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6-09-06

观察与思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

郭 建 宁

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郭 建 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用“四个全面”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来引领各项工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治国理政思路、治国理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郭建宁,男,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

“四个全面”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词、关键词、核心词,是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四个全面”是如何提出来的?“四个全面”的丰富内涵是什么?“四个全面”的哲学意义何在?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四个全面”的问题导向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地展现出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问题。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来引领各项工作。“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四个全面”体现了问题导向、科学思维、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它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人民群众的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比如说,经济发展新常态,稳中求进,创新驱动;比如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比如说,制度反腐,“三严三实”等等这些问题和挑战,都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有新思维、新思考、新应对、新作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就是针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来的。

基本国情新特点,当代中国新课题,人民群众新期待,决定了治国理政新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关于“四个全面”现在一般的表述就是,“四个全面”是重大战略思想、战略部署、战略布局,它既包括了战略目标,又包括了战略举措。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举措就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因此,“四个全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四个全面”来引领各项工作,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现在特别需要加强研究的,就是“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这是我们理论界、学术界应当特别关注与加强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四个全面”的丰富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的一步。这里“十三五”规划时期就特别重要,从2016年开始就将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全面小康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到2020年要使701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

其次,全面小康的核心是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地区和民族是全面的,一个地区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特别是老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这是我们全面小康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努力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让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还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发展到了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作为、新动力、新活力,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样一个“双目标”,着力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样的“双引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这里的一个关键就是创新、创业、创造,要强化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0多年的发展告诉我们,过去那个传统的、粗放型的、拼资源拼能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了,我们现在要强调调结构、转方式、创新驱动、高端引领、优化升级,是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发展,而发展的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闭幕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记者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民期盼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他接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为此,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人民至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至上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造福于人民、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离开了人,离开了13亿人,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它要给每个人提供一种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一方面,它要由人民来实现,另一方面,它又要不断地造福于人民。而我们的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要惠及全体人民。30多年来,我们的改革发展很快,成就巨大,但是也确实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所以,一定要把发展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活力之源

第一,中国改革的特征。中国的改革已经30多年了,中国改革明显的特征是渐进式改革,当然,邓小平说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但是中国改革最主要的特征还是渐进式改革,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休克疗法。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六个先后,就是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外围后核心、先试验后推广,一句话,先易后难。我们30多年的改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渐进式改革有它的好处,比如说,容易探索、容易起步、容易积累经验,避免比较大的动荡与风险。但是渐进式改革也有它的问题,这就好像一个手掌的两面,从这面说是渐进式改革,从另一面说是改革还没有到位。由于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一定阶段会损害社会公平,形成弱势群体,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因此,我们今天要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凝聚改革共识。改革30多年了,改革出现了疲劳症,动力在减弱,共识在减少,对改革的批评和质疑在增加,代价、成本、难度在增大,改革到了深水区,改革到了关键时期,改革到了十字路口。怎么办?它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要做这个事,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凝聚改革共识、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第一句话是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句话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篇大文章,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讲得比较多,这次又特别加上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创业、创新、创造,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发展。

第五,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那么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有什么新的特点?或者说我们今天的全面改革和过去的改革、早期的改革、1980年代初期的改革有什么不同?下面从八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过去的改革主要强调效率优先。这里所说的“过去的改革”是指早期的改革、1980年代初期的改革。众所周知,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的大马路上有一个巨幅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时候的改革,很多举措是和承包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这个企业效益不好,来一个能人承包了、有效益了,这是最重要的。以至于我们党的文件曾经公开表述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那时候公平的地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兼顾的,效率是优先的,为了效率甚至可以牺牲公平。今天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强调要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要让人民有获得感、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过去的改革主要是观念的冲突。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我们刚从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走出来,那时候一个改革措施一出台,党员、干部、老百姓,特别是有的老干部,头脑中第一反应就是这样改还是社会主义吗?是不是在搞资本主义?第一反应是要问姓资姓社,这是观念的冲突。当然现在观念的冲突不是说没有了,观念的冲突依然存在,但最重要的应该不是观念的冲突,而是利益的冲突,利益矛盾、利益集团、利益格局成了关键词。我们讲的攻坚克难、背水一战、壮士断腕,大概都与这样一个利益矛盾、利益集团、利益格局相关。

三是过去的改革往往是从容易的入手。一个改革如果大家意见比较一致,没有什么分歧,普遍红利,大家都说好,我们就改。一个改革如果分歧比较大、阻力比较大,我们就往后放,等一等,看一看。3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所以要涉险滩,啃硬骨头,攻坚克难,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推进改革。

