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修复档案新形式探索
——以《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的修复为例

2016-08-27叶倩如沈喆韡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脱酸书页色差

喻 融 叶倩如 沈喆韡 秦 颖 余 辉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33)



古籍修复档案新形式探索
——以《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的修复为例

喻 融 叶倩如 沈喆韡 秦 颖 余 辉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433)

本文记录了《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的修复过程,包括版本信息、原书信息、破损状况、保存条件、修复预检、修复预案、修复要点、修复效果等。其中修复前的检测包括了纸张的厚度、色度、pH值、脱酸测试、封面洒金成分分析、洇墨实验、粘合实验。这种基于数据的修复档案可为修复人才的培养、行业内部、行业之间的交流提供参考素材。

修复档案 基础数据 古籍修复

古籍修复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但古籍修复档案起步较晚。以2003年国家图书馆在国内首次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算起,仅有十二年左右的时间。[1]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档案近年开始建立,对于破损严重的古籍修复会进行相关检测,尽可能详细记载修复细节。这种包含数据的修复档案可以为修复人才的培养、行业内部、行业之间的交流提供参考素材。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是本馆进行抄稿本数字化项目中的一种,因严重虫蛀无法进行扫描及阅读。虽然残破,但不难发现该书装帧精美考究,字体秀丽,不能翻阅,甚为可惜。值得关注的是,封面采用洒金纸,上注有“薛氏原本,吟香手抄”,以及“吟到梅花字亦香”之印章,显得古朴典雅,装帧颇有特色;从修复的角度,洒金封面的修复较之其他书页更有难度。因此我们尝试以此书的修复过程为案例,结合了版本信息、部分纸张相关基础数据检测和分析,汇总成为修复档案。考虑到虫蛀的修复技法已有记载已经非常详尽,这里不再赘述。该书修复档案具体内容如下:

1 版本信息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宋薛尚功撰。抄本四册,书高24.3cm,宽15.7cm。有“吴江周/氏子英/珍藏印”朱文方印、“吟香/摹古”、“子孙/宝之”白文方印。

薛尚功,字用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南宋金石学家。绍兴中,以通直郎佥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用敏博洽好古,精通篆籀,尤好钟鼎书,著有《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收录夏器二、商器二百零九、周器二百五十三、秦器五、汉器四十二,凡五百十一器。其铭文均据钟鼎原器款识,依样摹写,每篇铭文皆作释文,就铭文中所涉人、事加以考说,并考订器物年代,于原器出土地点及藏家亦多有记载。是书以吕大临《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为基础,广泛辑录,考释古器铭文,汇历代考释诸家之大成。并加以比较分析,有勘误订伪之功,对考据之学颇有裨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赞其“尤为详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能集诸家所长而比其同异,颇有订讹刊误之功,非钞撮蹈袭者比也”。宋元以来,《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以宋石拓本及抄本、刻本流传至今。宋石拓本存世仅十九页残片,极为珍贵,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刻本有明崇祯六年(1633)朱谋垔刻本、清嘉庆二年(1797)阮元小琅嬛仙馆刻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世珩刻本等。存世抄本较少,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金石类记载,现存明抄本二部,清抄本九部。本馆所藏《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为清人摹写,铭文摹画清晰,释文抄写工整,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图1 《歷代鐘鼎彝器欵識法帖》

2 原书信息

馆藏《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0448),全4册,共237页。木质夹板,湖蓝色洒金封,上题有书名卷册,书根有字。线断,虫蛀,部分书叶有裂口,书背下方有轻度鼠啮,上下各一双纸捻。

3 破损状况

3.1破损统计

该书主要破损为虫蛀、裂口、轻微鼠啮,有些书叶破损面积高达40%,缺损部分主要在书背及地脚,少量分布在天头及书口、书芯等部位。用估算面积的方法,将破损的书页分为四类,20%以 下,20-30%,30-50%,50%以上。这四册中,破损面积超过20%的书页数分别为23叶、17叶、18叶、19叶,共占全书的33%,分别占到各册页数的37%、32%、33%、31%,第一册的破损相对较严重;书口全部开裂,书根处有轻微鼠啮。

3.2破损定级

该种书有虫蛀、裂口、鼠啮多种破损现象,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它的破损定级需依据“就高不就低”①“就高不就低”是说当一册古籍存在多种破损情况时,可以依据不同的破损原因所造成的破损程度分别暂定破损级别,然后从中选取破损级别最高的数值作为这册书的破损级次。和“不累积”②“不累积”是指单个破损级别的数值不累计,这册书最终的破损级次不能高于单项破损的最高级次。的两项原则进行,分项的破损调查结果如下:

(1)虫蛀。全书均被虫蛀,天头、地脚、书背、书芯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破损,其中破损面积达到20%以上,共77叶,占全书30%以上。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6.4项,定为三级破损。

