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到“图++”
——如何以地理技能培养带动地理知识学习

2016-08-31厦门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000

地理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埃及水稻技能

吴 响(厦门第一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从“+图”到“图++”
——如何以地理技能培养带动地理知识学习

吴 响
(厦门第一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实施中“+图”模式与“图+”模式的教学步骤进行分析对比,说明以地理技能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学习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以地理知识讲授带地理技能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水平。与此同时,通过丰富作业形式和操作性的实践指导,将“图+”教学模式延伸到日常生活,丰富“图+”的内涵,从而引发对包含地图技能在内的地理技能培养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新的思考和尝试。

“图+”;地理技能;教学实施

众所周知,地理教材中包括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在内的地理图像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地理知识通过地理图像有了更加全面、具体而直观的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地理图像不仅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可以说,学好地理的关键就是恰如其分地利用地理图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地理图像的功能,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像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进行必要的图文转换、图表转换、图图转换并进行对比分析等,对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水平,进而实现地理学科价值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图”到“图+”的内涵界定

1.什么是“+图”

地图是最为常见的地理图像形式之一,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工具,是地理图像的基础。在过往的众多研究中,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被反复强调,且无一例外地认为“学好地图能够让地理学习事半功倍”“学好地图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学好地图,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教师在黑板上大致画出长江干流略图并标注相应信息,以一边板图一边讲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要求学生通过联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以及“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来记忆有关地理知识,能够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成绩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地理绘图习惯,教学中在地图上呈现地理知识的重点,使学生利用地图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学生掌握地图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诸多关于地图教学的落脚点都是地理知识本身,地理图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记忆或者了解地理知识,而不是以学生能够掌握从图中发现位置特点、地理特征,阐释风土人情的技能,拥有相应的地图能力为首要教学目标。对此,本文将在地理教学中仅以地理图像为手段达到印证文本、加深地理记忆目的的地图教学,称为“+图”模式。

2.什么是“图+”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成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元素”,使人们的生活深度“互联网化”,并使“互联网+”的观点因此应运而生。“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与传统行业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同理,在地理教学中,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像记载并传输着重要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学的“基础元素”。与此同时,人们在生活中与地理图像打交道的概率越来越大,培养学生的地理图像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学科的价值应该体现为:在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适应其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不单是对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以地理图像技能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如何将地理教学由“+图”模式转换为“图+”模式。所谓“图+”,就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地理图像为主线,通过读图、用图、制图等形式进行图文、图表、图图转换或对照分析等,将地理图像的直观性、表现性深深融合于地理教学的各环节中,使地理图像的运用从应试向生活渗透,从课堂向课后延伸,充分发挥地理图像在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中的作用,真正贯彻以地理图像技能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二、从“+图”到“图+”的实践意义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认为,“世界上有80%的信息是具有空间性的,而且随着遥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的发展,地图成为更有力的工具。”美国《重新发现地理学》一书认为,地理学的视角有三:一是从相互联系上认识事物;二是从时间变化上认识事物;三是从空间分布和空间差异上认识事物,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地理学的世界观。据了解,我国正在修订中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提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对学习者学习地理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新要求。上述观念和研究进展,为将地理教学由“+图”模式转换为“图+”模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虽然我们在观念思想上肯定了地理图像教学是地理教学重要且独特的视角,但在地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图”模式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重“教”而轻“学”。即展示教师选取合适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或者指导学生读图,而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明确指示下进行相关的地理图像学习,单调的学习进程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第二,就事论事学习地理图像、忽视应用能力训练。教师呆板地教学生就图说图,或用教材中的“图”说出教材中的“文”,而忽视让学生由此提升地图学习技能和迁移能力。这些都导致当学生真正面对一个与地理图像有关的任务时茫然无措,比如读图分析遇到图形变式时,要么无法从地理图像中获取足够的信息,要么难以正确地分析加工地理图像信息,或进行图图转换,从而导致无法较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没有地理图像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教学要达到如下三个目的:一是通过地图教学达到传授地理知识的目的;二是通过地图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地图应用技能的目的;三是通过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地球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而“+图”模式的教学实践,停留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层面上,缺乏对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显然无法让学生能够站在地理学的空间视角上去体会大千世界。因此,“图+”模式对解决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意义重大,将地理图像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地理知识的载体,有助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地理事物,形成地理思维,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从“+图”到“图+”的教学举措

地理图像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地图运用技能、地图分析技能、地理图表绘制技能等。“图+”模式除了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进行以文释图等技能之外,还关注学生能否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地理景观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这些技能呢?

