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2)”教学设计
2016-08-13重庆市万州外国语学校
任 静(重庆市万州外国语学校)
“数据的收集(2)”教学设计
任静(重庆市万州外国语学校)
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式,并在简单活动中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频数、频率问题的解决.通过具体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数据的收集;培养能力
内容及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第二课时.
内容解析:统计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与经济学素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的统计学知识虽然只是启蒙阶段,但是其对学生的相关素养的培养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本节的第一课时已经体会到了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的作用,本节课内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数据是如何收集和整理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如何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能够更深刻地体现如何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数学的学习与研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富有想象和尝试精神,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笔者所在学校经过一年的时间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学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但是对于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则是充满好奇的.本节课则重点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
目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式,并在简单活动中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频数、频率问题的解决.通过具体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体会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正确地解释数据结果.
评价分析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如下方面做出了多元化的关注:(1)关注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2)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3)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以期待人人都能学有所得,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了错误的认识或解答,笔者会让他们充分暴露其错误的思维过程,并引导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使学生从错误的思维过程中吸取教训,并给予鼓励.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参与意识,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从而总结出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策略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本节课的教与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小组交流合作,竞技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注重创设更为丰富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通过各个场景分层推进“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力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充分感受调查收集数据是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有效办法.另外,在本节课的题材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模式,最后的应用环节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让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支持上,笔者将教具和多媒体与黑板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呈现的方式多样、丰富.
教学过程
1.初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1:视频(略).90后霸道总裁小刘是如何能够月收入十万元的?
师生活动: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回归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小刘利用什么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面对庞大而繁多的数据时,我们该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呢?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2.再创情境,建构新知
活动2: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到我们身边去找一找.
问题1:同学们,我们班有几位戴眼镜的同学呢?
学生观察数量并回答.
问题2:你知道同学们的近视度数吗?
生:不知道.
师:可以通过哪种方式知道呢?
生1:调查.
问题3:老师也近视,我忘记了自己的度数,可我又想知道,你能帮助我吗?
生2:测量、试验.
问题4:你们能告诉我眼镜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吗?
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和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知道.
师:以上这些方法就是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方法;一类是间接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收集数据的方法,为开展调查统计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3:
问题5:中秋节要到了,老师到超市准备买些月饼送给同学们.可当我面对多种口味的月饼时,我却犯难了.同学们,买哪种馅儿的月饼,你们比较爱吃呢?
提出问题后学生不能立刻做答,得出需要开展调查后才能得到结果.
生:调查的问题是大家比较喜欢吃哪种馅儿的月饼,调查的对象是全班每位同学.调查的方法有询问、举手投票、分小组统计三种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出对三种收集数据的看法,最终选用举手投票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开展调查并记录数据.
教师点评: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设计一张表格来处理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学生得出买哪种馅儿的月饼.
问题6:我们回想一下这个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一步一步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调查收集数据的活动要经历以下过程.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
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
第四步,开展调查;
第五步,记录结果;
第六步,得出结论.
通过对数据统计表的分析得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教师指出频数和频率都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通过全班同学的分工合作获得数据,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感受表格的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合作交流,拓展新知
活动4:将某班投掷骰子的情况以及一些计算结果进行记录,并完成表格中的计算(表略).
仔细观察已填好的表1中的数据,看看能发现哪些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计算.
表1
学生回答从列上来看,频数之和等于总次数,频率之和等于1.从行上来看,实验次数较少时,每种情况的频率相差比较大,实验次数较多时频率相差比较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检验学生能否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展示学习成果.通过组内成员交流协作培养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
4.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活动5: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练习:
(1)请把左边要获取数据的事件与右边获取数据的途径用线连接.
①美琪同学想查询2015年重测量
庆市各普高的录取分数线
②八(8)班同学的体重 实验
③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50次, 问卷调查
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
④美雪同学想了解周围的人是观察
否具有节水意识;
⑤学校篮球场上篮球架的数量.查阅文献资料、
互联网查询
(2)说出歌词“高峡平湖处处渔米飘香”中“处”字出现的频数是______,频率是______.
(3)某班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在这次考试中,已知分数在80~90分的频数为8,频率为0.2,这个班的学生总人数为________.
(4)若甲调查100名同学,有14人喜欢语文,乙调查50名同学,有11人喜欢数学,能否认为喜欢语文的人比喜欢数学的人多?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判断正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的模式,让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教学理念.再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讲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反思提炼,再现新知
活动6:
(1)课前教师已经布置了各个小组的记录员统计本节课本小组同学回答问题的次数,现在请将数据报告上来.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存在哪些疑惑?并尝试用数据来评价自己、同学或老师在本节课的表现,最终形成数学日记.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总结的知识点给予重现,并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
(1)总结收集数据的方法;
(2)总结收集数据的过程;
(3)频数与频率;
(4)利用数据说话,进行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6.课后演练,反馈新知
作业:略.
【设计意图】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宋彬,邓泾河.激励学生探究体现数学思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减消元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3(7/8):66-68,72.
任静(1980—),女,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中学教学研究.
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