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出新意 前无古人—吴昌硕对石鼓文取法的突破及其影响

2018-04-17文_王

书画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石鼓文小篆吴昌硕

文_王 雨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清代碑派书家对笔法的探索以及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为吴昌硕学习石鼓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吴昌硕石鼓文对其后书家取法石鼓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借鉴学习吴昌硕石鼓文的同时,后世书家对吴昌硕石鼓文的评价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本文试图对后世书家对吴昌硕石鼓文的评价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从而对当代书家借鉴取法吴昌硕石鼓文有所启发。

吴昌硕 雪庐34cm×104cm 1923 西泠印社藏

一、弁言

清代中晚期,石鼓文成为篆书书家进行篆书探索的重要对象。其中原因大体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石鼓文为大篆到小篆过渡时期的书体,对于当时擅长小篆书法的清代篆书书家来说,石鼓文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接受;第二,相比于金文,石鼓文字形稍大,更加清晰,因此更便于取法。尽管此时的篆书书家对石鼓文和金文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因笔法上未有突破,成就并不显著,只不过是用小篆、隶书笔法来写石鼓文、金文罢了。

清末民初,伴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照相等先进技术为石鼓文、金文书法的取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字形细小的金文经过技术处理变得清晰可见,运用先进技术甚至可以观察到金文、石鼓文笔画的细微之处。吴昌硕通过临写金文学习金文笔法,并将金文笔法成功运用到石鼓文作品的创作之中,由此成为历代取法石鼓文成就最为突出的书家。

二、吴昌硕对石鼓文取法的突破

吴昌硕在学习石鼓文书法方面用功最勤。沙孟海先生曾这样概述吴昌硕学习石鼓文的过程:“吴昌硕肆力于《石鼓文》。”[1]“先生四五十岁所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多岁确立自己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神明变化,不可端倪。”[2]虽然吴昌硕篆书、隶书、行书、草书诸体皆善,并出入秦汉多种碑刻,但始终以石鼓文作为根基,最终自成面目,书法以石鼓文篆书扬名于世。

“予学琢,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3]“数十载从事于此”,可见吴昌硕学习石鼓文所用之功,远远超出常人,这与吴昌硕想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艺术家有关系。当入仕愿望破灭之后,他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艺术创作之中。

1886年,吴昌硕与潘瘦羊同游虎丘,潘瘦羊将汪郋亭亲拓石鼓文精本赠予吴昌硕,这时吴昌硕四十三岁。吴昌硕得此拓本,如获至宝,并作诗以记:“从兹刻画年复年,心摹手追力愈努。葑溪新居南园邻,种竹移花满庭户。清光日日照临池,汲干古井磨黄武。”[4]虽得此刻本,但因字数不多,日后吴昌硕所临写的石鼓文仍以阮刻石鼓文为主。

吴昌硕之所以在历代学习石鼓文中能处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境,与其在学习石鼓文的过程中,用功甚勤并且对石鼓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是分不开的。吴昌硕四十岁左右开始同时写金文、石鼓文。“吴昌硕临《石鼓》,更多的是上取金文的结体美和章法美。”[5]“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姿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6]吴昌硕亦用成熟的金文笔法去写石鼓文,一改早期用小篆笔法去写石鼓文的面貌,并对石鼓文原有的字形结构进行变形。二十世纪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对吴昌硕探索正确的金文笔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直接促使吴昌硕在石鼓文学习方面探索成功。

从现存吴昌硕的石鼓文作品来看,存有大量通过集石鼓文文字内容所写成的石鼓文作品,这也是吴昌硕把石鼓文从文字内容转化成艺术欣赏的过程。可见,吴昌硕不仅在石鼓文字形上、笔法上有所创造,而且在具体的书法实践上最喜欢石鼓文对联,亦是把过去实用性文字转化成艺术欣赏的具体表现。纵观清代取法石鼓文的笔法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小篆笔法、隶书笔法、金文笔法。

