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国画离粉本青绿有多远

2016-08-22中国艺术研究院林若熹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4期
关键词:规约训导青绿

中国艺术研究院 / 林若熹

现代中国画离粉本青绿有多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 / 林若熹

现代中国画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又有西学的元素。中国画的历史是连续、复古、创新同时存在的,其与西学碰撞发展中依然有粉本与青绿的踪迹。

形 神 训导机制

中国画是由骨线、类色、笔墨等元素构成,对于一个从来都没用过毛笔的人来说,没有骨线、类色、笔墨,那就不是中国画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中国画也不例外。尽管有各种样态的中国画产生,但都气脉相连。随时间推移,越发展含容越大,因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西画却不同,西画的工具、质材是同的,但其观念思想不尽相同,特别是越往后,越是对传统的否定,这是东方一以贯之综合文化与西方分科“公婆”文化之不同所致。

传统中国画的粉本、青绿形成最早,也最早退出中国画舞台的主角。粉本与青绿作为主角时代已距离我们过千年,但一直都存活着。粉本在古代也叫画样,用现代语言称图式。我们从敦煌壁画可以看出,相连时代画样变化不大,几乎看不出大的变化,即使是相隔几代,变化还是有迹可寻,其典型的功能从来就没有背弃抽象的骨线。青绿则与粉本判然难一,青绿类色的抽象图式与粉本具象的图式相去甚远,因青绿类色的抽象始终没有我行我素,而是与人文的自然形相融同行。显然早期中国画,无论是以抽象为主还是以具象为主的表现,都是形神兼备的。形与神是绘画的基本问题,形神是一体的,然中国画形神表现有侧重,有“重神”与“重形”两条线路,粉本、青绿就是两条线路最早的体现。

形与神在西画被绝对化,因而有具象表现与抽象表现。20世纪早中期具象表现影响中国画,20世纪晚期及21世纪初期抽象也同时影响中国画,现代没骨画是受这两种影响形成的现代中国画。即形神同具,形既有抽象又有具象,神既有中国的意境又有西方的哲理。现代没骨的这种包容,必然要关注西画的现代进程。

一方面,人们不断意识到世界的无穷与复杂;另一方面,人类灵性的无限与认识的有限,使20世纪的西方艺术转向局部多元的艺术形态,这与西方哲学的转向基本一致。并且在哲学重对话的影响下,艺术开始对造型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表现在造型形式的各种探索,从理论到实践。与此同时艺术所寄生的功能走向实用,而成为应用艺术,特别是美国的现代艺术、波普艺术,完全可以叫做政治波普。

20世纪艺术高低两端齐头并进,高端的使艺术形式、形态多元,但都能触及造型语言的抽象。低端的使艺术写实形式进入更广泛领域,通过商业途径功能更具体。两端的极端及无边际,使任何试图对现代艺术进行分类及全面介绍迄今的西方艺术史,都显得苍白及片面。更为无可奈何的是两端越来越距离遥远而难以联系,这对西方艺术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尽管努力求解决,我们从哲学的侧面可以看出,当哲学在细化的应用中丢失时,整体性及关联性,即综合一体则努力把碎化建构成体系的原件,这多少让人感到振奋。20 世纪以前各自为政的“英雄时代”,被20 世纪碎化了,但以碎片元件建构的体系,是谁都说不准的体系,从尴尬又积极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对综合系统的努力,于是20 世纪中期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被提出来。 文化可简言为人文总体的表现.只有从总体出发才有综合系统的可能,从全方位审视人文表现,便出现框架结构,因之“结构”一词便是全方位视觉的结晶,是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艺术是无限可能的人文,人文通过媒材技术成为可知便是科学原理,成为可感便是艺术作品,成为可行便是社会生活,各门学科知识是科学的,我们所谓的艺术史是艺术作品史,或人文感知史。