1.帮助学生养成用图获取地理信息的习惯

以初中地理“埃及”一课为例,按“+图”模式的话,教师为在教学中体现对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认识“埃及”,大多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埃及”地图,并完成任务诸如“①请你说一说埃及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②说说你对埃及的尼罗河、金字塔、阿斯旺大坝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给了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明确指向,但是学生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中已经有现成的文字表述,“朗读”课本和“读图-分析”地图所获得的结果完全相同,便会选择更轻松快捷的反馈方式,将课本中与问题相关的文字表述朗读出来,既可以“投其所好”,又可以“不劳而获”得到肯定的评价,而教师却难以对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如何走出“+图”模式的教学困境?先看下面“埃及”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翻开手上的地图册找找看,在图上我们可以获取哪些有关埃及的地理信息呢?在找的时候呢,四个同学可以小组讨论,先确定好是在第几页的地图。

(学生翻阅地图册,讨论)

师:好,请这位同学。先告诉我们是第几页的地图。

生1:地图册第14页。

师:请大家翻到地图册第14页。看看他讲得对不对。好,请讲。

生1:发现埃及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工农业很发达。

师:很好,你看的是哪张图呢?

生1:埃及工农业分布图。

师:他通过这张地图了解到了埃及工农业的分布情况,还有吗?

生2:埃及的首都是开罗。埃及还是个多沙漠的国家。

师:我们来看看埃及的首都是开罗,它是一个千年古都,历史非常悠久,有许多历史古迹(展示景观图);另外呢,它还被称为“千塔之城”(展示景观图),因为这个国家的居民主要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因此有很多的清真寺,清真寺最典型的建筑特征就是有很多尖塔。再看下去,虽然是一个古都,但是也有许多现代化的气息。好,这就是首都开罗。刚才还提到埃及的沙漠,在埃及有95%都被茫茫沙漠所覆盖,这里经常发生沙尘暴,风的力量非常大,把岩石啊都吹成了这样(风蚀蘑菇图片)以及其他迷人的沙漠景观和沙漠活动(展示图片)。还有吗?

生3:埃及的铁路贯穿了许多重要的城市。

师:很好,他看到埃及的铁路还是比较发达的,把一些主要的城市都串在了一起。还有吗?

生4:埃及地跨亚非两洲,领土包括亚洲的西南端西奈半岛,(师:噢,很好。)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毗邻利比亚、苏丹和巴勒斯坦……

师:好,等一下。你把书上的话读了一遍。那么你来归纳一下,第一句话“地跨两洲”是哪两个洲呢?

生4:亚洲和非洲。

师:好,大家看看地图,是不是呢?(手指地图)这里有一个洲界线。亚洲的部分是西奈半岛,很小的部分,大部分位于非洲。好,这是一句话。还有呢?

生4:它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

(师边听边在地图上指出,引导其他学生也这么做)

师:那么这种情况用一句话怎么概况呢?

生4:沿海国家。

(师总结生4的描述并介绍所提及的西奈半岛等情况)

……

生5:埃及有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师展示埃及地形图和卫星图,介绍其基本情况并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意义)

生6:我在图中还看到埃及有一条苏伊士运河。

师:为什么叫苏伊士运河,不叫苏伊士河?

生7: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航道。

师: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很重要呢?能不能从地图中找到证据?

生:它是两个亚非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两个大洋。

……

在上述“埃及”一课教学片段中,教师要求学生:①查阅地图册中与“埃及”相关的内容;②可任意选其中的某一幅地图以获得与“埃及”相关的信息或验证课文的某一句话;③回答所选取的地图是哪一页哪一幅,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与按“+图”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不同,在这一片段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选图,在选图时首先必须通过读图名来把握地图内容。当学生在不同的地图中获取了如“首都开罗”“沙漠广布”“尼罗河”“苏伊士运河”“阿斯旺大坝”等地理信息时,还必须关注到地图的图例与注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也出现了念课文的“生4”,但是教师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现象,要求学生逐句在地图中加以验证,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对课文进行概括。与此同时,教师还对学生所提及的信息点进行资料的拓展和讲解。这既克服了传统“+图”课堂中无法判断学生是否落实了读图过程、或学生依赖课文且仅是通过阅读课文获取地理信息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发现的学习习惯。显然,运用“图+”的地图教学方式,不仅达到通过地图教学传授地理知识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熟悉读图步骤,读图技能被不断强化,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实现运用地图训练地理思维的目的。

2.以图为线索进行探究式教学

以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为例(以水稻种植业为案例),按“+图”模式,教学通常会按如下过程进行。

师:请同学们观察“中国水稻主要种植区域”图,说一说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生:南方地区。

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呢?

生:南方地区气候条件较其他地区更加优越,热量充足、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

师:(手指地图相应位置)那么除了南方地区以外,我们还注意到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以及宁夏平原也有小面积水稻种植,那么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还是气候吗?是什么呢?