(2)鼠啮。全书书背下脚处均有被鼠啮的痕迹,但破损面积并未达到10%。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7.2项,定为四级破损。

(3)裂口。全书约70%书叶书口开裂。依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7.2项,定为四级破损。

依据上述两项原则,此书破损定级为三级。

4 保存条件

4.1古籍所在库房近一年温湿度条件

根据WH/T24-2006《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库房温度应控制在16℃-22℃,相对湿度45%-60%。特藏书库的温湿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日较差不应大于2℃,相对湿度日较差不应大于5%。

图2是近一年内该种书所在善本书库的温湿度24h变化数据,本馆于2011年7月开始使用的温湿度记录仪(杭州泽大仪器有限公司,ZDR-F20),记录间隔设置为30分钟。在温度超过30℃,湿度超过70%时,记录仪有声音报警提示。分别为2014.2-2015.5期间的半年湿度变化图。红色曲线表示温度,红色区域为国标要求适宜温度范围,蓝色直线为半年内平均温度。图B、D分别是2014.2-2015.5期间的半年湿度变化。

图2 近一年复旦大学图书馆光华楼六楼善本书库温湿度24h注:蓝色曲线表示湿度,蓝色区域为国标要求适宜湿度范围,红色直线为半年内平均湿度。图A、C、

4.2其他

保存于玻璃柜门的樟木柜中,木夹板,弱光,定期通风,定期保养樟木柜。

图3 木夹板

5 检测报告(修复准备)

为了避免修复操作对书籍增加额外的伤害,并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笔者对修复书籍和修复材料的一些关键指标进行检测,如纸张的厚度、色度及pH值等。检测结果可为选择修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也可用于评价修复效果。

选配和染制供修补书页用的纸张是古籍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选配修补古籍的用纸(以下简称配纸),要熟悉纸张的各种性能,特别是纸张的颜色、厚薄、帘纹、年代等,要与待修复原书配套[2]。但颜色、厚薄等方面的匹配程度的判定,多数来自于感觉与经验,我们本次尝试结合检测所得的基础数据来指导选配纸张,结果如下。

5.1书页及补纸厚度

根据手感和经验判断,待修复书页的纸张主要成分为皮料和草料,属于宣纸的一种。我馆库藏的宣纸品种有扎花、绵连、特净皮及罗纹纸等。其中罗纹纸的帘纹特殊,与待修复书页帘纹不匹配,故排除。为了比较扎花、绵连、特净皮作为补纸的匹配程度,利用厚度计(上海川陆量具有限公司生产,O-10X30),按照GB/T451.3-2002的方法,对上述几种馆藏修复用纸的厚度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考虑手工纸厚薄不均的情况较明显,同时尽量减少对该书的翻阅损伤,本次分析对待补书页取5个点的结果计算了平均值,馆藏宣纸取20个点计算了平均值,并分析了最大(小)值偏离平均值的距离。由图4a可知,与待修复书页厚度相近的为绵连和扎花,而传统修复原则是“宁薄勿厚”,故补纸首选扎花。修复过程中通常对补纸会进行染色。由图4b可知,染色后的纸张会略微增厚,增厚的原因推测可能是染色成分(红茶中的色素分子和固色用明胶)填充纸张纤维空隙导致。由图4c可知,染色后的扎花仍略小于待补书页的厚度。因此,从厚度的角度考虑,染色后的扎花作为待修复书页的补纸是非常合适的。

图4 不同类型纸张的厚度比较

5.2书页及补纸色度

根据传统修复原则,补纸的颜色相对于原书页“宁浅勿深”,通常以书页颜色的最浅处为标准来染制补纸[2]。本次选择用红茶水对扎花进行浸染。取适量红茶熬煮,不断用小纸片进行试色至接近目标,立即趁热加明胶,搅拌,充分溶解后滤去茶渣,将一定量的扎花浸没在红茶水中,10分钟后取出,待五成干时,揭开晾干。这是传统纸张做旧的方法之一。染色后的补纸,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目测与待修复书页的最浅处非常接近。

修复材料与原书的色差也是影响修复质量的因素之一,而对色差大小的判定因人而异,因此,我们采用色差计(深圳市三恩驰科技有限公司,NR10QC)对本次染色做旧的效果进行分析。

随机选择位于第二册前、中、后的书页各一张,按五点取样对色度进行检测。本检测的数据是基于CIELAB颜色空间,通过不同纸张的*L、*a、*b值来比较其颜色差异。△E表示总色差的大小,△L+表示偏白,△L-表示偏黑,△a+表示偏红,△a-表示偏绿,△b+表示偏黄,△b-表示偏蓝。色差△E和目测感觉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3]

