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生态安葬激发殡改活力
2016-09-0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推行生态安葬激发殡改活力
本刊编辑部
殡葬改革的关键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培育健康绿色的丧葬文化节地生态的丧葬方式就是绿色的丧葬方式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在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签署实行火葬倡议书60周年和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我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文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节地生态安葬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未来深化殡葬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全国各地主动转变安葬方式,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节地生态安葬工作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总体来说此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群众对节地生态安葬的接受程度不高,乱埋乱葬、骨灰装棺再葬、墓位面积超标、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问题突出,殡改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实现节地生态安葬目标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
一是要培育绿色殡葬文化。我国的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丧葬习俗积弊丛生,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严重冲突,改革殡葬方式、破除千年旧俗,势在必然。但丧葬习俗根深蒂固,殡葬改革的关键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培育健康绿色的丧葬文化。节地生态的丧葬方式就是绿色的丧葬方式。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殡葬改革要紧紧扭住“绿色”这个核心,突出“节约、节能、低碳、环保”,在殡改各个环节中全面贯彻绿色理念。既要弘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优秀传统殡葬文化,也要树立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殡葬文化,还要主动营造绿色殡葬文化的氛围,积极推动“互联网+”绿色服务,大力推广网络祭扫、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绿色活动,努力培育绿色殡葬文化。
二是要推动殡葬供给侧改革。当前殡葬改革难度大,除了旧观念难改、旧习俗难破之外,缺少优质的节地生态安葬产品和服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节地生态安葬既要保障基本安葬需求,更需要在殡葬供给侧上着力改革,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提供更多、更加优质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和服务。在设施供给上,要科学测绘、规划建设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强化安葬设施的生态功能,着力加强城镇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格依法审批经营性公墓。在服务供给上,要区分城乡、地域、民族、葬式等情况,创新网上预约、服务热线、咨询窗口等服务,拓展全程引导、交通保障、悲伤抚慰等服务项目;强化葬后管理和服务,注重日常维护和环境绿化;要鼓励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借鉴国外的“绿色葬”方式,引导文明、低碳、现代化祭扫方式。
三是要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我党推进工作的突出优势。党员干部要切实发挥好带头作用,主动做殡葬改革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文明风尚的引领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
殡葬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愿我们为此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能够不断推动这项伟大事业的不断进步,能够汇聚成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