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6-08-13李黎杨娜
李黎 杨娜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李黎 杨娜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文章在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并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两国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存在共同边界、均加入WTO四个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两国均加入WTO对双边贸易流量促进作用最大,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对农产品贸易影响不显著。
中国;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中国与中亚各国在人员、信息、技术、资金的交流以及农产品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同时中国与中亚各国民众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也在相互交流和不断融合,尤其是中国新疆,不仅与中亚国家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同时在文化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行农产品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不仅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增加区域民众福祉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学者从共同边界、制度安排、技术标准及人均收入差距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Maccallum和John[1]运用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研究边界效应对贸易的影响,认为加拿大与美国的边界效应对贸易规模的影响是显著的。区域优惠贸易安排、区域一体化进程能够有效推动农产品贸易[2-5]。汇率波动是影响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6-8]。农产品标准的提升对农产品贸易规模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9]。孙林、张海森[10]研究则表明国家之间人均收入差异越大,农产品贸易额就越小。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学者们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龚新蜀[11]研究表明中亚五国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决定中国对其出口贸易波动的主导因素。中国国内因素、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购买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的易腐性、鲜活性等特点决定了运输距离对农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12]。贸易政策和基础设施与服务,特别是出口融资服务的发展极大地削弱自然因素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额不利影响[13]。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距离、政策、基础设施、人均收入水平和技术标准是影响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将贸易引力模型用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之中,引入收入水平、人口、共同边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变量实证检验其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表1 中国向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 单位:万美元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国家农产品出口
1.出口贸易规模。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五国中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占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额的49%。2005-2014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呈增长趋势,10年间增长1.76亿美元,并且农产品占总贸易额比重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1.31%增长到2014年的1.79%。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贸易出口额由2005年的2030万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824亿美元,十年间增加了1.621亿美元,农产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由2005年的2.34%增加到2014年的3.48%,增加了1.14个百分点。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虽然在增加,但农产品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减少,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在十年间减少了4.66%(见表1)。
2.出口贸易产品结构2014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为肉及食用杂碎、水果及坚果,这两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到全年农产品出口贸易的63%(见表3)。
(二)中国从中亚国家农产品进口现状
1.进口农产品贸易规模。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贸易规模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2005年的89.66万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8789.97万美元,增长了208倍。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贸易中最大的合作伙伴,2014年中国由哈萨克斯坦进口农产品总额为1.57亿美元,中国由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占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额比重的83.54%(见表3)。
表2 中国向中亚五国2014年间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 单位:万美元
表3 中国从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口贸易额 单位:万美元
2.进口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2014年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水果及坚果、谷物、子仁及果实,分别占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口贸易额的21.23%、37.46%、40.47%,累计占农产品总进口额的99.16%(见表4)。
表4中国从中亚五国2014年间主要农产品进口贸易额 单位:万美元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一)引力模型的构建与指标的解释
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国际贸易流量研究的是荷兰著名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和德国经济学家波于洪恩,他们于1962和1963年先后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贸易量与两国经济总量正相关,与两国之间距离负相关。基于以上分析,得出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将以上模型两端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形式:
其中,β0,β1,β2为回归系数,μij为标准随机误差。
贸易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由于研究对象是农产品贸易,需要考虑农产品的消费特征,所以在经典引力模型中引入人口解释变量。同时,又引入其他变量对其进行扩展,建立相关模型。最终本文的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形式为:
其中,因变量Mij为i国与j国双边农产品贸易额,i代表中国,j代表中亚五国,Yi为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Yj是出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为两国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本文选取中国首都北京与中亚五国各国首都作为度量值;Pi表示人口数量,Pj表示中亚五国各国人口数量,Aij为其他促进或阻碍两国之间贸易流动的因素;WTO表示是否同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关于解释变量和预期符号及理论说明可见表5。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5-2014年。双边农产品贸易额(Mij)数据来源是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收集整理得到。中国与中亚五国GDP(Yi*Yj)、中国与中亚人口规模(Pi*Pj)数据来源是利用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整理得到的,两国首都间距离(Dij)是由Google Earth软件测量得到,各国加入世贸组织情况是由网络收集得到。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6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
1.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GDP相差很大。2014年中亚五国平均GDP为168.62亿美元,中国是中亚五国的134倍。两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越大,这表明双方的潜在供给能力与潜在需求能力越大。
2.中国与中亚五国人口规模差距很大。2005年中亚五国总人口仅为中国总人口的4.45%,到2014年,五国的人口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人口总量为中国总人口的2.9%。由于中亚五国的主要人口信仰伊斯兰教,由于信仰和饮食习惯的不同,也影响着中国与中亚五国不同农产品消费结构。
