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效果观察
2016-09-05陈睿孙苏闻孔婷婷王光义
陈睿,孙苏闻,孔婷婷,王光义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阳550001)
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效果观察
陈睿,孙苏闻,孔婷婷,王光义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阳550001)
目的观察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1剂/d。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血清纤维蛋白原(Fib)、TC、眩晕评分变化,疗程结束时判断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均升高(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Fib、TC降低而眩晕评分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Fib、TC、眩晕评分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8.00%,P<0.05。结论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脑血流、血清Fib及TC。
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加味益气聪明汤;针灸;脑血流;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或外伤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的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眩晕病范畴,以气血亏虚型较为常见。益气聪明汤由黄芪、甘草等药物组成,主治头昏、耳聋耳鸣,或劳役形体、饮食不节等所致的脾胃不足。以往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颈性气血亏虚型眩晕取得一定效果[1]。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们采用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5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为眩晕病,辨证为气血亏虚型[2];②年龄≤65岁;③知情同意,愿意配合研究,治疗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脑卒中、血液病、脑肿瘤、神经性等其他非颈性因素所致眩晕者;②颈椎外伤及畸形、颅底畸形、胸廓上口综合征等因素所致眩晕者;③合并严重的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性疾病、精神病者;④存在治疗药物过敏史者;⑤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研究对象为我院同期收治的眩晕患者100例,其中男27例、女73例,年龄43~71(59.10±6.50)岁,病程2~6(3.03±0.61)个月;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左椎动脉(38.30±4.20)cm/s、右椎动脉(32.80±3.53)cm/s、基底动脉(44.15±2.25)cm/s,眩晕评分为(1.29±0.45)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予针灸治疗,取大椎、风池、百会、完骨、C3~C5颈夹脊穴为主穴,以血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胃俞为配穴;患者俯卧,常规消毒穴位,大椎取1.5寸毫针斜刺0.5~0.8寸,夹脊穴取1.0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百会穴取1.0寸毫针平刺0.5~0.8寸,其余穴位常规穿刺,留针30 min,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益气聪明汤(黄芪10~15 g、蔓荆子10~15 g、人参10~15 g、升麻6~9 g、葛根10~12 g、白芍10~15 g、黄柏6~9 g、丹参10~15 g、白术10~12 g、半夏10~12 g、甘草10~15 g、炙何首乌10~12 g),一剂煎熬2次后混合,分2次口服,1剂/d。两组均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治疗前后眩晕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Fib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测试剂盒为上海盈公生物有限公司生产。TC采用酶标仪比色法检测,检测试剂盒为江苏森贝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眩晕评分[2]:无任何不适感为0级评5分,感觉有轻微不适但不影响活动为1级评4分,头晕明显、在眩晕时需坐下为2级评3分,头晕不能去户外活动为3级评2分,头晕时不能在户内活动为4级评1分,头晕必须卧床休息为5级评0分。
1.4疗效判定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于疗程结束时判定两组疗效[2]。患者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为治愈;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但不伴有景物或自身旋转感,对正常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小,为显效;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但伴有景物或自身旋转感,对正常生活及工作影响较为明显但是还可坚持,为有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收缩期最大流速比较(cm/s ,±s)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ib、TC及眩晕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ib、TC及眩晕评分比较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分别为18、24、8、0例及1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
3 讨论
颈性眩晕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患者可表现为血流黏稠度增高、血脂紊乱等。多数研究认为,颈性眩晕是脑供血不足引起前庭障碍所致,尤其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为常见[3]。中医认为眩晕其因体虚或劳损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养,虚被认为是眩晕的根本,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宜[4]。现代医学则认为,颈性眩晕是压迫等原因导致椎动脉管径狭窄,引起椎-基底动脉等血流速度减弱,引起眩晕,同时血清Fib、TC升高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弱,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容易引起眩晕。
益气聪明汤来源于《东垣试效方》,其主方为黄芪、甘草、芍药、黄柏、人参、升麻、葛根及蔓荆子,主治头昏、耳聋耳鸣,或劳役形体、饮食不节等所致脾胃不足,服用后可使肝肾受益、清阳上升,耳聋目障等病症获愈。益气聪明汤可用于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鞘性疾病等[5~7],能促使受损脑神经恢复并有改善脑血流、延缓衰老等作用[8,9]。现代医学也认为,黄芪、葛根、蔓荆子等有助于改善细胞缺氧及微循环。本研究中使用的加味益气聪明汤,人参、黄芪等补中益气,葛根等升清阳、清风热,丹参可活血化瘀,白芍可活血养血,各药共同作用可起到清阳上升、平肝益脑及补气益血的功效,达到标本兼治。针灸治疗眩晕是传统治疗方法,可通过针刺对局部肌肉痉挛起到缓解作用,松解组织粘连,促进无菌性炎性组织及水肿的消退及吸收,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脑血管供血。大椎、风池、百会等穴位是头部气街、髓海气机转输之处,针刺可达到熄风定痛及清利头目之功效[10~14];C3~C5颈夹脊穴是经外奇穴,针刺有利于止痛通络、疏通气血、升阳补益,补充髓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胃俞为配穴,针刺可起到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功效。诸穴配合,可共同起到升举清阳、镇静安神、平肝熄风及化痰通络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针灸治疗的对照组与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Fib、TC、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也高于对照组的88%。表明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脑血流、降低血清Fib、TC。
综上所述,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脑血流及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发挥作用。
[1] 杨春霞,徐静,臧东静,等.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1191-1192.
[2] 周明,刘志军,常峥.针灸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3):50-53.
[3] 赵立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391-392.
[4] 叶洁,顾小华,许金海,等.颈性眩晕的中医证型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3):7-10.
[5] Xian YF, Lin ZX, Ip SP, et al. Comparison the neuropreotective effect of Cortex Phellodendri chinensis and Cortex Phellodendri amurensis against beta-amyloid-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PC12 cells[J]. Phytomedicine, 2013,20(2): 187-193.
[6] 覃小兰,王进忠,杨时鸿,等.颜氏益气聪明汤对于颈性眩晕的疗效评价研究[J].四川中医,2012,30(5):73-75.
[7] 桂明进,鲍远程,张波.益气聪明汤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运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260-262.
[8] 康湘萍,金国琴,韩志芬,等.益气聪明汤及其加减方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60-64.
[9] 肖政华,张光奇.益气聪明汤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抗自由基作用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1):91-93.
[10] 沈雅婷,刘广霞,唐巍.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近5年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8(3):107-109.
[11] 寿依夏,任玉兰,唐勇,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特点[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2):1-3.
[12] 查必祥,杨骏.杨骏教授应用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经验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9):790-791.
[13] 金坚,赵玲丹.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9):2403-2404.
[14] 刘绍敏,尤柱,董宝强.针灸配合拉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4):774-77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4)。
10.3969/j.issn.1002-266X.2016.18.021
R246.1
B
1002-266X(2016)18-0059-03
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