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石祭·西山村·羌文化*

2016-09-02李祥林

关键词:白石羌族西山

李祥林

(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14)



·文艺论丛·

白石祭·西山村·羌文化*

李祥林

(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610014)

在中国西南地区把白石作为神灵象征的不止是羌族,但川西北羌族的白石崇拜习俗无疑最有代表性。理县西山村的白石祭由来已久并在岷江上游羌区颇有知名度,是研究羌族白石信仰不可忽视的重要个案。当地的白石传说及信仰有“在地性”特点,其中凝结着非我莫属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族群历史记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目前西山村挖掘本地传统并向外来游客展演的白石祭具有明显的文化整合特点,这种整合体现在三方面:从主体看,是官方与民间的整合;从结构看,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从功能看,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整合。

羌族;白石崇拜;理县;西山村

农历八月八,理县,西山村。凌晨5点,村里青壮男子在释比率领下,带着祭祀用品出发了,步行登上云雾缭绕的天盆山(大西山)顶,来到海拔3500米以上的白空寺,取回火种,按照尔玛村寨传统举行“俄比且迪”。人们敲起神圣的羊皮鼓,吹响欢快的唢呐,点燃香柏枝,敬上美酒,祭祀白石神,祈求来年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根据当地解释,羌语译音“俄比”指白石,“且迪”是祭祀,合起来意为“祭白石”或“白石祭”。白石堪称羌族文化的一个典范性符号,起源古老又积淀深厚的白石崇拜是羌族极重要的民俗事象,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理应得到更多关注,这是我屡屡在不同会议上强调的。2015年9月11-13日,“第五届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共同探讨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之路。在9月1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围绕“中非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国际合作”议题,来自非洲14个法语国家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的司局级官员、博物馆长、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士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代表,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相互交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探讨了在非遗保护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这次论坛上,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整体介绍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现状后,接着有四位中方代表发言,分别是高丙中(北京大学)、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李祥林(四川大学)、孟德芝(蜀绣艺人)①。结合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十多年经历,我发言并提交论文的题目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点思考》,内容涉及三方面:(1)非遗项目的发掘和申报;(2)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3)传承人评审及相关问题。其中,再次提及羌族白石崇拜。发言中,我着重呼吁的一点就是希望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应该继续发掘、梳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的是留住文化根脉和保护文化传统,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提升文化自信,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非洲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有重要意义。

被称为“白石羌寨”的茂县甘青村(李祥林摄影)

在上述发言中,我指出:“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和保护实行四级名录制(国家、省及自治区、市州、县区),从入选省级以上名录的项目来看,有人认为非遗评审在中国进行到今天,该入选的项目都入选了,已经没有多少可评的了(极端者有‘山穷水尽’之说)。对此观点,常常四处走访的我持见不同,因为中华大地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的认识远远没有到位,我们的调查工作有待继续展开和深入。”就拿川西北羌族文化来说,“以2014年我在茂县羌文化会议上所见《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为例,其中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4项(英文翻译为‘Qiang New Yaer festival’的‘羌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濒危文化遗产名录)、省级的有17项,还有州级名录的57项、县级名录的122项,共计210项。以州、县级名录中的项目来看,是否还有继续向上申报的空间呢?我认为有,因为其中不乏可以拿到全国乃至国际平台上去的好项目”。以茂县北部地区为例,譬如与“瓦尔俄足”相对应的“基勒俄足”(当地宣传和媒体报道中又称“俄苴节”),就是一个折射尔玛族群生态保护意识的好项目;“又如名录表中的‘白石信仰’,尽管在中国西南地区敬奉白石的不止是羌族,但川西北羌民族的白石崇拜习俗无疑最具有代表性,把这个非遗项目拿到全国平台上去评审,我想也是不会有异议的”。对此问题,2014年羌年期间在茂县的羌文化研讨会上我就曾指出。“藏羌彝走廊”是当下学术界热议的话题。2015年4月在凉山西昌举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上,我以“藏羌彝文化资源及其在当代的合理利用”为题开办讲座,也曾呼吁对四川民族地区有特色的“白石崇拜”、“白马文化”等给予更多关注。的确,白石信仰中积淀着尔玛人的族群记忆和族群文化,这从迁居在外的羌民依然虔诚地敬奉着白石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不难看出,正如我在走访“5·12”地震后从汶川龙溪迁往邛崃南宝山的羌族村寨所见②。这次,应邀来理县参加了通化乡西山村根据本民族传统举行的“白石祭”活动,随之在乡政府会议室举行的由州委宣传部主持的“白石文化研讨会”上,率先发言的我再次强调了这点,指出羌族白石崇拜这一项目仅仅停留在州级非遗名录是不够的,希望当地继续向上申报。

