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名文化遗产是涵养民政文化的重要文化源泉

2016-09-01

中国民政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政部门民政文化遗产

杨 林

地名文化遗产是涵养民政文化的重要文化源泉

杨 林

地名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宝贵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地名文化主管机关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初步唤起了社会各界的认知。以民政部门为中心,各地成立了一些研究地名文化的民间社团组织,一些大学也展开了相关学术研究。

但从整体上看,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局限于将其作为古老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体认上,主要强调其对文化及相关民俗风情的承载延续作用,学术思维的基点主要在历史考据学范畴。而对于地名文化遗产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为适应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视野和价值标准进行扬弃性的继承与弘扬,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更谈不上文化自觉。因此,在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过程中,通过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涵养和丰沛民政文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 、地名是传统文化最具持续性和活性传播力的载体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是我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思想之魂,也是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精神道统。具体而言,汉代以后在汉族文化主导地区就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意识形态、儒释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体系。而这一思想文化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民系区域和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区域内,又与多种多样、姿彩各异的民俗风情相融合,演绎出各具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和民族民系文化。所有这些,便形成了地名所承载的历史内涵的文化基础。

地名文化遗产特别是千年以上的稳定地名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传播具有持久、便捷(口口相传)、高效(与日常生活的具体需要密切相关)的特征;地名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特别是地名实体文化中涵括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民政系统作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主管部门,民政文化应包括民政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性文件,制定政策依据的政治指导思想、法源法理依据以及相关的学术思想、文化内涵、社会公序良俗等。民政文化是政府行政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梳理、保护的施政政策制定与实践指导,无疑又为丰富民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源泉。

二、地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中的公序良俗,是构建和谐社区、巩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宝贵传统文化基因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是举世闻名的客家文化千年古镇,是客家的摇篮和祖地,其地名文化遗产成为客家人敬祖寻根、刻苦自励、好学进取的文化名片;在江浙等南方地区有许多类似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的状元村、进士村等古村落和书香古镇;还有许多地名文化遗产蕴含了尽孝道、友邻里的内容。在对这些地名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的同时,也为民政部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倡导公序良俗提供了良好的人文教材范本。

三、地名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民族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政文化社会亲和力与凝聚社会向心力的重要营养源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古村落的地名实体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民俗和宗教文化内涵。如,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社会安定祥和,居住在由竹篱竹墙为主要结构、毫无防御功能的“竹楼”中,充分反映了傣民族亲密和谐的社会关系;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为古苗王国首都遗址所在地,居住着侗(占90%)、苗、瑶、黎等少数民族,是侗族与汉、苗、瑶族民族和睦相处、文化交融的范例。在挖掘、保护这些地名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对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梳理,提纯优秀成分涵养民政文化,加深了对地方、特别是民族地方民情民意及宗教习俗的了解,必然会增强各项施政行为的政策感召力,降低行政成本。

四、红色地名中的历史追述是涵养民政文化的政治灵魂和思想基石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是具有千年历史的红色文化名镇,其地名文化遗产内涵十分丰富: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也是井冈山下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中心,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全镇革命烈士252人,诞生了5名共和国将军。一大批红色地名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现代革命风云史,是无数先贤的血与火熔铸出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对这些红色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也是对民政文化思想灵魂的溯源,民政部门应牢记扶危济困、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特别是对革命老区的政策反哺扶持,应时刻念兹在兹,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交流交往的日益增多,在引进先进技术和文化理念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境外势力和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言群体。他们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旧势力的思想代表相结合,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通过对我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歪曲与解构,大肆贩卖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社会思想混乱和民情舆情对立,破坏和谐社会建设。而挖掘和保护红色地名文化遗产,把艰苦卓绝、风云激荡的红色历史通过地名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进行传播,凝铸成永不褪色的史诗,对于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一意义已经超越了民政文化自身的涵养意义,形成对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政治文化贡献。

五、扬弃基础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民政文化的前提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机制的转型,各阶层民众在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方面趋于多元化,文化生态趋向多样化。这既体现了思想文化繁荣发展的宽松自由,同时一些消极、错误思潮也粉墨登场,突出表现在形形色色的盲目复古倾向,如所谓的“国学经典”、天价“国学班”。这一复古文化闹剧除了给广大受众带来经济损害和思想文化上的混乱迷惘外,还会带来更深层的现实危害:容易催生各种带有邪教性质的黑社会组织。一些邪教组织发起者往往利用一般民众对儒释道概念的一知半解,通过类似传教的途径发展组织,敛财害命,操纵民众。在一些古村镇、古县域地名文化遗产的实体文化内涵里,也包含不少如贞节牌楼等封建思想或迷信内容。对待这些文化遗存,要区别其文物保护价值和思想过滤的双重必要性,不可一概传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要求民政部门在推广和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以剔除封建糟粕为前提,强化自身的思想鉴别能力,在扬弃的基础上提纯、继承和弘扬先进传统文化。

六、不断增强民政文化的历史涵养,对丰富当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在挖掘、保护地名文化遗产过程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红色地名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民政部门施政效能,也可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而且,由于民政部门是代表党和政府与各阶层广大民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民众接触最广泛的部门,因此民政文化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潜移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具有特殊的理论创建与实践意义。这一方面体现在日常行政过程中,通过解决和缓解各种与民众冷暖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容易取得民众的感性认知,因而具有较之其他党政部门更为有效的政策意识传递与思想文化引导功效;另一方面,在与民众的大量日常接触的施政行为中得以切身感知广大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在各方面所面临的困难、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和发展趋势;如果及时向党和政府的决策中枢进行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应对政见和参考意见,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无疑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和不断完善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

猜你喜欢

民政部门民政文化遗产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公开募捐违法案件管辖规定(试行)》解读
活态文化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怎么抓
红十字会开展公开募捐活动要受民政部门监管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