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诵读古代诗词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016-08-10郑永花
郑永花
【摘 要】古代诗词的教学应定位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目标上。该文结合初中古代诗词的教学实践,从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让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情感美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有效诵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1-008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初中语文的古代诗词教学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据此,古代诗词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为中考拿分的层次上,而应遵循新课标三维课程目标定位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要求上。下面结合初中古代诗词的教学实践,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初步的探索。
一、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的音乐美
“苏教版”语文教材入选的古诗词按年代来划分大致有如下三类,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素材。
1. 上古诗词。该阶段诗乐还未分离,以《诗经》《古诗十九首》和汉代四言诗为代表。《诗经》是中国诗歌的鼻祖,教材选了《关雎》和《蒹葭》,“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音乐美在这两首诗歌中体现得特别典型。在音乐性上与《诗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诗十九首》。以《迢迢牵牛星》为代表,该诗十句诗句中有六句运用了叠词的手法,显得格外质朴而清丽,成为汉乐府的典型代表,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到了曹操的四言诗,更是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结尾,这八个字充分体现了四言诗的音乐性,且四言诗以二二为节奏,特别整齐,与之后出现的五言、七言律诗在音乐的表达上有不同的效果。
2. 以唐诗为代表的近体诗词。该阶段诗乐已分离,诗中的音乐美不仅体现在能吟能唱,而且诗歌语言本身就具有了音乐节奏的特性。节奏是诗的生命,王力先生认为:“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句式句子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添一个音。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诗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这种诗歌中的二字或三字的语音片段,方兢先生称之为“音步”,它构成了诗歌的节奏基础。音步内部前后音节孰轻孰重,孰长孰短可以构成节奏,音步与音步之间的分割也可以构成节奏。近体诗中的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是更高层面的节奏。如果说对仗主要体现的是整齐的美,那么平仄押韵主要体现的就是抑扬顿挫的美和回环往复的美。
3. 以宋词为代表的词。词最初成为“曲词”或“曲子词”,从名称看就知道词是为了配合乐曲而填写的。它最初产生时就是“由乐以定词”的,因此词的创作必须符合音律特点。南宋后期,词乐逐渐失传,于是后人根据前人的同类作品概括出共同规律,也就是词牌,包括每种词的行数、字数、韵位、平仄等格律。词谱确定下来以后,作家就依据词谱填词。词的音乐性特征更是不言而喻。
综上,古诗词的音乐性是古诗词的本质属性,也是汉语言固有的审美特征。能让学生充分领会这种音乐美的唯一教学手段就是诵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会跟着中考指挥棒走,把分析现代文的方法简单地迁移到古诗词教学中,让古诗词教学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属品,忽视汉语言本身的音乐美,这将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缺失。要扭转这个局面,唯一的手段就是有效诵读。
二、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诗经·蒹葭》的意境,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赞道:“苍凉弥渺,欲转即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其风格“洒落”。
该诗的意境之所以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是因为它采用了“重章叠句”这种富有音乐美的表现形式,一唱三咏、低徊不已、飘逸自然。三个诗节的外在结构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个别的字词,但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却完全一样,同样的感情反复地吟唱,就会给人造成一种缠绵悱恻、惆怅无奈的感觉,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苍苍”“凄凄”“采采”以及三个“宛”字,更是强调了朦朦胧胧、迷迷茫茫、难以捉摸的感情。这种感情像雾一样笼罩在诗里,像雾一样笼罩在读者的心头,这种境界才是传统古诗词的精华。
要体验诗歌中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只能通过诵读;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意境美,也只能通过诵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和文本、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学生在反复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如果这种意境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来传达,势必要死抠字眼,生硬地肢解和破坏这种意境,只能把这种意境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剥夺了学生自我体验的乐趣。这样的应试教学肯定是无效的。
三、让学生领悟到古诗词的情感美
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情感,这是古代诗词的精妙之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 从一个字中领悟情感。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城中无人,所以野草疯长,城破、人去、楼空,实是物是人非、满目苍凉。该字看似不起眼,但细想想,当诗人眼前呈现这样一幅破败苍凉的景象时,诗人的痛楚深深沉淀在心里,说不出的痛,才是真正的痛。
2. 从一句话中领悟情感。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现的感情同样非常复杂。明知不可能摆脱痛苦,却还要做无谓的挣扎;虽然知道挣扎的结果会更痛苦,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为之;虽然不享受现实的羁绊,但现实的羁绊反而越来越重。诗人深陷沼泽,无法自拔的无奈心境昭然若揭。
3. 从整首诗中领悟情感。如《诗经·蒹葭》,男子想追求的女子一直在彼岸,美好就在眼前,但总追不到,始终在追寻,整首诗笼罩在这种朦胧惆怅的情感中,其情感美就在这种朦胧、惆怅中体现。
古诗词表现的情感是很复杂丰富的,即使教师通过文本分析的教学法,可以把这些情感一层一层分析出来,但却未必分析得深、分析得透,更不可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就像诗歌的意境一样,有时只能体会,无法言说;有时隐喻青涩,难以理解。即便教师通过文本分析直白地告诉学生,但也因初中生的学识或经历的限制,无法产生共鸣。所以,要让学生领悟到古诗词的情感美,只有通过学生的有效诵读。
总之,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古诗词中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节奏美,要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唯有通过有效诵读。所谓有效诵读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即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学生一时体会不到的感情,可以用启发等待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并在反复诵读中产生自己的感悟。像这样留有余地的个性化教学才是古诗词鉴赏课应有的风貌,才是真正的古诗词有效教学。常读常新,这正是传统经典古诗词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7:329.
[3]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台北:商务印书馆,2001:35.
(编辑: 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