表1 △E和目测感觉间的对应关系

经过染色,补纸与待修复书页的色差明显变小(图5a),色差平均值由8.51下降到了2.57,色差的目测感觉由“很大感觉”变为“明显感觉”(见表1)。待修复书页的颜色在CIELAB颜色空间中偏暗、偏红、偏黄,染色后的扎花在白-黑相、红-绿相与染色前相比,色差明显缩小(图5b、5c),但黄-蓝相的色差没有明显改善(图5d)。因此,若想进一步缩小色差,可以考虑在染色时选用黄色系染料。

图5 扎花染色前后与待修复书页的色差比较

a △E1、△E2分别为未染色扎花和染色扎花与待修复书页的色差值。

b △L1、△L2分别为未染色扎花和染色扎花与待修复书页在*L维度上的距离值。

c △a1、△a2分别为未染色扎花和染色扎花与待修复书页在*a维度上的距离值。

d △b1、△b2分别为未染色扎花和染色扎花与待修复书页在*b维度上的距离值。

5.3书页及补纸pH

纸质酸化问题是影响文献是否能长期保存的关键因素。pH值为6.2-6.7的纸张状况较好,耐久纸张的pH值不小于6,即pH小于6,纸张就该去酸了[4]。图6为待修复书页、封面与其对应补纸的pH值比较。由图可知,用于修复书页和封面的补纸(扎花和洒金纸)的pH值都明显低于待修复的书页、封面和封底。业内普遍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手工纸造纸过程中现代工艺引入带来的负面影响。

图6 不同纸张的pH值比较a 洒金封面纸与馆藏洒金纸的pH值比较b 书页纸张与补纸的pH值比较

图7 不同纸张染色前后pH值比较

由图7可知,大部分纸张在染色后pH值会进一步变低。这与染色的原料和纸张本身的性能有关。因此,为了长期保存,目前馆藏的修复用纸在使用前,要考虑脱酸的问题。

5.4脱酸

国内外有关纸张酸化、脱酸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从脱酸的原理、脱酸过程需要监控的技术指标、到规模化脱酸的技术,已有很多研究成果。本次笔者选择了美国纸张保护专家巴洛(Barrow)在1940年发明的纸张脱酸两步法,氢氧化钙和重碳酸钙法来进行脱酸实验。

脱酸若想提高纸张的pH值,可选择在染纸时在染液中添加适量碱性物质,中和染液中的酸性物质,并残留少量碱性物质于纸上预防日后可能的酸化环境。[4]

5.4.1脱酸方法

纸张浸入0.15%氢氧化钙溶液经过20分钟浸泡,使纸内游离酸中和。然后取出再浸泡在0.15%碳酸钙溶液中,约20分钟,使过量的氢氧化钙转变为碳酸钙。碳酸钙沉积在被处理的纸上,能起抗酸、缓冲作用,能抑制纸张近一步酸化。该方法虽发明于1940年,至今仍在使用,脱酸后pH值可能超过8,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该法是碱水溶液脱酸方法中最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4]

5.4.2脱酸效果分析

本次选择在日常修复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扎花、桑皮、毛边、连史、机器纸、贵州皮纸作为测试对象,图8显示,经过氧化钙和重碳酸钙法的脱酸处理后,供测的各种纸张的pH值均能提高到8左右,与纸张的起始pH高低没有显著关联性。

图8 不同纸张脱酸前后pH值比较

考虑到修复用纸既需要染色又需要脱酸,故我们设计实验对“染色、脱酸的顺序对纸张pH的影响”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发现,若先脱酸后染色,纸张pH值会重新降低;若先染色后脱酸,纸张的颜色会发生显著变化。分析颜色变化的原因,是染料与脱酸试剂反应生成了红色絮状沉淀物。实验中发现,较之新染色的纸张,之前已染色的纸张在脱酸过程中颜色未发生显著变化,推测可能是,刚制备的染料分子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容易与碱性物质反应,因此对于适合我馆实际情况的脱酸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染色的纸张在脱酸后的颜色(即氢氧化钙溶液与有色颗粒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获得了较好的做旧效果,推测是模拟了自然界染色中有色颗粒自然的褪色过程。如何更好的利用这点实现脱酸和做旧,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的课题。

5.5封面洒金成分分析

检测方法:使用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 (Bruker公司、ArtAX-400型)对封面上洒金的部分,进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元素分析,参数选择:Rh靶,无滤片,1mm光斑,50keV/700μA,120s。

由图9可见,金色斑点所含主要元素为Au,还含有少量Ag和Cu。即金色斑点为洒金,主要成分为金,还含有少量银和铜,可能为伴生矿的成分。

图9 封面洒金的XRF分析结果A 空白对照 B 金色斑点 C XRF结果曲线(红线—金色斑点,绿线—空白对照)

