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南半岛面临的挑战与中国地缘战略重构
2016-08-16熊琛然
熊琛然
“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南半岛面临的挑战与中国地缘战略重构
熊琛然※
中南半岛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周边重点合作区域。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南半岛实施仍将面临着风险与挑战,既有来自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战略性防范、挑战与分化,又有中南半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与担忧。本文从中南半岛地缘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内在条件、中南半岛国家的发展需求以及重构途径选择等方面对中国重构中南半岛地缘战略进行分析。
“一带一路”;中南半岛;挑战;地缘战略重构;地缘政治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会给全球地缘环境和地缘格局带来影响①胡志丁、骆华松等:《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研究视角及其对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理论的启示》,《热带地理》2014年第2期,第 184~190页。,而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政治经济法则的支配②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地理学报》2013年第6期,第 723~727页。。中国发展强大是21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并引发全球权力中心从欧洲逐步转向亚太地区,开启了苏联解体之后的又一轮全球地缘政治大变更。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遍布全球。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先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它不仅为21世纪中国全球大战略指明了地理方向,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发展方向”③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地理研究》2015年第6期,第1005~1014页。。
“一带一路”倡议将会促进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在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势必会引起区域内外大国的恐慌以致其对中国施以战略上的反弹与反制,并辅以政治、意识形态、经济、舆论等手段在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间挑拨离间,削弱中国影响力优势以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一、“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南半岛实施的现状
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就是与沿线国家秉承“互利共赢”的原则打造“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目前已经得到中南半岛国家的赞同和支持。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新亮点,双边贸易总额力争到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4年12月20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的主题为“致力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会上6国领导人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识,其中,中国与泰国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推动区域合作互联互通建设①《2015年将是中国—东盟合作亮点纷呈的一年》,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2-29/6921076.shtml,2014年 12月 29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2015年4月和8月,中国与中南半岛5国商谈建立湄公河—澜沧江合作机制,举行了两次高官会议,各方就合作原则、目标、重点合作领域和机制建设等初步达成共识,并于2015年12月召开第一届湄公河—澜沧江合作外长会议,至此,澜湄合作机制正式成立②李晨阳:《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遇、挑战与对策》,《学术探索》2016年第1期,第22~27页。。中国与越南也在就如何加快“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的对接与合作进行积极会商,以使其尽快成为中越两国经济发展的双赢之举。缅甸方面,自2011年密松水电站被缅甸政府叫停以来,加上缅甸国内政局不稳,中缅关系出现不小波动。而缅甸作为中国“一带一路”从西南进入印度洋的第一关键节点,共建“一带一路”对中缅双方都是百利而无一害。随着缅甸“民主化”改革的推进,无论是缅甸官方还是缅甸战略研究界都希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划的6大经济走廊中直接涉及到中南半岛国家的就有两个,即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二、“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南半岛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内外大国强化在中南半岛的战略投入,反制“一带一路”建设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大国对于在地缘上临近的另一大国的战略行为往往会从多方面进行解读,以致造成前者往往“战略互疑”多于“战略互信”③陈菲:《“一带一路”与印度“季风计划”的战略对接研究》,《国际展望》2015年第6期,第15~32页。。兼具海陆双重地缘战略意义的中南半岛成为相关大国围堵、遏制中国的重要区域。美国将亚太地区视为其实践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试验场。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后,美国改变原来以人权、台湾问题等对抗中国的老路子,一方面强化与同盟的关系,从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等多方面介入中国东海、南海事务,制造事端打压和牵制中国,如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谈判,数次派遣军机、军舰巡视中国南海等;另一方面以总统和国务卿为第一出访人陆续出访中南半岛国家,拉近与中国邻国的关系以弱化中国在中南半岛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大,美国转身亚太、以中国为主要“假想敌”,将会继续利用中南半岛这一地缘政治薄弱区围堵、遏制中国。日本以“自由与繁荣之弧”和“日本—湄公河伙伴关系计划”为抓手,加大对中南半岛国家的援助和投资,“构建连接缅甸南部与越南南部港口的‘东西走廊’对抗中国连接越南与泰国的‘南北走廊’”④宋效峰:《湄公河次区域的地缘政治与公共产品供给》,《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7~11页。。印度视中南半岛为其走向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跳板,加速推进“东向”战略,积极耕耘“湄公河—印度经济走廊”,深化与中南半岛国家在经贸、基础设施和防务方面的合作,以实现其从“战略上防范中国”的地缘政治目的。此外,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的需要,把中南半岛国家视为“印太”(Indo-Pacific)地缘战略弧上围堵中国的战略棋子,以达到削弱和制衡中国的目的⑤吴兆礼:《“印太”的崛起与多国战略博弈》,《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期,第19~40页。。
(二)区域内外大国介入中南半岛,弱化中南半岛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意识
