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综述

2016-08-15徐全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7期

徐全汛



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综述

徐全汛

自“超量恢复”理论提出以后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质疑,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体育运动训练中“超量恢复”理论的争议进行梳理,加强全面、客观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为我国运动训练研究与实践服务。

超量恢复;质疑;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中对运动员机体能力发生变化的解释,长期以来在训练学界一直沿用“超量恢复”学说。在竞技体育训练、教学、科研中,该理论已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成为成熟的基础理论和训练原则之一。近年来竞技体育的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一直有学者对该理论提出质疑,有必要对“超量恢复”理论提出的质疑做一个作梳理,以便我们该理论的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1 .“超量恢复”理论的产生过程及影响

1.1“超量恢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20世纪初,一些生理学家就开始注意到运动对人体肌肉的生化成分的影响。1927年埃博登(Embden)和哈勃斯(Habs)发现运动训练可以导致骨骼肌的糖原,肌氨酸和磷酸肌酸的储备增加[1],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有关“超量恢复”学说的发现。1948年原苏联体科所的雅姆波斯卡娅应用电刺激的方法对蛙运动后肌糖原储备的变化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用电刺激蛙肌收缩后,肌糖原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还超过原来水平。作者在这篇论文中首次提出“超量恢复”的概念。并对运动后肌糖原超量恢复的程度做了初步的定性分析。与此同时,Yakovlev也对不同负荷对肌糖原储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不同负荷下肌糖原的消耗不同的结论。在此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世界上许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就运动对肌肉糖原代谢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由此可见,尽管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生理,生化的研究论著中就出现了“超量恢复”的名词,但那时“超量恢复”的内函还只限于解释肌肉在运动负荷刺激下肌糖原的“下降-恢复-超量恢复”现象,而将这一研究生果扩展延伸到解释整个人体机能能力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则是以雅科夫列夫的《运动生物化学》专著的发表为标志。此后“超量恢复”学说逐渐得到运运动生理、生化和运动训练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成为指导竞技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的“经典基础理论”。至今“超量恢复”学说仍然在运动生理、生化和训练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2. 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

自“超量恢复”学说提出之后,该理论就受到运动生理、生化和训练界许多学者的质疑。主要的批评和质疑集中的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超量恢复”学说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数据的支持。

2.2“超量恢复”学说没有给出人体能力的极限。

2.3“超量恢复”学说强调了机能能力在负荷刺激下的提高,而忽视了机能能力的保持和在不良刺激下的下降。

2.4“超量恢复”学说忽视了人体的不同能力具有不同发展空间和不同发展速度的问题。

2.5在运动实践过程中的训练周期的安排也与“超量恢复”理论不符。

运动生理学家蒂玛瑞斯(de-Mattes)在其专著《运动生理学》中写道:“所谓的‘超量恢复’至今仍然在许多方面缺乏科学的证据”。霍尔曼(Hollann)和海廷格尔(Hettinger)认为不能将肌糖原这一单一指标的超量恢复现场延伸扩展到解释整个机会对运动训练的适应。齐默尔曼(Zim-mermann)也强调了运动训练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带有强烈个体性的过程,而不像“超量恢复”学说那样简单。1998年王广虎在其《超量恢复与超量恢复训练原理的审视与思考》一文中他提出超量恢复原理的反例和困境,认为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训练原理并不具有必然联系。也就说,系统存在超量恢复现象,却并不一定满足超量恢复“训练”原理。2001年,陈小平在其《德国训练学热点问点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训练的“超量恢复恢复理论”已受到质疑,他认为:首先,缺乏实验数据支持;其次也没有给出人体极限;再次,该理论强调了机能提高的短期行为,而忽视了长期积累效应。并且他在2007年再次对该理论提出了质疑,在此基础上他还认为该理论不能全面科学地解释运动能力的增长。“适应”理论以“应激”理论为基础,认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是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的结果。2013年,茅鹏认为,运动中有大量的事实,均与“超量恢复”不符。这些都是后来人们对“超量恢复”理论提出来的质疑。当然也有很多学者支持这一理论,在“超量恢复”理论的基础上还在不断的完善例如:超量恢复理论与爆胎训练理论的组合,超量恢复理论与溢水训练理论的组合等等。