2015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初八,“俄比且迪”仪式活动在高山羌寨西山村如期举行。西山村隶属通化乡,是杂谷脑河流域的高山羌寨。穿越高山深谷,水势丰盈的杂谷脑河自西向东而来,汇入滔滔岷江。杂谷脑河北岸,在317国道木卡和桃坪之间坐北朝南的高山上,沿着蜿蜒的窄窄的“之”字形乡村公路上行,便到了堪称云朵上村寨的西山村。20.5公里曲折的盘山路,从河岸向云端延伸,清晨的山上云遮雾绕。汽车在当地司机熟练地掌控下不断地左拐右弯行驶了约一小时(坐在甩来甩去的车上,让人不免有些头晕),下车后再顺着沿途插有“羌”字彩旗的山道步行十多二十分钟,到达这次活动场地。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敲响锣鼓,吹起唢呐,妇女们手捧羌红,欢迎各方客人到来。仪式及展演活动是在海拔近3000米的西山村马崩组侧山腰处一草坪上举行的,蓝天白云,阳光灿烂,青山绿树,碉房、果树、玉米地,高山上的一道道风景美得令人由衷赞叹。回头望去,上山来的“之”字形乡道在脚下宛如曲折的飘带,山脚河畔公路边的房屋显得很小很小,给人星星点点的感觉。对面云雾中的大山,气势巍峨雄壮,高度似与我们所在的这边山相齐,有人告诉我,那里是有赫赫禹迹传说的汶山。通化乡的汶山村和西山村,眼下均为阿坝州委宣传部对口联系和帮扶的村寨,这次西山村白石祭活动也得到州上及县里支持,如现场所见的宣传材料所言:“积极发挥州委宣传部、州农行、州联通公司等部门的职能优势,深入挖掘古羌文化内涵,将汶山村禹王祭祀活动和西山村白石祭文化活动,打造成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深入贯彻精神文明城乡结对共建工作要求……协调阿坝州烟草公司与汶山村、西山村签订精神文明共建协议,为两村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10万元的经费支持。同时,为支持西山村举办‘俄比且迪(白石祭)’活动,州委宣传部、州农行、州联通公司各给予1万元活动经费”。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乡村百姓们在村干部带领下张罗着、忙碌着,应邀前来的专家学者及媒体人员也汇聚在这里,整个山寨热热闹闹。

理县西山村白石祭(李祥林摄影)

