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位刮痧疗法治疗外感头痛疗效观察
2016-08-19胡书凤冯金星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胡书凤 冯金星(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特定穴位刮痧疗法治疗外感头痛疗效观察
胡书凤 冯金星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目的探讨特定穴位刮痧治疗外感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外感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和治疗基础上,试验组辨证刮痧疗法,对照组辨证口服中成药。两组分别在治疗前5min、治疗后30min采用McGill疼痛问卷(MPQ)进行评分;治疗后24 h进行临床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MPQ疼痛量表各项条目和总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MPQ疼痛量表各项条目和总分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试验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94.83%)高于对照组(87.50%)。结论特定穴位刮痧疗法和口服中成药均可缓解外感头痛患者的头痛程度,改善临床综合症状,刮痧对外感头痛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口服中成药。
刮痧外感头痛疼痛评分疗效评价
头痛是常见的中医内科病证,按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刘永业认为,外感头痛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邪气自表而入,侵袭经络,上犯巅顶,清窍受阻,络道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且外邪多以风邪为主,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并伴随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热恶寒、无汗、肌肉骨节瘦痛,或鼻塞、流涕、咽痛或咽痒、咳嗽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1]。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刮痧疗法对外感发热和疼痛均具有明显疗效,但尚无刮痧针对外感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2-3]。本研究以外感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刮痧疗法对其进行辨证施护,并与常规口服中成药组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1)以头痛为主诉;(2)符合中医辨证外感头痛诊断标准;(3)病程≤48 h;(4)体温≤39℃;(5)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6)知情同意,志愿受试。2)排除标准:(1)血管性头痛;(2)妊娠期妇女;精神病患者;(3)脏器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统疾病、糖尿病、甲亢、肿瘤等严重原发病者;(4)疤痕体质者,及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者或皮肤刮拭表面有斑疹、破损、水疱溃疡者;(5)1 h内已使用过其他镇痛药者;(6)发热出现惊厥者。
1.2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门急诊的外感头痛患者120例,年龄18~65岁。采用随机方法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临床试验列入统计共114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终止2例)。试验组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龄18~65岁,平均(45.41±5.34)岁;病程(1.02± 0.34)d。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18~65岁,平均(44.87±5.79)岁;病程(1.13±0.29)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评分、中医证候(包括中医症状体征、舌脉象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所有对照组和试验组均采用常规公认有效的护理和常规治疗。病情需要或体温≥38.5℃时,补充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500~1000 mL/d。对体温≥39℃时,且连续2 h体温不降,头痛未缓解或加剧,可应用解热镇痛药口服或静滴。如有使用应及时记录合并用药表,并退出本研究。1)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按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风寒证:治以解表散寒。正柴胡饮颗粒,每次1袋(每袋3 g),每日3次;感冒清热冲剂,口服,每次1袋(12 g/袋),每日2~3次。(2)风热证:治以解表清热。双黄连口服液,每次2支(10 mL/支),每日3次;银黄颗粒,每次1~2袋(每袋4 g),每日2次;疏风解毒胶囊,每次4粒(0.52 g/粒),每日3次。(3)暑湿证:治以清暑祛湿。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每次1粒(0.25 g/粒),每日2次;暑热感冒颗粒,开水冲服,每次1~2袋(每袋10 g),每日3次。2)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中西药解热镇痛)加用中医刮痧技术,按辨证选择穴位和经络进行刮痧治疗。(1)取穴:头侧部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穴位:太阳、印堂、缠竹、鱼腰、丝竹空;头顶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头后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颈部督脉循行区域;双侧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穴位:风府、风池、哑门、大椎、肩井;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区域,穴位:大椎、风门、肺俞。(2)刮拭方法:本研究刮痧方法经络采用面刮法、穴位采用点按法。部位依次为:胸背部→头部→印堂。(3)刮拭强度:泻法适用于中青年体质健壮者30~40次/部位,2次/s;平补平泻适用于老人及体质虚弱者,20~30次/部位,1次/s,手法轻柔,患者适应后再加大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所有患者均刮拭1次,时间不超过20 min。
1.4评价指标1)镇痛即时疗效评价。采用McGill疼痛问卷(MPQ),内容分为疼痛指数(PRI)、视觉模拟分数(VAS)以及现有疼痛强度(PPI)。PRI评分方法:0分无痛,1分轻度疼痛,2分中度疼痛,3分重度疼痛。VAS评分方法:0分无痛,10分剧烈疼痛。PPI评分方法:0分无痛,1分轻度疼痛,2分中度疼痛,3分重度疼痛,4分剧烈疼痛,5分难以忍受的疼痛。MPQ量表总积分为PRI、VAS和PPI3项得分的总和。两组分别予治疗前5 min、治疗后30 min,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治疗后24 h进行临床综合疗效评价。2)临床综合疗效评价。两组分别在治疗后24 h评价临床综合疗效。痊愈:头痛缓解或消失;显效:疼痛强度减轻2级,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伴随症状减轻;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伴随症状改善不明显;无效:疼痛未缓解,甚至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未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镇痛即时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MPQ问卷各条目及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0min,两组患者MPQ问卷各项条目及总分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0min,试验组MPQ问卷各项条目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镇痛即时疗效比较(分,?
