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者传也 篆者引文也
——出秦入汉二篆对晋唐宋元后世书风之影响

2016-08-22故宫博物院常保立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4期
关键词:石鼓文用笔局部

故宫博物院 / 常保立

常保立文引武英殿

篆者传也 篆者引文也
——出秦入汉二篆对晋唐宋元后世书风之影响

故宫博物院 / 常保立

古人没有远去,古法尤在。面对古人因阙疑忧患而宜子孙的典中经验,这用笔千古不易的书中一画原来是这样写成的。

二篆 脉以致络 中锋 持笔人的状态

予以毛颖一管解石,在散氏毛公、大盂峄山、猛龙黑女、张迁西峡之间復石鼓九又一也,曰石还金,历数春秋,了取一二。篆者,往復于文华武英,传也;有收宫行走,书童歇担。时,以篆引文,散中,事丹青水墨于大内外。既能循古问法于宫门,定行蓄势一画之蒙养。驭真气持定力于无尽数中,待来日,熔金出冶,看随地流走。

南宋 朱熹《行书卷》觉字

南宋 朱熹《行书卷》一字

宽者,引其上道。

落落珠玉,小篆之祖,先人留给我们子子孙孙永保贞吉的石鼓文。

说的是提锋落墨那一刻,看的是一画后面人的这一时。记不清曾经看过什么了,这就有了,用不着特意记,该有时候自己就都出来了。这就是人!

越千年,朱熹行文书于紧纸,自然承魏晋落墨水脉无疑,尤当摁气处,定力之高。结起下行为蹲,至极紧掠,有徐掷之说也。其中觉、一字样更是定度日紧,后乃徐放之意、韵味,全在回收之蓄中。浓浆涨墨,每在无墨求笔正当时,不必再究,真气至,真品矣。至如其中点斡、包浆、 识、印章等套子,不再细数,具一二了然。(配 南宋 朱熹《行书卷》局部觉字)、(南宋 朱熹《行书卷》局部一字)

老知书画真有益,这以书取一画,后面是人啊!

世风于书法之曲解偏颇,文学状态削弱甚至没有了,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很显然,光是前台技术性的练字是不够的,这背后人的状态才是决定成文的关键。正所谓“绘事后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书法是一个人综合状态的终极体现,无数事实证明字形不重要,一画用笔上去了,真力到了,就会自动聚拢成字形,但字形先弄好看后再讲究用笔就甭打算了。因为弄颠倒了。这用笔千古不易是赵孟頫总结了他之前古圣贤的经验,绝非他一日兴来之语,前后千五百年至今人们还在道玄魏晋之风。读往圣经典告诫,这国人薪火相传的血脉真言,我们今人无论如何都要下功夫把用笔先弄明白。

今天的慢是在积累后劲啊。

平台期过后,明天必然丹青驰骋,飞跃一展你个人的无限风釆,让我们关注自己。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在字形的外观漂亮上打转儿呢?这是因为漂亮的外观更容易吸引人,容易出效果,也容易引起众人的喝彩,尤其适合人的惰性一面,但就这一点耽误了多少人。只有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解决面儿上的问题。这当然需要真力的穿透,只有从根儿上解决了,就会一下子上去,没别的,这只有修持字后持笔人的状态,且是一生的事情。这哪是练字啊,是炼人!

书法是慢功,后劲儿大,真进去了,人提升了,书风日长。此惟质成文,惟思维方式永远大于实际操作,何况一篇好字的后面是高妙的文赋啊!这一点要是哪天明白了就全都有了。画者,文之极也。提升正当时,每在尺素之间,又岂在年龄朝暮早晚,吳昌硕五十五岁学画,终成一代宗师。