3. 超量恢复理解

超量恢复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在恢复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其实人体运动时能量消耗占优势,恢复过程也在进行,只是由于身体运动时间长、强度大,而消耗能量物质多,身体各器官系统发挥最大的机能能力参与恢复,也满足不了消耗的需要,造成消耗对于恢复,体内的能量物质不断减少,身体活动的机能能力下降;当身体运动停止后能量物质在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就明显占优势,这时各种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运动前的水平;运动实践证明了,人体运动后的能量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在有一段时间里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维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4. 超量恢复在体育训练中的实践意义

4.1正确应用“超量恢复”理论,能更好的安排训练周期,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一般来讲,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的训练,其效果是最好的,成绩也是提高最快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体内能量物质最充足,机能水平也最高,而且还可以加大训练量,形成更高一层的超量恢复,在进行下次运动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训练效果。因此,根据运动员的“超量恢复”时间区间安排运动训练,是“超量恢复”理论最合理的应用。

4.2正确运用“超量恢复”理论,能在机体适应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潜能。

田麦久在其《运动训练学》中指出:“在前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继续适于施予负荷,会使机体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超量恢复”理论,没有疲劳就等于没有训练,运动员要想要获得很好的运动能力,就需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不断地加大运动负荷量。这种负荷是外界施加于机体的一种综合刺激,根据刺激与反应的生物学原理,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负荷量越大,人体机能反应越大能量消耗也越多,引起“超量恢复”则越明显,锻炼或训练效果就会更好。所以,“超量恢复”理论是指导人体从事大负荷运动的十分重要的生理学依据。

4.3正确运用“超量恢复”理论,能指导运动营养的补给

在实际运动训练中,要想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除了注意训练过程中负荷调节以及训练时间安排的周期性和间歇性外,在运动训练的恢复阶段,尤其需要特别注意通过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保证“超量恢复”的效果,做到有针对性的补充营养食品,以达到“超量恢复”的训练目的。如糖原的恢复与补充、血红蛋白的维持和恢复、蛋白质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等等。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机能并不是在运动结束后才恢复的,而是在运动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出现,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在消耗大于合成,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明显表现出能源物质消耗后的运动性疲劳,但合成与消耗。异化与同化之间还存在运转的同步性,而这一能源物质的恢复过程在过去往往很容易被忽视。这就证明了,在运动时,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不是简单地由运动时高水平降低到安静时低水平的能源消耗过程,还存在着能源物质的恢复过程。因此,如何在训练过程中合理地安排膳食,补充运动员的机体能量,是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5. 结束语

“超量恢复”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样也存在于人的机体中,“超量恢复”这一理论被广大教练员们所接受,我个人认为“超量恢复”理论只是运动训练的理论之一,因为提出的该理论时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可能解释运动训练中所有的问题。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成绩的上升或者下降有诸多的原因。在运动实践中超量恢复并不是决定成绩的唯一子要素,心里、技能、战术、智能等子要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导致运动成绩下降或者提高与保持。

依笔者之见,“超量恢复”理论对运动训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需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反思、认识,定会对运动训练的实践产生更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合理应用“超量恢复”理论,开拓创新的思路。创新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同时要掌握和了解机体各种能源物质的恢复时间和区间,为我们以后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增强训练水平和提高运动成绩提供指导。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必定要经过一个充满争议和质疑的过程,也很期待在不断的争议与修正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机体能力的动态发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

[1] Embden.[G]absH.physiol.chem,16,1927.

[2] JakowlewN.N.Sportbiochemin[M]Barth.leipzig,1977.

[3] 茅鹏 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 习志勇 对传统超量恢复的重新审视[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1)75-77.

[5] 茅鹏 训练思路探索半世纪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4.

[6] 管慧香,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质疑[J].体育世界.学术 2011.10 103-104.

[7] 殷劲, 蒋丽 ,刘庆龙,著 超量恢复的运动的生理研究进展[M].2012.4.272-276.

[8] 田聚群,王童,李益,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超量恢复理论[J],竞技体育,2011.6 (22).

[9] 刘杰,恢复与超量恢复[J].天中学刊1999.14(2):81-82.

[10] 徐大成,超量恢复理论受到质疑的几点思考[J],竞技论坛,2010.9(3).

[11] 陈小平,对“超量恢复”学说的质疑[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3).

[12] 刁志勇,对传统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再认识[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4(2).

[13] 姜丽言,钟亚平,“超量恢复”理论在指导运动训练中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3(2)88-90.

[14] 王广虎,超量恢复与超量恢复训练原理的审视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2)87-91.

[15] 符英丽,超量恢复与竞技体育关系的新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6(12)114-117.

徐全汛(1990- ),男,汉族,甘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