2.2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n)
3 讨论
3.1刮痧的作用机制刮痧是一种绿色疗法,具有简、便、易、廉等优势[4],其中医原理是根据患者的病变和体质,辨证循经选穴,实施不同的刮拭手法,把皮下乃至深层组织的气滞血瘀,经络阻滞的病变呈现于体表,使被刮拭的经络和微循环得到改善,纠正阻经滞络的病理现象[5]。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目前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1)改善疼痛。我国经络学家祝总骧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证实刺激经络可以调节神经反射,改善血液和组织间液的循环,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因此有调节人体自身感受和功能活动的作用,而刮痧疗法便是通过刺激经络达到镇痛的目的[6-10]。循经刮痧疗法可调血行气,疏通经络,活血祛瘀,使患者局部血管扩张,肌肤温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速,通则不痛,疼痛自止而病愈[11]。2)提高抗氧化酶和白细胞水平:王珂等研究发现,对大鼠刮痧后0.5、6 h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12 h后升高;刮痧后12 h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有降低趋势;刮痧后6 h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12 h有升高趋势;刮痧后12 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降低[12]。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能说明这些研究现象可能是刮痧具有退热镇痛效果的原因之一。崔向清等研究发现,对人体刮痧后SOD的数值变化在正常值范围内且有所升高,男性组0.5~6 h升高显著;刮痧后6 h男性组与女性组白细胞、淋巴细胞在升高显著;刮痧后6 h男性组五羟色胺、多巴胺(DA)与甲肾上腺素及女性组DA与刮痧前比较降低显著。提示刮痧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达到预防保健作用,其升高白细胞、淋巴细胞数可能是刮痧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保健、治疗作用的机理之一[13-15]。通过刮痧可缓解疼痛,并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减少机体损伤。本研究的结果证明,刮痧确实能够有效缓解外感头痛患者的头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特定穴位刮痧疗法针对外感头痛的干预效果根据本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在干预前无差异,刮痧与口服中成药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而刮痧效果更优。在干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均反映中成药味苦,难以下咽,且价格昂贵。试验组少部分患者反映刮痧带来额外疼痛感,但可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调整手法和力度,直至其感觉舒适,58例患者中18例在首次刮痧后自觉头痛感明显减轻,16例自觉头痛感消失。
3.3特定穴位刮痧疗法针对外感头痛全身症状的干预效果在运用特定穴位刮痧疗法治疗外感发热头痛症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患者除头痛症状明显减轻之外,其他伴随症状也改善,故制定临床综合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综合疗效。两组患者临床症候在干预前无差异,干预后刮痧与口服中成药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低于试验组94.83%,但两组干预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样本量少等误差,有待进一步证实。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刮痧疗法深受中老年人、哺乳期妇女和部分年轻人喜爱,很多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本次研究。一方面因其经济、有效,另一方面免去了服药的痛苦,且无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特定穴位刮痧疗法明显缩短外感头痛的镇痛起效时间,并能改善全身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同时,由于本研究缺乏客观实验室指标,不够明确刮痧干预外感头痛的作用机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考虑进一步加入客观实验室指标,系统评价特定穴位刮痧对外感头痛的干预效果。
[1]李艳艳.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J].中医研究,2013,26(10):48-49.
[2]刘馨雁.刮痧治疗外感发热的退热时效性观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3]Lauche R,Wubbeling K,Ludtke R,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study:Pain intensity and pressure pain thresholds in patientswith neck and low back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aditional eastasian“gua?Sha”therapy[J].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Medicine,2012,40(5),905.
[4]薛慧,戴新娟.刮痧对颈型颈椎病疼痛和颈部功能恢复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4):26-29.
[5]曾静杰.乳房刮痧在产后乳房胀痛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79-2680.
[6]裴巍,常宇.刮痧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8-9.
[7]曾上劼.中医刮痧术的刺络特征阐释[J].中国针灸,2013,11(33):1033-1035.
[8]杨亚,陈华.中医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1,8(9):2237-2238.
[9]周忠科.运用文献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揭示刮痧法调节营卫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10]吴松,梁忠.试论刮痧“现瘀排瘀,调理气血”[J].中国针灸,2016.4(36):428-430.
[11]王启芳,李新民.针灸配合刮痧治疗肩周炎104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7-8.
[12]王珂,蒋燕,张秋菊,等.刮痧前后大鼠胆红素、SOD、IL-1、IL-6、白细胞的变化[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 (9):618-620.
[13]崔向清,蒋燕,杨向竹,等.刮痧疗法对胆红素、SOD、IL-1、IL-6、白细胞、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初探[J].中医药学报,2013,41(1):33-36.
[14]崔向清.刮痧疗法对大鼠和人体抗氧化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15]崔向清,陶丹,杨向竹,等.刮痧疗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9,7(17):64-65.
R245.9文献标志码:B
1004-745X(2016)07-142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7.054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