上午10点,在山腰处,西山村“俄比且迪”以展演为主的活动开始(实际上,山顶祭祀仪式在凌晨就开始了,地点在海拔更高的白空寺,只能步行上山,要走两个小时左右,一般人上去不易,故而面向大众及来宾的展演场地下移,放在半山)。场地在一道向南的山梁上,经过平整,不算宽敞,但地势不错,视线尽头处有两个小山包,上面有插着神树枝的石砌祭塔。以此山包为背景,立着三块硕大的白石,镌刻着楷体红色大字“白石祭”,每块石头上又从左到右分别刻着“白哈哈”、“白羲羲”、“白郎郎”,在阳光下草坪上非常醒目。观众坐在北边,面向白石,在白石和观众席之间,是长方形的表演场地。眼前的“俄比且迪”展演,以“白石祭”开头,村民们端着祭品,男子手执羊皮鼓,妇女手捧羌红,在两位头戴猴皮帽的释比带领下,走上山头,来到祭塔前祭祀白石,祈求平安吉祥;接着是“开坛酒仪式”,由老者举竿开坛请神,并邀请重要领导和嘉宾上前饮酒,节目单上说明为“羌族的开坛酒仪式一般在重大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上举行,通过这种仪式达到祈福平安,祝愿吉祥的目的”;末尾是“老者送福”,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从白石上取下象征美好的“红”,用右手中指点在群众和来宾的额头,表达祝福。节目的中间部分是歌舞,共有四项:一是“孝敬父母歌”,由63岁的村民杨开富创作,通过歌曲演唱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教育后代要继承羌族孝亲重长的优良传统;二是“求雨歌”,场地中央点香烛烧纸钱处有三角形石板,上书“龙王神”,手举神杖、摇动盘铃的释比带领村民望天求雨,祈求龙王将龙池水注入寨子的土地,保佑来年五谷丰登④;三是“背背子山歌”,由村民背上茶包、药材、货物扮演人物复原历史,再现昔日高山深谷中的尔玛人为了养家糊口奔劳在茶马古道上的情景;四是“麻窝窝”,按当地人解释,是通过原生态羌族锅庄来展现丰收后的喜悦。值得注意的是,前三个民歌节目中,除了歌手,都辅以村民自己来装扮角色、敷衍故事的戏剧化表演,既诉诸听觉又诉诸视觉,从而使节目更加形象、生动。除了上述表演节目,四周还安排了种种羌族民间文化展示,如刺绣、编背篼、打草鞋、弹羊毛、编织腰带、加工毛皮等。

从文化人类学审视,这次西山村白石祭有明显的文化整合特点。这种整合,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首先,从主体看,是官方与民间的整合。如上所述,这次活动从政策主导到资金支持,官方介入的力度都不可谓不大,但是,从村民角度看,尤其是对于西山村这种交通不算便利的高山羌寨,渴望向外界展示村寨自有特色的文化,渴望挖掘固有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产业以推动当地发展,也不能不说是来自基层甚至是来自每个朴实的尔玛乡民的心声。其次,从结构看,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白石崇拜广泛见于川西北羌区,西山村白石祭区别于他方在于有自己的传说体系,祭祀场上三块白石上红字镌刻的“白羲羲”等即可为证。有名有姓的三块白石并非随意设置,相传是来自黄河上游唐克草原的三兄弟的化身⑤,他们是西山羌民敬奉的先祖。毫无疑问,西山村的白石传说有“在地性”(localization)特点,其中凝结着非我莫属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族群历史记忆。在我们所见展演中,这类故事并没有着重呈现,而如节目单所言,突出渲染的是凌晨男儿们在释比带领下登更高的山“前往羌族第一寺白空寺采取火种”并“将白空寺取来的火种放入祭祀台祭奠白石神”(此祭祀台即山腰处的祭塔)。这里提到了西山村的白空寺,但展演重心则放在川西北羌区民间广泛流传的“白石取火”(而“传火”又不免使人联想到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类似仪式),正是由此,不难看到西山村白石祭在把整个羌区的白石神话元素加以有意识整合上所体现出的某种现代建构色彩。传统和现代,本地信仰和他方故事,在此被组合在白石祭活动中。第三,从功能看,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整合⑥。山歌无疑是本次展演活动的一个重点,无论祈求龙神降雨保民的《求雨歌》,还是表现山民生存状态的《背背子山歌》,乃至讲述传统孝道的《孝敬父母歌》,都可谓是村民生活的直观展示和村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如《孝敬父母歌》,不但由两位村民用羌、汉语演唱,还辅以角色扮演式的戏剧化场面,这实际是借助祭神仪式来进行乡村道德宣讲,教育村民,训导后辈,类似情景在民间信仰及仪式活动中常见(犹如我在理县蒲溪“儒节”上所见),透露出乡民社会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功能的积极发挥。而在“背背子”这个节目中,一道写着“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的红色横幅打出,分明又让我们感受到“大传统”(great tradition)话语对节目制作的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这种整合各方力量、各种元素、各种功能的活动究竟效力如何,我们暂不讨论,但这种文化整合本身是耐人寻味的,从中体现出的特征在羌文化的当下态势中也不乏共通性,值得关注和研究。当然,在以上整合中,无论保护文化遗产还是挖掘旅游资源,如何根据西山村“俄比且迪”这一个案自身的内涵、特点进行呈现、展示乃至包装,这也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务必慎重对待的。