吴昌硕 黄花古寺六言联91.5cm×20.5cm×2 1890 西泠印社藏

吴昌硕 执橐以乐四言联127.5cm×31.5cm×2 1918 西泠印社藏

三、后世书家对吴昌硕石鼓文的取法及其评价

吴昌硕在取法石鼓文上取得了他人未能企及的成就。郑太夷评他的石鼓文说:“邓石如,大篆胜于小篆;何子贞,只作小篆,未见其作大篆;杨沂孙、吴大澂,皆作大篆。邓何各有成就,杨吴不逮也。缶道人以篆刻名天下,于石鼓最精熟,其笔情理意自成宗派,可谓独树一帜者矣。”[7]尽管吴昌硕对石鼓文的学习成就突出,但其后书家在如何学习石鼓文这一问题上,对吴昌硕石鼓文存在不同的观点。

吴昌硕对石鼓文取法成功的同时,也为之后学习石鼓文的书家树立了标杆。吴昌硕之后的书家对于如何学习石鼓文,及对吴昌硕石鼓文作品的看法产生了明显的分歧,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大体可分为三种:

1.反对吴昌硕对石鼓文进行变形的代表书家

马宗霍,湖南襄阳人,字承堃,号霋岳老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他曾对吴昌硕的石鼓文这样评价:“缶庐写石鼓,以其画梅之法为之,纵挺横张,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矣。”[8]霋岳老人评吴昌硕所写石鼓文,以画梅的用笔为之,十分不含蓄,村气满纸,不显高雅。这一评价并不客观,这些正是吴昌硕先生在篆书书体上的开拓之处。

吴昌硕 树角花阴八言联191.5cm×38.5cm×2 1912 君匋艺术院藏

吴昌硕 涉翰执艺五言联147.5cm×31.5cm×2 1921 西泠印社藏

祝嘉,海南文昌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代表著作有《书学》《书学史》等。祝嘉在《石鼓文》研究一文中专门拿出一部分来提及吴昌硕的石鼓文作品,文中亦引述了马宗霍对吴昌硕石鼓文作品的批评之言,文中提及:“我曾购到吴氏(吴昌硕)写的石鼓文刻本,错字不少。他(吴昌硕)说是临阮元刻本的。”[9]他说吴昌硕的石鼓文问题乃出在“烂熟”之上,一直烂熟就易放纵而没有法度,从而变得庸俗,并将吴昌硕所写石鼓文作品中的错字加以列举。

商承祚,广东番禺人,早年曾师从罗振玉研究甲骨文,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其亦云:“吴俊卿以善书石鼓文,变鼓文平正之体而高耸其右,点画脱漏,行笔骜磔。石鼓云乎哉,后学振其名,奉为圭臬,流毒匪浅,可胜浩叹。”可见商承祚对吴昌硕石鼓文的变形十分不满,面对时人对吴昌硕的赞叹,竟发“流毒匪浅”之话语。

2.主张完全忠实于吴昌硕石鼓文的代表书家

王个簃,字启之,号个簃,原名王能贤,江苏海门人,书画印皆善,以画闻名于世。二十七岁时,经李苦李、诸宗元引见结识吴昌硕,并拜吴昌硕门下学艺,从此与吴昌硕朝夕相处,听其教诲。在吴昌硕的所有弟子中,唯王个簃脚踏实地,一心追随吴昌硕,曾担任吴昌硕家中的家庭教师。王个簃虽为入吴昌硕门下比较晚的学生,却与吴昌硕的关系甚是亲密。沙孟海先生曾言王个簃曾将自己定位为吴昌硕的“衣钵传人”,可见王个簃对吴昌硕的敬仰与崇拜。

王个簃学篆从吴昌硕石鼓文入手,虽也曾临习过《琅琊刻石》《散氏盘》,如他在作品落款中说:“焕堂先生大雅属瑑,参琅琊台石刻笔法,集猎碣文字请正。时丁亥秋暮,个簃居士王贤客于吴门。”但其篆书终未走出吴昌硕石鼓文的樊篱。曾于1983年重临石鼓文八鼓并作《篆书口诀长歌》,总结六十年作篆心得。

赵云壑,江苏苏州人,字子云,号云壑,曾拜吴昌硕为师,擅长书画印,篆书也是从吴昌硕石鼓文入手,兼及其他,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但也许受老师影响比较大,他并未突破吴昌硕对其篆书风格的影响。赵云壑所临石鼓文也是阮刻本石鼓文,这也与吴昌硕一直临习阮刻本石鼓文有关系。