有时候真就不是拿笔画的事儿,尤其不要以为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就是中国画了。这非得知道从哪儿来的,到哪儿去,因为方向比努力重要。沒有传统就没有创新,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而文化是大家的事情。今天彰显个人的现代文明太多了,而以千年纪传的古之丹青法,竟然式微,这怎么可以。很简单,没有爷爷哪有父亲,没有父亲哪有我们。我们再不可以只显摆自己了。中华敬祖是从来的,历史亦是前进三步后退两步回顾式发展的,这一小步就是一大步。

平中见疑,有疑乃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灵长阙疑的我先人在亘古的文明衍进中是这样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这得之不易经验的生存之道使我们祖先在生生为易的日月运周中产生了忧患意识,于是他们要箴言宜以子孙,以结绳、刻璧、甲骨、钟鼎、猎碣、勒石、青简、编辑、绢帛、尺素、册书形式传给我们子孙贞吉以永保。当做为最基本表现形式的象形方块字遇到万毫齐力、惟毫软则奇怪生的毛颖,天付劲毫、中锋力透的用笔形成了,其多深多高的神釆在这一刻生发出来了,而这一切都以古人聚精而会、全神贯注在这锋中一画。画者,文之极也,文明之根本也。

先秦 《石鼓文》以字

《西周武王利簋》局部

先秦 《石鼓文》射字

东汉 《张迁碑》局部

基因决定了我们后代会像祖先身在阙疑,必探究一望。拿起长锋羊毫,寻根问祖,就奔着史称书学第一法则,体象卓然落落珠玉的石鼓文去了。(配图石鼓文以字)

西晋 陆机 《平复帖》局部

唐 冯承素 摹《兰亭序》 局部

唐 欧阳询 《九成宫》 局部

艺术有艺术的规律,用不着担心个人风格,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甭说人了。用不着强调风格,风格自己就出来了。一切源于简单,没有自己,有的是对我先祖顽石隽斫直入子孙永保的感恩敬畏。在古人面前老老实的入中,才能结结实实的成长。您还惦记着自己的风格吗?因为什么都没有,也就什么都有了。

历史上任何适用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方式、方法都是古人长期实践约定俗成的,概莫例外。王羲之使用毛笔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是双苞钩钜方法,古人不在技术上找窍门,而是在人的状态中纯粹。

书画不是表演艺术,且按最低标准的技术来看:连最起码悬臂都做不到的今人行笔时胳膊肘压着、手腕枕着、又借助短锋狼毫的力,三次递减,真力全无。写出讨巧省力易出表面效果的方笔,只是形而已,更不要说是结起擒纵、出纸入纸极具穿透力的生涩中锋了。这看似表面的东西,背后其实是人的状态,远非平拖圆滑之熟笔。

点斡必到,立锋入纸,定力充满,有若双钩。

现代人不缺灵活,缺的是厚道、诚信。还是老老实实拿起长锋羊毫,双苞钩钜吧。先祖的用笔方法已经实际了几千年,这有点儿像拿筷子吃饭,用不着特意学就会了,取一个之间嘛。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事儿,何况现在我们就剩下一根毛笔,两根筷子了。两根筷子是今人生存取物必须之下意识的动作,一根毛笔则只剩空中概念性的想象了,什么时候拿起毛笔像拿筷子一样,该有的就都有了。历史上除了苏轼这样少数定力之极的高士使用单苞方法,一般不宜提倡。这倒不是别的,因为这不只是毛笔的使用方法,而更直接的是使用毛笔带来的用笔——这样一个只有中国书法中才有的特殊“用笔”效果。今人为了研究而研究,这种现象在古代是没有的。这种现代文明状态下的所谓课题、研究,不属于文化。

力拔山兮,二篆,以全身之力一送。( 配 《西周武王利簋》)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唐 褚遂良 《倪宽赞》局部

