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的走向:基于自尊及其关系研究

2016-08-11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自尊

张 欣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父母教养方式的走向:基于自尊及其关系研究

张欣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二者之间的现状及其关系,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问题解决的参考建议。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及偏爱被试因子在学生性别、独生与否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严厉惩罚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严厉惩罚对大学生自尊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二胎时代;自尊;父母教养方式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1]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对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和民生问题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体现在家庭教养层面。面对家庭结构的调整,二孩父母应当采取何种教养方式才能营造并维系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便成了每个父母普遍关切的话题。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抚育子女时所表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2]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各方面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和严厉惩罚上。王中会等人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对青少年的人格有积极影响,严厉惩罚则相反。[3]此外,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子女的自我概念有正向预测作用[4]并通过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对学生的学业倦怠产生影响。[5]且在随后的职业生涯探索[6]与职业决策[7]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父母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8]在内化问题上即焦虑和抑郁方面,母亲温情引导对女青少年产生负向预测作用,而母亲控制惩罚对男青少年产生正向预测作用。[9]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总体的、稳定的评价和接纳。以往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自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例如张文新等人的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能够较好的预测青少年的自尊。[10]因此,本文以自尊为预测变量,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以期为二胎时代下应采用何种教养方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的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被试

选取信阳市某高校210名大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172份,有效率为81.9%。其中男生82人,女生90人。

1.2研究工具

1.2.1自尊量表(SES)

采用M.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包含10个条目。4点计分, 1-4代表从“非常不符合”到 “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问卷信效度良好。

1.2.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

采用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C.Perris等人1980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该量表包括含6个维度的父亲分量表和含5个维度的母亲分量表。采用4点计分,1-4代表“从不”到“总是”。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本研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选取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F1,M1),父母严厉与惩罚(F2,M2),父母偏爱被试(F3,M3)三个维度。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父母亲的严厉惩罚因子和偏爱被试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在父亲严厉惩罚因子上,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得分。

表1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差异比较

注: F1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2父亲严厉与惩罚 ,F3父亲偏爱被试;M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2母亲严厉与惩罚,M3母亲偏爱被试。下同。)

表2 父母教养方式的偏相关

对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父母亲在同种教养方式上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父母对子女采取的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

表3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双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显著正相关,与严厉与惩罚因子显著负相关。

表4 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严厉惩罚对大学生自尊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亲的严厉惩罚因子、偏爱被试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与李改的研究结果一致。[11]说明子女性别角色导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符合传统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男孩放养、女孩娇养思想。其次,研究结果还发现非独生子女组在父亲严厉惩罚因子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组。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受到大多数家庭成员的呵护,被奉为掌上明珠,全家独宠。父亲在对待独子的态度受其家庭气氛的影响,并且比起多子女家庭的情况,有相对的耐心教育孩子。

通过偏相关分析,本研究发现父母双方在同种教养方式上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与王争艳的研究相一致。[12]说明父母双方采用共同且一致的方式抚育儿童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此外,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严厉惩罚因子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王欣的研究相一致。[13]这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及相处模式对儿童自尊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和谐、温暖、民主的家庭气氛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另外,研究表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严厉惩罚因子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学者发现父亲的角色在孩童成长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虎妈”的形象未必对孩子成长有益,但“猫爸”的存在则是必须。所以,除了保证父亲应有的严肃形象和教育原则外,父亲恰当的参与形式及其温润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

4建议

处于二孩政策新的社会情境中,父母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改往常的教育模式,及时转换自身的角色。在享受温馨欢乐的亲子时光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均衡对子女的关爱以及对子女内心的关注。男女平等的思想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调查的结果却截然相反。父母亲通常对男孩子要求甚为严格,这种方式可能会束缚孩子的自由成长,对其日后的人格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不应因子女性别差异而对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应一视同仁。对男孩温柔以待,有利于其感性方面的培养,对女孩稍加严厉,有利于其自律意识的形成。尤其是二孩家庭中,若因性别差异对儿童采取不一致的措施,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相互对比,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家庭模式的建立。父亲的严父角色可能会因子女的数量差异而表现的程度不同。作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应该严加杜绝此种现象的存在。不论子女多少,都应把握适度原则。在二孩家庭中,“偏爱”因子显得尤为关键。在这里不仅涉及到重男轻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存在于长幼之间的相处模式。每个孩子都拥有一颗善良且敏感的心灵,父母稍不注意便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在关爱幼子的同时,更要谨慎的关注长子的情绪情感问题,切忌对其忽视。长幼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因为父母的调节作用而朝着不同的取向发展。

与此同时,父母要采取一致的态度及方式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去,切忌出现单方缺失的情况,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深化转型期,单亲家庭、海员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诸多新形式的特殊家庭的出现并且趋势不断扩大。父母双方应尽其所能的陪在儿童身边,见证其成长。任何一方的缺失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问题儿童的存在多数与其成长的家庭氛围有关。因此,良好家庭氛围的构造离不开亲子双方互为主体的互动。夫妻双方不仅要在物质形态上不脱离家庭,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达成共识。试想,若夫妻双方教育理念不和,各行其志,不仅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和谐,更对孩子在将来遇到问题时如何做出选择造成困惑以致不知所措。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理解是沟通的前提,温暖是家庭的港湾。努力营造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亲子之间平等交流,善意提醒是维系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应因子女性别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但针对特殊情况,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孩时代下,应妥善处理孩子的“偏爱”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夫妻双方应尽可能的陪伴孩子左右,并采取一致的态度,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彼此互动,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2015-10-29].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html.

[2]林颖.大学生独立性发展水平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15-317.

[4]卢勤.城乡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4):77-82.

[5]罗云,陈爱红,王振宏.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1):65-72.

[6]曲可佳,邹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5):500-506.

[7]侯春娜,伍麟,刘志军.家庭因素中父母情感温暖、文化性与责任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中介与中介调节研究[J].心理科学,2013,36(1):103-108.

[8]王明忠,周宗奎.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5,35(1):41-44.

[9]徐夫真,等.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教养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2):204-210.

[10]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1]李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0.

[12]王争艳,程南华.共同养育研究及对儿童适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6):889-901.

[13]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09-310.

责任编辑:劲草

收稿日期:2016-05-08

作者简介:张欣(1990-),女,河南安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过程与人格。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4-0122-03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