四是过去的改革主要的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而今天我们更强调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当组长,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但是笔者认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应该能够结合,摸着石头过河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敢于闯、敢于试,中国这么大,城市、农村、东部、西部,条件完全不一样,所以它不能用一个尺子,应该鼓励基层群众的探索和尝试,即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改革毕竟已经30多年了,改革到了深水区,有的时候可能摸不着石头,所以,今天更加强调顶层设计,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把群众的探索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来推进改革。

五是过去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不是说没有其他的改革,而是说主要的是经济改革。今天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军队与国防,是全面深化改革。

六是过去的改革强调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为文化大革命以后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普遍的比较穷,所以那个时候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今天要更加强调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七是过去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旧体制,这个旧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管得过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今天的改革既有对旧体制的一面,可能更多的是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弊端,比如说贪污腐败,比如说贫富差距。今天的改革,是对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弊端的一个再改革。

八是过去的改革主要的是政策主导,是政策主导性。而今天的改革是要法治思维、法治轨道,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改革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以上从八个方面讲了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以及它与1980年代初期改革的不同点。总之,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这是今天改革需要做的事。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和平发展,都需要更好发挥法治的保障和规范作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建设法治体系。一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二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四是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条件。五是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健全法律体系,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树立法治权威。“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一方面就党而言,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另一方面就社会成员来说,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等现象。

再次,运用法治思维。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表明,今后的改革将逐步由过去的政策主导型转向法律主导型。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是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要不断推进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法治化、规范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高度关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法治的力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要用法治思维化解改革风险,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有序进行。同时破除“信法不如信访”,“改革与法治相互排斥”,“改革要上,法治要让”等糊涂认识和错误观念,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最后,形成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形成法治文化是一个大题目,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来看,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重要内容,要把法治教育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二是从社会治理的层面看,要把依法解决纠纷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三是从干部考察和选拔层面看,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法守法。四是从法治教育的层面看,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使全体人民都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所在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严要贯穿始终。现在管党治党过程中还是有失之过松、过软的现象,因此要“严”字当头,从严治党。而最关键、最重要、最根本、最基础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都始终重视党的建设,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凝聚力,提高党的战斗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党的建设的法规制度关键要在实践中落实。当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的制度体系,已经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关键是在实践中落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反腐败要老虎苍蝇一起打,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 党员干部要讲规矩,守纪律。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有权,也不能任性。着力解决懒政、庸政、冷漠和为官不为等问题。

作风建设和制度落实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实践是基础,也是一个过程。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要有充分的估计,保持常抓的韧劲和严抓的耐心,特别是形成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要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绝不让“四风”问题有机会反弹回潮。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深入把握从严治党的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2015年以来,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首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巩固与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党开展了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纠正“四风”,改进作风,加强党和人民的密切联系,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作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与深化。

其次,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修身做人是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的前提,现在有的干部不守规矩,滥用权力,有的不讲原则,搞团团伙伙,有的不负责任,互相推诿,有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有的私欲膨胀,善于钻营,利用权力寻租等一切手段,谋取个人私利最大化。为此,就要从严以修身开始,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净化政治生态。

再次,修身做人是践行“三严三实”重点内容和基本遵循。“三严三实”涉及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干事创业等诸多方面,但修身做人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离开了这个基础,其它的都无从谈起。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是修身。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今天应当更加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①慎海雄:《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瞭望》,2014年第7期。

二是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在今天快餐化、碎片化特别是物欲化的社会生活中尤为重要,要坚持以德为先,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人。

三是担当。党员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面矛盾,真抓实干。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多做有利长远、打牢基础的实事好事。坚决纠正不想负责、不敢负责、“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后躲”等不作为现象。

四是奉献。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关心群众疾苦,为人民做实事,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切不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考虑,贪图私利。

最后,践行“三严三实”必须注重用人导向。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用公道正派的人,就能汇集正能量,形成好风气。用“不严不实”的人,就凉了群众的心,败坏党的风气。因此,一定要立党为公,形成按“三严三实”修身做人、谋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三、“四个全面”的哲学意蕴

“四个全面”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局的前二十次集体学习里就有两次是关于哲学,这可能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凸显出来,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把握时代大势和发展大局,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

(一)“四个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没有实践的精神,创新的追求,探索的勇气,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四个全面”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它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

(二)“四个全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特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连着人民幸福,这是第一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第二个全面;全面依法治国是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第三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是要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第四个全面。这四个全面都和人民以及人民的幸福紧紧地连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三)“四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全局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协调、全面推进。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思路和理念的集中体现,以“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就牵住了“牛鼻子”,并以此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四个全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既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又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四个全面”是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的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和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方略,要以“四个全面”为引领,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学校安排布署2021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