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庄稼人扛百多斤麻袋走之字形跳板上粮食囤子,气拔上来,使的是腰股之力,但一定是不会伤身体的挺直腰板儿。最重要的是借力往上走时,是和着跳板弹力的活劲儿,颤悠颤悠中会使人觉得的很优雅。而石鼓文,同样的道理,以腰股之力,施浓浆涨墨,长锋铺毫,定度拔气,找到相较的上下劲儿,万毫齐力的在往复中捻转送笔,和劳动中扛包借势发力是如此相同。那点承暗筑的结起擒纵,若即若离的摁着气行笔的这优雅劲儿,和之字行的三节跳又是何其相似。不同的是,这全身的力量借力借到了锋颖上,假以毫素之间。

万卷书何尝不是万里路,万里路又怎会不是万卷书。这其中有个之间在起作用,当你恍惚想起了什么,又不太确定,就已经有了。就这么一丁点儿,足可以让人进去了。是点儿必是圆的开始,马上就立体呈蓄极生发了,创造力本质随之涌出。艺术无法教,亦不必学,是动之以风的顺理引文。水在方圆,岂由乎水?风吹水面,自然成文。质,决定了引力。当你明白了绘事后素、惟质成文的道理后,闻着味儿就去了。不复杂与复杂了之后的不复杂都可以,无往不复。出者,进也。这之间,该有的就都有了。

艺术无法学,难就难在,既是天才又得殉道。这个过程是高了高的纯粹过程,心不纯,粹进不来,就这么大地方。舍得,舍就是得,舍就是扔,想让好东西进来,就得在自己的原有情况下先清空腾地方,能扔的就扔,该进的就进来了。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沾染上一些习气,这是个人在既往和今时境遇汇集后,秉性无意识于现实之对应,每个人都不一样,属正常现像。这又是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是有缘因的,这不一定是坏事,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高了,水一定会过来,但这个高一定是放低自己,水是流高济低的。

唐 怀素 《自叙帖》局部

唐 李白 《上阳台帖》局部

唐 怀素 《苦笋帖》 局部

艺术无法学,要想提高,只能是修。借假修真,籍毛颖于尺素,在提锋落墨高下定度中,应以无对错的积习是很好的选择,此一刻什么都没有了。在这个几近修持的过程中,虚堂神定,出落力拔后,浊气下沉散开,清风随之而聚,上行入丹田形成真气,至密凝聚为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这就是元神一画。平时隐沒不见,风来则势不可挡。

耕读第,务我本,一生都在读书去习的人,上不封顶,下边没底儿,就看我们怎么在当下其中了。只有自己能认识自己,也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其能者一定每在之中提升。这当然很难,可惟有难,才能把真力挤出来,炼人啊!当你真的写进去了,不是因为你看到了什么,而一定是因为你想起了什么。当你真力笔墨付嘱毫素瞬间,这一画定是生活中的你在这一刻的真实写照,缘于你因修为而提升,好东西自己就找你来了。当书写之前的激情跃跃,必一试锋颖而后快时,族群文化意识已经开始萌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内擫极至,必检自己,忍常人难忍之忍,当然这不怎么舒服,但,你会马上体会到至极后的反面,顿然豁朗,一片晴空,这时的欢喜,难以名状,因为你悟开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本来坚涩的古文竟一下通了,棘手的事情迎刃而解了,创作激情无限,于诗于文,之书之画,甚至种地,都是那么痛快。在族群中才能更好,因为没有大家,自己无法生存,这个认识上去了,自然就站得高了,就会看得远,可选择余地就大,无视眼前个人琐事。

有容乃大,澄怀以观道。明了一画,后素蓄势,前绘彰显,惟质以成文每在提升中的规律,日后就好办了。以口对心,好东西马上找你来,快着呢,神准!炼画,我说的可不是练字啊,只练字成技术了。说的是生活当中的我们的为人做事,因为都通着呢,当我们每日三省,我想一定会有成果。别人说沒用,关键在自己。书则有质,跡本无为,法无高下,高下在人。

一朝染神,历劫不变,一程一悟,一悟一程,上不封顶,下不见底,学无止境。

人不分东南西北,笔自有两画之间,是图中一画把我们维系。脉以致络,无论晋唐宋元,先秦两汉,当然还有明清民国这就到了今天。推门便入,即知种种法变亮了种种人。

要想箭射得远,只能把弦使劲往后拉。(先秦 《石鼓文》射字)