5.6洇墨实验

修复时,难免需要增加纸张的含水量,对于容易脱色的红色印泥、余墨(隔夜加水研磨的墨)抄写的文献通常需要取样进行检测,目前我们采用方法如下:

用线笔蘸取少量清水,点在印章和和字迹不显眼的部位,随后立即用白色吸水纸排干水分,观察白色吸水纸上是否有颜色,根据颜色残留情况来推测洇色的可能风险。

根据图10的结果,印章“子孙宝之”比较容易脱色,因此在修复时,应尽量少喷水,涂抹浆糊水、用吸水纸排干等动作要迅速。

5.7粘合实验

选择一个合适粘度的粘合剂很重要,过粘会使连接处发硬,并产生新的裂口,过稀,容易脱落。但仅凭经验,我们无法准确描述所使用的浆糊的粘度如何,也很难保证每次调制的浆糊粘度一致。

按照传统的方法,用开水冲调小麦淀粉,并不断捣制成浆糊,根据书页、补纸的厚度、老化程度等综合因素,加水稀释到合适浓度,表2是利用NDJ-5S数显粘度计测试粘度(上 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对根据经验调制的浆糊的测试结果及粘合效果的描述。(样品1适合书页修复粘合,样品2适合封面的修复粘合。)

结果显示:对本书书页修复粘合比较适合的小麦淀粉浆糊水的粘度为1.2mPa•S左右。

取样检测 结果“子孙宝之”右下角 白色吸水纸有淡红色附着“吴江周氏子英珍藏印”右下角白色吸水纸上无颜色附着随机字迹“终” 白色吸水纸上无颜色附着

表2 书页与补纸粘合剂——小麦浆糊粘度及牢度测试结果

6 修复预案

表3是本书的修复基本流程,本馆其他古籍的修复也大多会按照下面的基本流程来进行。根据书籍的破损的状况和程度,会进行局部调整。

表3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的修复流程

14 修剪书页 依照原书大小,用剪去修补的多余部分15 配护页原护页除了虫蛀,还有很多黄色污点,没有题跋及印章,因比书页纸张厚,且纸质也相对粗糙,也无法用于书页修补,故选用馆藏罗纹纸更替,按书前3页,后2页的方式添加16 上纸钉 选用馆藏贵州皮纸,按修复前照片制作原样的双纸钉,按原孔打眼钉回17 修剪封面 依照书芯大小,用大剪刀修整封面18 订线 选用红茶染色的真丝线装订19 完成修复档案 拍照、整理修复照片、档案20 验收 对照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7 修复要点

本书修复的难点在于封面的补纸的选配,修复人员特意前往上海市福州路选配到同色系的洒金封面纸,由于第一册的封面颜色明显深于其余三册,做旧时,分开配染了两种颜色作为封面补纸,力求实现“整旧如旧”的修复效果。

洒金封的制作工艺中一般都会使用胶,纸张的表面的胶质层,使得普通的染色(浸染、拉染、刷染)方法不能上色。经过多次尝试,选用湖蓝色洒金纸做封面补纸,先利用橡碗子高温(60-70℃)浸染、再用淡墨、褚石擦拓,效果最佳。高温浸染可以使得封面上的胶质融化一部分,进而便于染料沉积,冷却后胶质仍能形成薄膜固色。之后用擦拓将淡墨、褚石分别上色,最后用浸泡在明胶溶液中固色,达到了不错的做旧效果。

8 修复效果

修复前 修复后

在未来十年,我校图书馆古籍部的修复档案将与中华古籍研究院筹建的古籍数据库进行对接。因此,古籍编目人员、古籍修复人员、技术人员需共同合作完善、规范我校图书馆古籍修复档案,筛选修复档案中关于修复、保存相关的关键参数,作为数据库的检索条目。当我们面对一本破损的面目全非的古籍时,根据它的关键参数,就可以在古籍数据库里查找到年代相近、版本相似、纸张类型相同、油墨成分接近、可能来自同一地区的古籍。以此作参照,古籍修复人员可最大限度将其修复回原貌。到那时,古籍修复将会步入一个全新时代。

[1] 张平.古籍修复案例述评[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2] 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 乔文峰.纸张染色与色差检测[J].纸和造纸,2003(3):66-69

[4] 韩玲玲.天然脱酸剂对纸质文献脱酸的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1

喻 融 馆员,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猜你喜欢

脱酸书页色差
CIEDE2000色差公式在彩涂板色差检测上的应用研究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彩涂板色差标准板管理方法的探讨
色差
你听,从书页吹来了春天的风
轻轻地打开书页
光整冷轧IF带钢色差成因研究
辽河油田减二线柴油中环烷酸的脱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