表5 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期符号和理论说明
表6 描述性统计分析
3.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接壤。中国首都北京与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距离最近,为3470公里,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距离最远有4945公里。
4.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同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中国与除土库曼斯坦之外的四国均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哈萨克斯坦是“俄白哈”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是欧亚联盟成员国。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之间具有很多的内部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对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影响很大。
(四)引力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为避免模型的伪回归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7可知,双边贸易流量的单位根检验中仅有IPS检验的P值等于0.1456大于0.05,检验未通过,其他三个检验P值均小于0.05,说明双边贸易流量数据不存在单位根,该数据平稳。双边经济规模单位根检验中四个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未通过检验,说明双边贸易规模存在单位根,需要进行一阶差分。双边人口规模单位根检验仅有LLC检验P值小于0.05,其他三个检验均未通过,说明双边人口规模存在单位根,数据不平稳,需要进行一阶差分。
根据以上检验,对双边经济规模与双边人口规模进行一阶差分,并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8可知,双边经济规模及双边经济规模单位根检验在一阶差分下P值均小于0.05,通过检验,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证明存在长期平稳。由此可知,本文中的数据回归不存在伪回归。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Eviews对面板数据的扩展形式进行了混合回归,回归结果见表9。
由表9可知,变量的符号与预测一致。Ln (Yi*Yj)、Ln(Pi*Pj)、LnDij、Aij、WTO的估计值分别为0.73、0.68、-0.21、0.76、1.29,以上变量除外,其他变量的P统计量均小于0.1,通过显著性检验,LnDij的P统计量为0.44,大于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变量中剔除。模型的拟合优度为R2为0.65,调整后的为0.61,对数似然LR为-62.04,DW值为0.12。
由模型可知,两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弹性为0.73,表明两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平均增加0.73%;两国总人口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弹性为0.68,表明两国总人口每增加1%,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平均增加0.68%;两国是否存在共同边界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弹性为0.76,表明两国拥有共同边界,双边贸易流量平均增加0.76%;两国是否均加入WTO关于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弹性为1.29,表明两国若均加入WTO,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平均增加1.29%,促进作用最大。
表7 双边贸易流量、双边经济规模、双边人口规模单位根检验
表8双边经济规模与双边人口规模单位根检验一阶差分
表9 模型混合回归结果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两国经济规模正向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流量,两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增加0.73%。两国总人口正向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流量,两国总人口每增加1%,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增加0.68%。两国是否拥有共同边界对农产品贸易流量呈现正向影响,两国若存在共同边界,则双边贸易流量增加0.76%。两国均加入WTO对农产品贸易流量影响最大,若均加入WTO,则双边贸易流量会增加1.29%。两国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
(二)建议
1.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适应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要求。中国的出口企业应该着重发展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品牌价值,找准品牌的战略定位,重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环节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申请在贸易国内注册独立品牌,并获取卫生资格认证及国际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相关认证,以良好品牌和优秀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从而扩大出口量。
2.结合中亚国家人口结构,积极推进民族特色农产品出口。中国出口至中亚国家的部分农产品可根据中亚国家的饮食习惯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比如肉类及食用杂碎等,可按照信仰伊斯兰教对饮食的规定生产包装,经伊斯兰协会认证后出口至中亚国家,用特色农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
3.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交通便利化。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中国与中亚邻国两侧,不能连接所有国家、覆盖整个区域。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车辆等技术标准不同,运输沿线税费名目繁多。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积极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道路交通合作的顺利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中亚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强路桥建设不仅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提供便利条件,还为未来中国经丝绸之路与欧洲各国贸易往来提供便利条件。
4.构建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长效合作机制,破除农产品贸易制度障碍。积极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技术合作,推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共享,构建长效的技术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新疆与中亚国家接壤的区位优势,优化新疆农业经济结构,推进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水平的提升,积极同中亚农产品检验机构沟通,建立统一的检验标准,以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
[1]McCallum,J ohn.National Borders Matter:Canada-US Regional Trade Patterns[J].Journal of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615-623.
[2]Steven S.Zahniser,Daniel Pick,Greg Pompelli,Mark J.Gehlhar.Regionalism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Its Impact on U.S.Agriculturel Exports:A Gravity-Model Analysis[J].Journal of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791-797.
[3]Sohn,Chan-Hyun.Does the Gravity Model Explain South Korea's Trade Flows[J].Journal of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2005,(56):417-430
[4]孙林.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6):70-76.
[5]李昊,黄季焜.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4):142-149.
[6]Frankel J.A,Wei.Trade Blocks and Currency Blocks. NBRE Working Paper,1993,4335.
[7]McKenZie,M.D.The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9,(13):71-106.
[8]宋海英.中国——拉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74-78.
[9]田东文,叶科艺.安全标准与农产品贸易: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9):108-113.
[10]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45-51.
[11]龚新蜀,张晓倩.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J].国际经贸探索,2014,(8):77-87.
[12]王淑漪,梁丹辉,李志强,李婷婷.中国与中亚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展望,2014,(12):65-69.
[13]侯丽芳,布娲鹣·阿布拉.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成本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7):161-167.
(责任编辑:李亚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XJEDU020215C04)。
李黎(1981-),女,河南新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杨娜(1992-),女,新疆石河子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