蚕头雁尾于篆于隶,勒石斧金妙镌青田。(配图 东汉 《张迁碑》局部)

右军之前,元常以后,惟平復希世代宝。似空中打势,旋飞度笔意,两千年独行天壤之间,无以伦比,神品上上。以二篆赋予散毫,点承驭中之笔,行章草捻转暗筑之锋,摁住气往深了走,全在上下之间呢。(西晋 陆机 《平复帖》)

没变化的变化才是真,始有王羲之夫书玄伎之谓,魏晋如是。(唐 冯承素 摹《兰亭序》局部)

中锋垂露,地义天经;欲下还上,无往不收。收时自有放的精神。(唐 欧阳询 《九成宫》局部)

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局部

北宋 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 局部

舍声音韵,清风自来;曲以法度,妙法于中。圆满正在圆满进行时。(唐 褚遂良 《倪宽赞》局部)

元 赵孟頫 《洛神赋卷》局部

明 董其昌 跋董源《潇湘图卷》局部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若行若即,若即若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真力弥漫,灵气往来。(唐 李白 《上阳台帖》局部)

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怀素师,怀素师。(唐 怀素 《自叙帖》局部)

点斡入纸立锋,使转一斡忽如,惟知生焉奇怪,是以岁贡青毫。以行匆草草中的忽如一斡,知怀素师锋颖所向中钩之长。(唐 怀素 《苦笋帖》 局部)

惟画中之一笔,分阴阳之两赋。字居心后人的状态中。(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局部)

以书法入画,这是天经地义的,这维摩演教图行云流水般之铁线究竟是怎样的曲者中钩?(北宋 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 局部)

结体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元 赵孟頫 《洛神赋卷》局部)

起讫内擫,间或结起;气润渴涩,无往不收。完美在一个气字上,内敛清气而纯粹。(明董其昌 跋董源《潇湘图卷》局部)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明 徐渭 《墨葡萄》局部)

两笔稚擁,反而顿生万般趣味。生生拙出,不知不觉中完成猎碣一字的那一刻。(清 王铎《临汝帖》局部)

涨墨初发,勒若龙麟;势足一旦,发不可止。似有离披点化之功,完美在一个势字上。(清傅山 《草书诗》局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提高人的状态,后面的质一高,前台的文自然就彰显出来了。静思当下西学东进百年来思维方式改变而形成的种种社会现象,籍摹古唤起国人曾经的拥有。取象思维以执两用中,这是中华族群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故先贤古圣,述祖绝学;试以孝为教,广涉学门;如八方学子,至有教无类。于石鼓文之中锋集约,九成宫于间架结构,维摩演教时书中一画,都是品类人生之引文,托之以丹青。人往高处,水往低流,若水上善,随圆就方,杯盘碗盏,岂由乎水?是江是湖,是河是海,就看您自己的了。

明 徐渭 《墨葡萄》局部

清 傅山 《草书诗》局部

清 王铎《临汝帖》局部

人无百岁之寿,确有千岁之信。拓者也没想到一千年后,子孙保有这么丰厚他们亲手槌拓的真本宝藏。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正是宋人拓时的子子孙孙,更是宋以前晋唐两汉、先秦先人镌碑铸鼎时的子孙永保。千年后人正在认认真真摹写着他们的石鼓文九成宫,宋元善拓无往不复中的用笔一画。古人在经年的模糊分明中摸索前行,是多么的不易,在不易中产生了醒世的“用笔千古不易”。这不是赵孟頫一个人的声音,是一个族群文化集千年之约彰显在丹青古法上的文明一言。

惟深心托以毫素,举后学动必依真。

猜你喜欢

石鼓文用笔局部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自出新意 前无古人—吴昌硕对石鼓文取法的突破及其影响
局部遮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