……

教师借助地图,由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水稻分布情况将农业区位因素逐点引出(即自然因素“气地水土”,并要求学生记忆)。

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地图传授了相关地理知识,但是地图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尚未被充分发挥,其过程没能让学生体会地图的重要性且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也没有充分凸显地理学科的特点,因而难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运用“图+”模式就是要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以图为线索,将教学活动的落脚点从知识点转移到掌握地理方法、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地图能力上,重点以图表分析、绘制地图、图图对比为主要过程进行探究式教学。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旨在揭示而不是机械传授地理知识或地理原理,借以启发学生的地图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那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来实施“图+”模式,以实现地图能力的提升并借此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呢?再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接下来,我们以水稻种植业为例来探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材料一:水稻生长习性资料

水稻生长习性

材料二: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7月平均气温图以及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略)。

师:请同学们先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思考,猜想中国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域。之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在材料二的三幅图中选择你们认为最合适的一幅图作为底图,在地图中用阴影大致画出你们认为的中国水稻种植业分布范围。如果老师提供的资料不够,可以举手要求获得你所需要的其他资料。

学生活动后各小组展示所画的中国水稻分布图并派出代表说说选择底图和画出划分范围的理由。

综合大多数小组的成果,“中国水稻主要种植区域猜想”图(见图1)诞生了。

师:你们想知道中国水稻分布的实际情况吗?

学生将自己所画的中国水稻分布图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

探寻“有无”差异的原因(主要两方面:一是学生画的有分布而实际没有;二是学生画的图上没有分布而实际却有分布)。

图1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寻产生“有无”差异的原因。

探究问题:(前后座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无”→“有”

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塔里木河上游)

提出问题:

(1)大家为何认为那里不适合种水稻?

(2)什么条件使那里可以种水稻?

师:在这些地区水源成为种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那么这个制约因素可以被改善吗?

生讨论交流: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可取水于黄河;塔里木河上游可利用高山冰雪融水。

师:一旦满足了灌溉水源条件,这些地区就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

结论一: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水源。

2﹒“有”→“无”

南方山地、丘陵区

提出问题:

(1)这些地区气候、水源条件都满足水稻种植,却为何没有分布呢?

(2)崎岖的地形为什么不适宜种植水稻呢?(引出地形影响地表水、土壤和气候等其他因素)

那么地形崎岖的地方是否就不能发展农业了呢?(可以,例如修建梯田或发展林业)

结论二:地形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土壤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区位因素。

师:通过对“有无”差异的探究,我们发现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这些都属于自然因素。

……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图+”模式下实施了“三步曲”:第一,创设绘图情境。教师通过展示地理图表、用启发式的言语,如“1月等温线图对我们研究问题影响大不大,为什么?我们要找的是可以种植水稻的范围,因此要采用的是最高标准还是按照最低标准呢?”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地理数据转绘成地图,用地图来正确表达所认知的地理事实。第二,合作探究展示绘图。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之后,进行小组展示,并由小组代表来说明绘图理由,其他小组成员补充、组外成员提出质疑和修改意见,加深对相关地理原理的理解且提高应用能力。第三,图图对比形成认知冲突。指导学生对比所画的猜想图与展示的事实图,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猜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欠缺,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自主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图表分析、绘图交流的“图+”互动,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了知识的应用者和探索者,这使得学生感受到使用地图的意义,并提高了对地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主动使用地图和关注地图的良好习惯。

3.改进作业设计,显现“图+”内涵

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用图绘图探究地理问题等能力,不仅需要在课堂中反复实践,而且需要在课后作业和实际生活中被不断打磨。因此,如何改进地理作业设计,特别是如何增强地图运用方面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培养学生对地图的感情和对自己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地理的视角赋予事物新的认识”,是显现“图+”的本质内涵所必须考虑的。

在每一个章节的校本作业中设计“看图命题”板块,让学生先看图说话,而后以此为基础进行设问,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体现地理能力。以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看图命题】观察图2,提炼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

图2.1

图2.2

图2 大米PK战 :“东北风”压过“东南风”

在学生学完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后,笔者尝试布置了“世界那么大,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的作业,具体要求如下。

选取暑假你理想中的出游地,制作一份内容详尽的旅游攻略。要求:①说明具体行程以及行程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安排;②说明行程中某一安排的原因以及实现方式。实现方式要求包含获得资讯的途径,拟考虑采用的交通方式、交通路线(涉及交通图或者电子地图的使用)、实际乘坐的交通方式和出行路线,并进行评价和比较等;③选取旅程中最喜爱的一个街区绘制一张手绘地图,可以是活泼浮夸的画风,但必须包含地图的基本要素。

在旅途中,试以地理的视角拍摄10幅照片,每幅照片附上100字左右的说明。10幅照片的主题分别对应必修1和必修2前五章相关内容,即每章1幅。要求:①每幅照片要标注:拍摄的时间(用相机显示时间也可)、地点,忌用网络照片代替;②运用地理必修1、必修2中相关的原理、规律说明照片内容,注明涉及的章节、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解释照片内容的形成原因、或照片所反映的地理规律等;③将照片按照必修1和必修2的章节顺序,连带说明做成PPT幻灯片,并配上合适音乐;④新学期开学后地理课前展示交流。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地理教育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图像技能,增强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和制图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也是形成地理思维的必要手段。本文针对现阶段高中生地理图像技能的现状和中学地理图像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和如何进行“图+”教学的建议,意在期望通过提升自身的地理图像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式等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埃及水稻技能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埃及艳后(外二首)
拼技能,享丰收
埃及有个鲸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