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 如何契合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

2016-08-15方文渊福建省龙海程溪中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新力课文教材

方文渊(福建省龙海程溪中学)

语文教学如何契合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

方文渊
(福建省龙海程溪中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崇尚的是创造和创新,同样,它呼唤的也是时代的创新人才,这也就必然要求教育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因此,新课改注重的也应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契合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呢?

一、根据不同的课题,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巧妙地设置问题,在问题中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思维模式,发展创新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那么要怎样才能通过“疑”来激起学生的“思”,最终达到解读课文的目的呢?这就要通过教师提问题来实现,但教师的提问不是对教参的阐述与演示,而是应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既“巧”又能突出重点,但又不能呆板固化地设问题,它有时须教师巧妙地联系实际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生心中有疑,阅读时就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如《小巷深处》,我先进行这样的意境引导:同学们,你们在家时父母都爱你们吗?(爱)那你们是否也爱你们的父母?(爱)那同学们平时不听父母的话或犯错误时有没有反省过呢?很少吧?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小巷深处》,看看作者与同学们有何异同。通过这个意境的引导,马上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就认真地阅读课文,比较各自的异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异同(同:有犯错误;异:作者能反省,悔悟)。在这基础上学生即回答了问题,其实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着回答下列问题就容易了:

(1)母亲与“我”是何关系?(养母与养女)

这里应让学生明确是“养母与养女”的关系。明白了这点后我接着问:

(2)母亲对“我”如何?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好”,例子略)

接着我又问:“我”对母亲如何?哪些可以看出?(学生回答“不好”,例子略)。通过以上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我们不仅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考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间关系的思考(如下图),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题:课文表现了母亲无私的爱和“我”深深的自责之情。其实这只是一种单向的设疑,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参考各种资料甚至上网查资料来理解课文,因为现在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信息时代,通过课外多方面的查找,从中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敢于驳问,达到双向设疑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

二、立足教材,因“材”创“境”,引导学生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精心预设三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这需要教师根据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扩充、调整、整合、活化,并要善于在尊重和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开发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会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想象、去创造。方法有很多(1)可以是表演。表演,这不仅仅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因为表演需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学生加入自己的创造,同时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胆识,大方、投入地去表演。因此,一场好的表演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个人创造和创新力及个人的胆识。如《曹刿论战》《山米与白鹤》……这些课文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表演一段对话(要求加入表情、手势表演)。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去揣摩文中人物心理应有的表情及动作,从而学生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可以通过画图,巧妙地把美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反过来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转化成图画。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其中涉及光合作用的就可以让学生画光合作用示意图……(3)可以是表达能力与创造力、想象力的结合。也就是教师利用课文中的空档,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用语言表述出来,把课文补充完整。如《背影》一文在理解了父爱,体会了父亲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历尽沧桑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中对父亲的理解用一段话来描述书本插图“父亲”的形象……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改写、扩写、续写来实现这一目的。这样,在学生动手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沉闷枯燥的“三味书屋”,而是融文学与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百草园”。

三、拓展课堂,渗透人文,提供创新内力

语文教学不应当只是注重课文内容的传授或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还应当在教授课文的同时注意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渗透人文,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一个有才华,思想却不端正的人比一个思想端正而没有才华的人更不可取。因为前者对于社会来说可能就意味着破坏与掠夺。因此,如果把教学比喻成房子的话,语文教学可以说是这座房子的地基和框架。课改中在初中课文的选材上很是注重人文色彩,选取了许多有关亲情、友情、人生观……的文章,因此,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建筑材料”把“房子”给建好。

如上《背影》一文,课前我播放一组中央文明宣传关于父母目送子女上学、上班的画面,这是我提问学生“你们从这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这边我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想象和回忆,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感恩之情)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不舍与关怀”。上完后,我更是留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反思自我(要求:闭上眼睛,想懂事以来自己有没有关注父母的背景,如果有,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没有,现在好好想想。最后,不管有或没有,学了这篇文章,老师给你们这个机会,都好好的感悟一下自己的父母,想想自己今后要怎么做)。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良知,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较快地融入情景,从而把握课文思想;同时,更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另类的感恩教育。

四、教师要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随时代要求不断自我提高,在育人的同时也完成“育己”

语文不仅是语言的运用和思维的创造,还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哲学、伦理、道德、审美、政治、经济……无不在语文教材中得到综合体现。并且新课程的师生关系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教师有时为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恰当地引进“活水”,而所有的一切就必然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专”而“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学生在进步,教师也应该在进步,并且要比学生更早地进步。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坚信,只要教师能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多向交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创新的课堂教学。

周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校:综合版,2000(4).

·编辑杜嫣然

猜你喜欢

创新力课文教材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国家创新力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