白石文化研讨会(李祥林摄影)

总而言之,理县西山村的白石祭由来已久并在岷江上游羌区颇有知名度,是研究川西北羌族白石信仰不可忽视的重要个案。

注释:

①关于这次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国文化报》2015年9月17日第3版“文化交流”栏以整版加以报道,刊登了该报记者撰写的《搭建交流桥梁 携手共赢未来——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有会议合影以及每位发言者的照片。

②李祥林《南宝山上新羌寨》,见拙著《城镇村寨和民俗符号——羌文化走访笔记》,巴蜀书社,2014年。

③《“双联”驻村:走进汶山西山》,中共阿坝州委、中国农业银行阿坝分行、中国联通集团阿坝州分公司,2015年9月编印。

④关于西山诸寨羌民上白空寺求雨,20世纪40年代胡鉴民在《羌族之信仰与习为》中有所描述,见《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羌族卷·独龙族卷·傈僳族卷·怒族卷》,第554-5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⑤当地民间围绕白空寺形成了种种神奇的口碑,有走访者记录相关传说云:“先前,每逢农历四月白空寺举行庙会时,西山羌人总要从唐克草地牵一头牦牛回来放生,作为对白空老祖的供养。每年庙会期间,必有一件奇事发生:参加庙会的人,准会被白空老祖通灵附体。通灵者手拿悬于屋顶的十二斤重、七八米长的麻鞭,在寺内挥舞自若,专打那些做了坏事又不及时忏悔的人。”(高屯子《羌在深谷高山》,第106页,中信出版社,2013年)“通灵”之说究竟如何暂且不议,从文化人类学看,该口头传说恰恰借助信仰民俗传递出惩恶扬善的民间心理,体现出乡村伦理道德指向。

⑥“大传统”和“小传统”是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常常使用的一对概念,涉及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关于研究中国文化务必重视“大、小传统”的关系,我在《不可忽视的“小传统”——从灾后羌民迁居问题说开去》(载《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中有所论述,可供读者参考。

⑦《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第27页,巴蜀书社,2004年。

⑧《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第123页,巴蜀书社,2004年。

⑨《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第52页,巴蜀书社,2004年。

⑩《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第49页,巴蜀书社,2004年。

(责任编辑:刘晓红)

White Stone Worship·Xishan Village·Qiang Culture

LI Xianglin

(Institute of Non-orthodox Chinese Cultur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14)

In southwest China,taking White Stone as the symbol of gods is not just Qiang ethnic group,but White Stone worship of Qiang in northwest Sichuan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White Stone worship has a long story in Xishan village,Lixian,and it is quite well-known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of Qiang area,which is an important cas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study of Qiang White Stone belief.The local legends and beliefs about White Ston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which filled with ancestor worship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 history memory.At present,Xishan village explore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isplay White Stone worship ceremony to touris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hav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integration.This integration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from the main point of view,it is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and folk;from the structure,it i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and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it is the integration of big tradition and small tradition.

Qiang ethnic group;White Stone worship;Li county;Xishan village

2015-12-0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间神灵信仰研究(一)”(项目编号:11JJG750010);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编号:skzx2015-sb13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祥林(1957-),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I207.974;G122

A

1004-342(2016)01-61-07

猜你喜欢

白石羌族西山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白石塔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观西山
红砖白石五店市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西山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