当下,世界政治进入“小国牵制大国”时代,即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中小国家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和它介入地区问题的程度而非其军事实力,拥有强大军事及经济实力的大国正日益受到小国以及地区冲突掣肘①〔俄罗斯〕尼古拉·兹洛宾:《俄媒:世界进入“小国牵制大国”时代》,《国防时报》2010年11月8日,第19版。。近年来,随着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加大对中南半岛战略的介入与投入,使得部分中南半岛国家游离于中美等国之间以寻求利益最大化。缅甸在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战略、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曾长期“与世隔绝”的国家近年来正打开国门和推进“民主化”改革,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并很快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美国助理国务卿访问缅甸成为缅甸与西方改善关系的引爆点,随后,美国调整对缅政策,美缅关系不断改善。西方国家加大对缅甸的投资和援助力度以拉拢缅甸、拓展在缅甸的影响力以制衡中国,缅甸由此成为地区和世界主要大国博弈前沿阵地。加之西方媒体与非政府组织在缅甸长期渲染“中国威胁论”,导致密松水电站建设被搁置、莱比塘铜矿运营不畅,中国对缅投资受阻②李灿松、葛岳静等:《基于行为主体的缅甸排华思潮产生及其原因解析》,《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第2期,第 20~30页。。面对西方国家对缅甸的强烈兴趣,缅甸借力平衡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力,游离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缅甸正变得越来越“左右逢源”。在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中,越南奉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两面下注”策略以求“利益均沾”,在南海问题上频频挑起事端。泰国政府更是因贷款利息因素在中泰铁路项目中“变卦”,单方面决定不再向中方贷款并缩短建设里程③《中泰铁路项目泰国政府“变卦”》,《京华时报》2016年3月30日,第15版。。中泰铁路关系到中国与中南半岛的互联互通建设,向北穿越老挝北部、直达昆明,是泛亚铁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三)中南半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顾虑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社会体系的结构都包含物质条件、利益、观念3个因素,并强调观念的作用,观念不仅是指导行动的路线图,还具有建构作用,即建构行为体的身份,进而确定行为体的利益④〔美国〕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114页。。中南半岛国家作为中国近邻且都是小国,在分享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福利外,又难免心存顾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担心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当地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优先考虑的领域之一,中南半岛国家担心基础设施建设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这种担心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对中国投资项目的搁置,如莱比塘铜矿、密松水电站等的搁置。
2.担心中国企业投资冲击当地社会习俗
中南半岛国家受宗教影响深刻,而华人企业习惯与当地政府打交道,常常忽视社会群体利益与社会习俗。中国企业在当地进行资源开发等活动时很有可能侵害当地宗教组织的利益,打破宗教势力控制范围内的信仰平衡,严重冲击当地社会习俗⑤李灿松、葛岳静等:《基于行为主体的缅甸排华思潮产生及其原因解析》,《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第2期,第 20~30页。。
3.担心成为中国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中南半岛已成为中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地缘政治博弈大棋盘,而中南半岛国家国小力量弱,担心成为中国博弈的棋子,故会转向其他大国由此平衡中国的影响,如泰国继越南之后成为第二个拟加入TPP的国家。中南半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将对“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南半岛的推进带来挑战。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中南半岛的地缘战略重构
世界地缘政治中心逐步东移使得亚太地区成为世界大国地缘博弈重叠区,中南半岛则成为域内外大国地缘博弈投影区之一和全球地缘政治的新增长点之一。“一带一路”建设将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对中南半岛地缘战略的重构不仅需要考虑当前中南半岛地缘政治格局,还要考虑中国的内在条件和中南半岛国家自身需求以把脉重构途径。
(一)当前中南半岛地缘政治格局透视
鸟瞰世界地图,位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中南半岛地处中国、东南亚与南亚的三角中心位置,索尔·科恩在冷战地缘政治世界中将这一地理区域视为地缘政治“破碎地带”(Shatter belts)⑥〔美国〕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随着中国在21世纪的和平发展以及实力的上升,亚太地区的地缘环境出现新变化,进而引发其他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调整,兼具海洋性与大陆性地缘特征的中南半岛地缘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随之上升。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美国强推“西退东进”外交战略,印度加快耕耘其“东向”战略,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而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4国的地缘战略焦点都“不约而同”地投射到中南半岛,中南半岛成为大国地缘战略博弈的前沿阵地,中南半岛国家则成为美国、印度、日本等国拉拢以遏制中国的战略楔子。国家是一个以追求其特定约束条件下自身效用最大化为行为目标的“理想动物”,它无时无刻不在为自身利益进行着成本—收益核算,并根据核算的结果规划自己今后的行动①杜德斌、马亚华:《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第1期,第1~16页。。中南半岛国家不是域内外大国在中南半岛开展“新大博弈”的被动接受者,也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对于域内外大国介入中南半岛事务带来的收益和成本,中南半岛国家都会予以权衡,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以获得丰厚收益。而中南半岛国家与中国、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之间的互动以及中国、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在中南半岛合纵连横构成当前中南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基本构架,中南半岛地缘政治经历了由过去的“破碎地带”到现在的“伟大地缘政治博弈区”的角色蜕变。
(二)中国重构中南半岛地缘战略的内在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自身内部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系统内生动力积累和释放与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演变互动而成的结果。中国重构中南半岛地缘战略的内在条件主要有战略能力和战略理念。
1.战略能力
当前,中国的战略能力资源主要蕴藏于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之中②冯传禄:《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3期,第76~84页。。中国近40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已使中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并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与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战略实力日益雄厚。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10.4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3.82%,GDP增长率7.4%,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7.8%③李丹、崔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经济学家》2015年第 8期,第 62~70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在此过程中,中国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国外的技术产业,大幅度提高了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如在高铁、核电、港口、路桥等重大工程领域的设计与施工能力已走在世界前列。“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就是引领中国庞大的产能、丰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走出去”与沿线国家搭建互利双赢的合作平台。中南半岛国家大都处于工业化初期,而中国的战略能力资源不管是在技术优势还是成本优势上都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具有极高的耦合度。
