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启示
2016-08-11龙宁斐
摘要: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GDP从2012年开始回落,告别了过去30年来平均10%左右增长率的高速增长的时代。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再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就业乃民生之本”——只有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经济结构转型,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凯恩斯就业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它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也就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适度干预从而实现增加消费和投资的目的,这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理论 大学生就业 政府干预
一、前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放缓,外贸增长速度自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多年未达成年初既定目标:2012年实际外贸进出口增速偏离既定目标3.8个百分点;2013年情况较好,仅偏离既定目标0.4个百分点;2014年相差最大,偏离既定目标4.1个百分点。外贸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三擎之一,对国民经济和就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不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逐步增强,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国内经济任然面对较大的下行压力。
而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趋势依然未改变。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自21世纪初的114万人逐年跃升至“十二五”结束年的749万人。加上13、14年与15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6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的不容乐观或许仍将持续。
通过文献梳理和总结,我们知道当前所面对的就业矛盾主要在于:劳动者的就业需求的不满足,而这受到总量和素质的不协调制约。就业难由两个矛盾组成。其一是劳动力的供给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针对供需矛盾而言,由于劳动力人口的增加幅度大于经济形势增速放缓所创造的就业机会速度,供严重的大于求,供需矛盾为主要矛盾。就业机会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每年待就业和往年未就业人数、每年适龄劳动力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有限,供需失衡。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京津沪等东部沿海地区教育资源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才需求较多,但是需求总量不足以解决当地高校每天增长的毕业人数;而我国的中西部不少省区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的扶持,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大幅度改善,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强烈,但是由于地域性问题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企业“用工荒”等现象。在新疆、西藏、云南等部分偏远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增速不明显。对劳动力尤其是大学生吸引力不强。
凯恩斯就业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萧条时期,当时西方各个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规模空前,这时不能放任经济自由发展,政府必须对其进行干预和调节。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对于分析我国现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就业理论与早期的古典就业理论完全不同,通过文献梳理和总结,它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三点:
(1)凯恩斯就业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充分就业”,也就是没有“非自愿失业”。但是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社会的总就业量与总需求量不匹配,这种“非自愿性失业”在一个时期长期且持续的存在。
(2)否定了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特别是关于“劳动力市场具有灵活的自动调节能力”的论述,强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而不是市场的自动调节。
(3)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这种有效需求又决定着社会的就业量。
凯恩斯就业理论认为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方式就是采取政府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护性的对外贸易政策、征税政策等方式,适度干预市场经济运行,通过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社会的充分就业。
三、凯恩斯就业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启示
首先,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是我国经济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虽然增速放缓,但经济的增量可观,容纳就业量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大约150万人左右的就业。在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对于稳定经济发展,政府发挥了积极地干预作用。其次,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的阵痛,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我国要想在未来的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为发展“新常态”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必须完成的关键一步。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导致了就业结构优化,以第三产业为例: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0.6%,就业人员为2.2亿多人,到了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40.6%,就业人员为3.1亿人。10年间,第三产业人员增加近1亿人的容量,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大学生就业后由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又有更好地推动作用。最后,大学生创业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依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掀起各行各业创新实践的新浪潮。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具有丰富的知识存量和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再加上国内各个高校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训练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优势。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是符合国家的经济转型的需要、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全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凯恩斯就业理论对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结合理论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针对性更强、更富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更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H].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钮林豪.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基于凯恩斯就业理论[J].理论前沿,2014(18).
[3]李亚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基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J].中国证券期货.2013(05).
作者简介:龙宁斐(1991年—),女,汉族,四川南充,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