精髓。“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也都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目标得以具体落实的战略抓手。故而,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关系,就不能将其对立或分割开来,而是要既抓住事业重点、主要矛盾和矛盾主面方面,又要推动事业整个全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正是为了更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第四,“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继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现念”。表明新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如果说“四个全面”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那么“五大发展理念”则为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提供了具体发展思路和方向。“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在于能指导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当代中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新阐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新发展,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四个全面”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矛盾,强调认识和实践的全面性、完整性;“五大发展理念”关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过程的内在要求、科学原则和价值诉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路径展开,强调发展的综合性,多维度。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统领,“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的具体展开。两者共同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确立科学指南和正确价值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思想基础。②参见郝立新:《从“四个全面”到“五大发展理念”》,《光明日报》2015年12月7日。

三、“四个全面”的突出特色

“四个全面”之所以具有上述重大意义和逻辑关系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突出特色是密不可分的。这些突出特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特代特色的体现和深化。这些特色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分折,下面择其要者略述如下:

第一,理论的创新性。如前所述,“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其理论的创新性是不容置疑的。可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在党的文献中都曾提出过,很难说是创新。其实创新有多种途径和形式,一般分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集成创新、应用创新,也可分为原创性创新、综合性创新和吸收引进再创新。“四个全面”的创新就是一种综合性的集成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之前,单个的“全面”的确在党的文献中提出过。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从严治党是党的十三大写入党章的,党的十八大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讲,也可以说提出了两个全面。但习近平总书记将单个的“全面”综合为“四个全面”,作为我们党现阶段的战略布局,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草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其性质和意义与以前单个提出“全面”就完全不同了,其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它不是简单地拚凑,也是随意的搭配,而是依据现实实践的要求,按其内在逻辑紧密地联结为一个系统整体。这个整体概念和范畴,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全局作出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这种谋划和设计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是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建构。这一创新的最大特征就是把重点放在定语“全面”上。不论是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还是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要求“全面”。对于“全面”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作过阐释。比如,他多次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有战略思维。他说:“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26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26页。

第二,立场的人民性。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价值立场。价值立场是阶级立场、政治立场、政党立场的理论表现,回答和解决的是理论为什么人服务的价值取向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根本宗旨、价值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使命追求,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权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管党治党,推进全面治党。这都处处都闪现着“四个全面”鲜明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第三,基础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51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在清醒认识和客观分析我们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比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直面我国发展后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廉洁、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直面改革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利益固化问题。“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51页。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既有体制机制长期运行产生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又有积存多年尾大不掉的顽障痼疾;改革之难,关键的不在外部阻力,而在内部掣肘。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寻求社会利益的合理化分配,与增量改革不同存量改革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情况更复杂、问题更尖锐、困难更严重、风险也更大,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力。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直面治理方式不相适应、法治不彰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但不容忽视的是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遵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更好解决。提出从严治党是直面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和消极腐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但当前我们党仍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也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区域性、系统性、家族性、塌方式腐败。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的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四,思维的辩证性。“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思维的光芒处处闪耀在“四个全面”上。其中最为明显突出的是始终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观点。

其一是全面而不是片面地观察问题的观点。“四个全面”就每一个“全面”而言,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功能,着力于解决自身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整体而言,既解决经济基础问题,也解决上层建筑问题;既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也解决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问题,还解决党对发展的领导问题,力求全面协调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不犯片面性。

其二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观点。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起着统帅和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个战略举措,服从并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这三个战略举措中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也包含法治建设和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依法既包含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摊进改革、固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容,也包含依法治国、依法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破和立的辩证统一,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政治引领和组织保证作用。三者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四个全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

其三是全局和重点辩证统一观点。从“四个全面”看,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它三个“全面”都是战略举措,因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处于全局的重点地位。但从每一个“全面”看,它们自身也都是全局和重点的统一,既有全局也有重点。比如,如果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看作全局的话,那么它的重点可能是对保持全局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如果将全面深化改革看作全局的话,则其重点可能是对其改革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如果将全面依法治国看作全局的话,则其重点可能是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如果将全面从严治党看作全局的话,则其重点可能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因为只有抓住了这条主线的建设才有利带动其它诸因素的建设。当然,这里所说的可能是就一般情况而说的。假如遇上特殊情况,重点也将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全面从严治党,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极差的情况下,就得以纠正“四风”作突破口,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总之,“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版,第160页。。

第五,精神的时代性。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四个全面”是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而提出来的。它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羸,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方面,显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有之义,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普遍期待,进而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和挑战,大力维国际公共安全,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第六,话语的大众性。用好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注重话语建设,实现话语的大众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话语简洁、明确,好读、好记、好理解。最适合大众化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范例。

责任编辑:吕小雅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理政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신시대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