2.战略理念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要做到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基本方针就是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把中国梦同周边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④《习近平: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视角》,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310/25/t20131025_1669574.shtml,2013年 10月 25日。。新一代领导层与时俱进的战略创新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前瞻力为构建中国和平发展的周边地缘环境、加强地缘战略运筹提供了思想引擎与战略指引。
(三)中南半岛国家自身发展的需求
如果说中国的战略能力与战略理念是重构中南半岛地缘战略的必要条件,那么,中南半岛国家自身发展的需求就是中国重构地缘战略的充分条件。
1.地缘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南半岛5国在东盟中被称为“陆上东盟”。除泰国是东盟创始国外,印支3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在东盟中也称“北方4国”)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加入东盟的。印支3国和缅甸加入东盟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强了东盟的整体实力。然而,东盟整体实力的强大并不能消除内部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成员国在地缘经济发展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尤其是“北方4国”与“南方6国”的地缘经济差异化更为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中南半岛5国除泰国外,其他4国的经济发展都处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将成为中南半岛国家的紧迫任务。
表1 2014年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差异
据世界银行预测,印支3国和缅甸2015~2018年GDP增长率均在6%以上(见图2),泰国因当前国内政局动荡对GDP增长影响较大,总体来看,中南半岛国家经济发展潜力较大。近年来,中南半岛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融入世界经济,尤以缅甸民主化改革最为显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评估称:缅甸将会是亚洲经济发展的下一个亮点。亚洲开发银行报告《转型中的缅甸:机遇与挑战》指出:如果缅甸继续坚持改革,其经济将可实现每年7%~8%的增长,并创造与其他亚洲邻国一样的增长奇迹,到2030年将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一颗新星,人均收入增加3倍,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①方天健、何跃:《冷战后东南亚地缘政治变化中的大国战略调整评述》,《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第3期,第30~40页。。而“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南半岛国家经济注入投资新活力、拓宽发展新空间、创建发展新引擎。
图2 2010~2018年中南半岛国家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2016~2018年为预测值。
2.对区域地缘合作的重视与支持
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开始以地缘为依托、以经济合作为目的建立区域性经济或政治集团或组织,个体国家通过区域地缘合作以最小的风险与机会成本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南半岛国家对区域地缘合作的重视与支持由来已久,目前除了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成员国,还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合作战略等。以越南为例,截至2015年,越南已经与其周边及外围国家签署的双边与多边区域合作组织或自由贸易区协定就达11个。显然,通过建立各种区域地缘合作机制在制度中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甚至是大国权利已成为小国对外政策的重点之一;换言之,当今小国要缩小与大国的权利差距,其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与大国联盟来获得②陈玉刚:《金融危机、美国衰落与国际关系格局扁平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5期,第28~34页。。目前,中南半岛国家普遍处在发展经济的关键阶段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期,加强区域地缘合作、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方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上策。“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倡导、与中南半岛国家合作共赢的构想,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将有助于中南半岛国家更多地从区域地缘合作中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3.改善基础设施的需要
基础设施完善与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或瓶颈效应。国家、地区间的地缘经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商品市场、资源禀赋、资金技术、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等经济关系①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地理学报》2013年第6期,第723~727页。。而在此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流通渠道是否安全、顺畅与便捷直接关系到地缘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效益与可持续性②陆卓明:《世界经济地理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 142~146页。。中南半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009年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基础设施状况已成为中南半岛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提高竞争力的威胁和减贫的绊脚石。目前中南半岛国家基础设施各领域的各个指标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2)。如果把表2与图1结合来看可以发现,中南半岛国家长期以来持续走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溢出效应基本上被严重落后的基础设施所形成的瓶颈效应给抵消掉了。改变基础设施状况将成为中南半岛国家最为强烈的诉求之一。
表2 中南半岛国家基础设施状况
表2表明,中南半岛国家在未来5年内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但其自身存在诸多困难,故而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和创新国际合作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模式以助其发展。而“一带一路”建设则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领域,致力于加快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更是为中南半岛国家基础设施改善带来了福音。在此背景下,中南半岛国家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的政策红利,依靠中国庞大的产能、丰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摆脱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实现发展目标。