艺术成为艺术作品跟作者与观者的修养有关,而艺术的获得则不定要与后天的修持相关,是跟人的生命的情性相关。问题是人类一切知识与艺术的天马行空是不对等的。一切语言的规约只能从艺术作品中去感悟艺术。人的情性与规约语言既是通达艺术之关键,也是使艺术移位或被错读的所在。探求艺术的本质是永恒的,其阶段性成果是有新的语言规约形成并加入,或规约的语言获得合理的艺术本质。新的语言规约加入只是延伸了对艺术本质理解的工具,从而质疑其真理性,合理的艺术本质是相对的,迫使其对规约语言的检讨。语言的规约一方面使其交流的准确与广泛;另一面却是标准公正永恒的愿望。西方艺术失语或难以沟通是先天的不足分科所产生的矛盾,相对一以贯之的文字语言势必介入艺术,使艺术被文字错读。反观中国则不然,先天的一以贯之及关联,从一划起就已存在,划画同时并生,这从文字的生成及训导便可见出。

中国文字被定义为“象形文字”,其形准确的说是意形,其象也是表意的,故有学者认为是表意——词符文字,只能说中国“象形文字”具有表意——词符的文字特点。秦末,西汉初篆书已因实用之需要面向隶书蜕变。据说隶书是书吏“草率”地书写形成的,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隶书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具象象形特征,促进汉文字为表意表言书写符号化之抽象化。隶书之用笔,突破了篆书单一的中锋运笔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代表性的主笔捺脚成“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篆的中锋用笔是服从象,而隶的点划侧笔则是意的需要,这点也许是中国绘画意象的先声。

文字训导机制最初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从文字的训导到文化乃至社会的训导,使得精神层面与“天”的规则相契合:心声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 “与天地并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士”是训导机制的产物,“士”反过来又成为训导机器。尽管“士”在不同时空有不同的解读,但“士”始终是在精神层面变化。“士”在社会属性上通上层政治,又源于民众。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很大程度是靠“士”阶层的维护。我们现在相对一致所理解的“士”是把其放在“通古今,决然否”的文化层面上。“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按天地的等级及秩序,便有人的等级秩序,至此,像天一样(或接近天)的天子,圣人,君子开始行使主导训导的机制。“士”阶层对训导机制的维护,使约定俗成成为直正意义的普罗大众的约定俗成。主体训导引领大众的约定俗成,大众的约定俗成又作用于主体的训导。他们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正统与非正统的微妙关系有经、史、子、集,品第位置。典范成立及责任源于“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论文本身的创作方法也同样成为典范,格式模块的传承同样受训导左右。宗经诗学是“依经立义”而论文,道与经是同一性的, 但宗经难以满足寻求超越者,因此在训导基础上,依法自然创造新经典,以此摆脱旧制,再重新被训导的自然诗学产生。自然诗学是“比附自然”而论文,道与自然是同一性的。对于宗经与自然,孔子在《论语》用“文”与“质”表述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切艺术表现终归都是表现、传播“道”。道统便成为一以贯之的戒律。中国学者认为,任何偏离道统的奇思怪想,都只能是妄作,不可能入史入册。孔子曰:“士志于道”,两千多年的道统便由“士”所弘扬及训导。正因此,中国美术史是完整而又连续的历史。历史的发展总是存在新旧的问题,《文心雕龙》的《通变》对此问题认为: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远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理解中国画的创新或复古是在对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复古只是形式或形态的变化,其真正意义是开辟了新的审美水平。其实中国绘画的历史是连续、复古与创新同在的,几乎所有复古的时代同时也是创新的时代,复古与创新共同推动审美。现当代就是这样的时代,不同的是有现代没骨画融创新与复古于一身,现代没骨并没有否定中国画的形态,甚至唤醒古老的形态——青绿与粉本。

猜你喜欢

规约训导青绿
传统自然资源保护规约的民俗控制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无线自组网和GD60规约的路灯监控系统的设计
黑子,对不起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警犬守护春运路 每天工作12小时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墨色清趣 明代青绿山水画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