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2016-08-10俞洪燕罗绪强

求知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高校

俞洪燕+罗绪强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出现脱节问题,其主要原因为缺乏将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意识,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低,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之间缺乏内在统一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要增加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各项职能,构建与专业教育相统一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一、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200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同时在高校的日常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各高校也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为学生解决就业方面的相关问题,但是大多数高校在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效结合方面并没有明确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对专业素质的需求,对个人专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无法提高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因此我们要从上述问题出发,促进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合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问题的分析

1.缺乏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多以宣传就业政策、讲授就业技巧以及开展专题讲座为主要方式。就业教育的内容中几乎很少提及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要结合自身专业情况就业。同时,当今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较少,大多数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实践经验不足,视野不开阔,对他们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不清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也存在盲目性。在大学四年中,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就业观的意识不强,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专业教育。

2.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有限

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对各项业务要求很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支具有广泛社会阅历、丰富专业知识、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基础支撑。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班主任、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兼任,师资队伍不够稳定。近年来学生对专业化就业指导需求不断增强,但大部分教师没有专业化的知识背景,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实践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很容易出现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同时,他们所掌握的就业指导方式和内容单一,很难做到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建立一支懂专业、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3.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机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偏少,偏重行政管理职能,而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发挥较少,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只是从事一些程序化的工作。例如宣传就业政策、报送就业率、发布就业信息等,对学生几乎谈不上指导。同时,由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只针对毕业生开展,对非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教育缺乏,就业指导机构应有的职能发挥有限。另一方面,日常具体的就业教育工作主要由各院系承担,但各院系并未高度重视日常的就业教育工作,只是简单地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传达上级的就业政策,在促进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关注着力不够,往往两者是分离开展的,使得学生对日常开展的就业教育缺乏兴趣,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前景又缺乏了解。

4.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缺乏内在统一性

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当前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各院系承担,虽然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中,但相比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教学单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注重教学质量。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未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没有系统的、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专业特性分离;教学形式多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结合专业的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较少,没有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未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这样很难确保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促进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对策

1.增强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进校时较少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在大学生刚进入学校时,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可以为学生日后确定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选择专业时对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进校后专业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更谈不上专业定位。学校应当在学生进校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准入证书等相关知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大二、大三阶段,高校应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进入大二、大三以后,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专业有进一步的了解。此时应重视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让学生明确所学的专业知识未来会为就业岗位提供怎样的服务,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学生具备哪些与之相匹配的素养,做到学以致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促使学生为自己量身打造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道路。

2.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

有计划地选送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等相关从业人员的资格培训,取得资格认证,强化其职业性和权威性。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培训,因为大多数指导教师没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相关专业背景,所以要不断加强专业培训。具体可以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指导教师的知识面,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大部分任课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又直接进入其他高校工作,缺少职场经验。为了解决指导教师社会阅历浅、专业知识缺乏的难题,可以帮助指导教师了解行业、企业、职业相关情况,积累“实战经验”。

例如,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职场人士定期与就业指导教授进行座谈,同时召开行业培训会、座谈会、招聘会以及现场提问交流等方式加深对就业市场现实情况的了解。也可以安排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实习,送就业指导教师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挂职,使其切实参与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熟悉招聘流程,明确岗位任职标准。这样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人职匹配。

3.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各项职能

加大就业指导机构经费的投入力度和完善人员配备,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从市场、学生、学校三方面入手,多方面拓展就业渠道。

一方面,学校就业部门积极到多地区为就业生寻找就业出路,加强就业指导机构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外联作用,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向用人单位推荐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进地方政府、各地人才市场和企业进入高校,构建高校、毕业生、企业、政府的“四赢”局面。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职场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开展结合职场专业实践的讲座和实践活动。就业指导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就业能力训练,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单位实习、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走访企业、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等内容。让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就业市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4.构建与专业教育相统一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既要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要注重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职业管理能力,使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做出基于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和个人特征的学业、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学业、职业规划指导自己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学习,结合学科专业教育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真正做到让专业教育服务于就业,就业指导促进专业的发展。

各院系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更应该注重课程的立体性,而不是对毕业生进行简单的求职指导。部分高校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并推广。大一学生刚进校,对专业了解较少,可以开设一些有关专业介绍的课程,由有经验的相关专业老师授课;大二阶段,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诸多方面都有所思考和困惑,此时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大三阶段,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例如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辅导,考研辅导,创业课程等,同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大四阶段,开设一些介绍求职技巧的课程,解决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结合市场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和考核评价体系,以评促建,建立用人单位、学生、指导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四方联动的评价体系,以评促改,改进教学大纲、授课内容,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常卫恒.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8):82-83.

[2]赵 劲.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专职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2):92-94.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高校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