(四)中国重构中南半岛地缘战略途径选择
1.整合既有合作机制,构建以中国为辐射中心的“轮轴—辐条”状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群,挖掘合作潜力
区域合作组织发端于欧盟、成熟于东盟、扩大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纵观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特性,即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有1个(或2个)经济实力较强的主导国或引擎国,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欧盟的德国与法国、东盟的印度尼西亚与新加坡、TPP中的美国和日本等。地缘战略是地缘经济的集中体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完全有实力和能力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国或引擎国,为地缘战略服务。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不断加强,2014年双边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886亿美元,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目前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现有的区域合作组织包括GMS、东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一轴两翼”与“两廊一圈”、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CIPEC)等。中国可以中国为辐射中心构建“轮轴—辐条”状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群(见图2),为中国的地缘战略重构提供坚实的合作舞台。当前,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已建立了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藉此,中国可以“一带一路”为主架,以东盟、GMS为两翼,化解合作障碍、深化合作领域、挖掘合作潜力,提升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经贸合作空间与水平。
图2 中国与中南半岛区域合作的“轮轴—辐条”模型
2.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与中南半岛区域整体融合
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家麦金德特别强调交通运输革命引起的“机动力量”及其“机动性”变迁对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与后果以及地缘战略具有重要影响①林利民:《“环球高铁”建设前景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5期,第1~9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带一路”构建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根本要求。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践看,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强大除了其紧密团块型地缘特性,基础设施的完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也在成员国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中国与中南半岛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方面正在形成以泛亚铁路为主线、中缅油气管线、昆曼公路、中泰高铁、中越通道等相互交织的道路网,一个全新的覆盖中南半岛的泛亚道路网正在建成。中国与中南半岛构建的泛亚道路网将推进“一带一路”与中南半岛区域整体融合:一是将提升中国辐射力与区域整体经济实力。泛亚道路网把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紧密地联系起来,加速双方商流、信息流交流与传递速度,拉近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关系,缩小中南半岛国家经济差距、平衡区域内部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提升国民福利。二是将促进区域经济体系的形成。泛亚道路网为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提供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使得区域内资源共享便利化,促进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优化区域贸易与生产资料配置,重构区域生产网络,区域经济体系形成。三是将促进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政治互信。地缘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地缘政治关系的“稳定器”。地缘经济上的合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依赖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反之,政治友好关系的发展也促进双方地缘经济关系的整合与完善②王淑芳、刘玉立等:《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研究综述》,《热带地理》2015年第5期,第730~738页。。中国可通过与中南半岛国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共建“一带一路”,优化和重组区域内生产要素,打造区域经济体系,深化双边经济关系与合作紧密度,释放中国—中南半岛合作潜力,增强双边政治互信,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南半岛的推进,推动地缘战略重构。
四、结语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实施“东向”战略和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4个大国都把中南半岛视为重要的地缘战略区域,使得4国的地缘战略在中南半岛汇集。根据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大国崛起必须经营好周边地缘空间、加强地缘战略运筹。中南半岛国家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合作区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强劲发展和影响力的不断上升,相关大国将会在中国东、南一线加强对中国的战略挤压。如何加强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地缘战略运筹正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责任编辑:梁 薇)
The Challenges behind“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n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on Geo-strategic Reconstruction
Xiong Chenran
Indo-China peninsula is a key cooperation area for“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urrently,faced much challenges behind“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n the Indo-China,which not only include some strategic prevention from USA,India and Japan but also suspicion on“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from Indo-China peninsula countries.This paper examines feasibility on reconstructed geo-strategy for China in Indo-China peninsula based on Indo-China peninsula’s geo-pattern,China own strategic capability,Indo-China peninsula countries’orientations and reconstructed paths.
“the Belt and Road”;Indo-China Peninsula;Challenges;Geo-strategic Reconstruction;Geopolitics
F125
A
1003-2479(2016)04-0003-07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