3.学习吴昌硕并在吴昌硕石鼓文基础上有所创新的代表书家

图1 来楚生 世德家藏七言联130cm×25cm×2 1946

图2 刘自椟 福寿康宁乐未央98cm×67cm 1999

来楚生,浙江萧山人,字初生,号然犀。来楚生的篆书早期专习小篆,后也曾取法吴昌硕所书石鼓文,但来楚生并不沉浸于吴昌硕石鼓文之中。他对吴昌硕石鼓文进行了大胆创新与改造,如对笔画的长短、字形结构进行调整,并用小篆用笔融入其中。与吴昌硕石鼓文的大气苍茫相比,来楚生所书石鼓文(图1)略显清秀。

刘自椟,又名刘仲书,号墨痴,陕西三原县人,与于右任是同乡,曾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刘自椟先生对篆书的用功颇勤,取法比较广泛,临习过《会稽刻石》《峄山刻石》等,后又涉足清代篆书,特别是吴昌硕的石鼓文。

观刘自椟篆书作品(图2),能看到吴昌硕石鼓文的影子。在学习吴昌硕石鼓文的同时,刘自椟博采众长,取法金文、甲骨文等书体。他学习吴昌硕石鼓文,但并未全盘接收,在继承吴昌硕用笔、结字的同时,对字形进行了大胆的变形,其作品中金文的装饰成分很多。刘氏篆书用笔夸张、圆融、劲健,结字偏长,疏密有致,这是对吴昌硕石鼓文继承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刘自椟对篆书字形和结字点画进行了努力尝试,甚至有时不免存在过于夸张之处。

刘自椟时常把字的点画化直为曲、化长为短、化横为点。在结字上,变化丰富,姿态横生,讲究对称、均衡、简省、挪位等变化。应该说,刘自椟先生不故步自封、努力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实为对吴昌硕石鼓文书法的一次突破尝试。

陶博吾,江西彭泽人,字博吾,原名陶文,别署白湖散人,书法涉及诸体。他对吴昌硕一直十分推崇,篆书主要涉及石鼓文、《散氏盘》,石鼓文主要取法吴昌硕。

陶博吾先生在八十三岁时,曾写石鼓文集字对联《为道既归于一;所治不求其同》。此幅作品留有石鼓文遗韵,用笔变化丰富,藏锋露锋并用,中侧有之,其点画有曲有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轻有重。陶博吾对吴昌硕石鼓文的学习意在舍弃形体而取其神韵,造型更加恣肆跌宕,点画用笔更加丰富,很少有对称笔画。大多数字的重心虽然都偏上,但整行字的重心都在一条直线上。陶氏的作品节奏感很强,每行字都呈摇摆状态,显得跳越。其石鼓文作品用笔颇具风格,特别是转折处的处理方圆兼备,多用提笔另起之法为之,似断非断,若隶若楷。篆书字法融会贯通,自然天成,在吴昌硕石鼓文的基础上,将《散氏盘》、秦诏版文字、汉隶、魏碑等都运用到其中。大疏大密,大开大合;大欹大正,大虚大实。大巧若拙是陶博吾先生石鼓文作品的最大特色。

吴昌硕 游鱼高柳八言联171cm×36cm×2 1917 西泠印社藏

四、结语

对于一个成功的书家来说,其后书家对其书法风格存在不同观点,这纯属正常现象,这也体现了不同书家的审美取向。从以上三种对于吴昌硕石鼓文的不同看法来看,可以概括为:一、完全反对吴昌硕石鼓文变形的观点,纯属固守自己审美观念、排斥新鲜观念的一种表现,很难有所突破;二、完全忠于吴昌硕石鼓文的看法,虽然书家在石鼓文之外也曾涉及其他风格篆书,但因太忠于吴氏石鼓文,并未有所创新,成就不大;三、在吴昌硕石鼓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对吴昌硕石鼓文优点的继承,也有自己不断创新的探索。在不同观点之中,持第三种观点的书家在真正的书法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最大。

猜你喜欢

石鼓文小篆吴昌硕
宋伯军小篆作品
清吴昌硕临《石鼓文》谫论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用劲刻
小篆香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外卖小哥
篆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