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策略
2016-08-10吴学伟
吴学伟
【摘 要】从本质上而言,数学学习是一种数学思维活动。如果说交流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数学语言则是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根据其外部特征,数学语言分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等三种形式。以“精练、严密、逻辑、形象”为特征的数学语言,既是数学学科及其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又是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就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策略的有效构建与运用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策略构建运用;实践与探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1-0038-02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和交流的一种工具,是教师启发学生学习思维、引领学生通向知识殿堂的一把金钥匙。教学语言是否简洁生动,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对于教学过程和活动效果来说,能够产生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因此,数学语言应是数学课程活动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然而,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未能把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思维开发与数学语言能力并举。小学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可塑性,正是培养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的黄金时期。因此,重视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既具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
一、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根据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的语言识别、理解和表达能力正处于初步培养的重要时期,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学语言及其交流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于专业素养、智能素养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小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有机组成,又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载体,如果脱离了前者的依存与平台,后者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现象;二是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四是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五是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首先出示飞机、奖杯和天安门等一些实物模型,让小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在求之不得下,教师把一根细长棒分别放在它们中间,逐步地引出“对称”概念;其次引导小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再次,把三者的一个面画下来并抽象为平面图形,使研究活动更趋深入而显现“轴对称图形”的庐山真面目。最后,激励和引导小学生努力地用语言来表达三种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初步感悟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如此这般,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应有性培养。
二、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简要性实践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作为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并真正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偶尔地发放一些“福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循循善诱和厚积薄发的良好实效。
1. 以“双本性”策略为指向,努力引导小学生在有效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
所谓“双本”,就是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我们感同身受的是,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往往不是丢词就是漏句,甚至连题目要求都读不到底,既不能“抓大放小”,又不会概括题意和精准分析,以至于出差出错成了“家常便饭”现象。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它们把看、读、思、练等数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学会读图、看文、阅式和提炼关键词句,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整体阅读能力和思维抽象能力。以数学概念阅读为例。绝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而是要推敲数学概念中的重点词句及其相应的表达方式,审清前提条件并能把握其内涵。比如“因数、倍数”的概念表述,小学生往往对于“因数或倍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互相依存的”容易混淆。对此,我们应重点把“谁是谁的”这一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帮助小学生切实弄懂和弄清在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不是在重点说明“谁是因数、谁是倍数”。
2. 以“艺术性”策略为指向,努力引导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德国19世纪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艺术性引导才是生本化教学的长久之计。比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内容时,对于“44×25=?”这类题目,笔者首先教给学生如下算理——“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根据这一数学算理,把上述题目转化成“44×25=11×(4×25)”的简便形式再予以实际运算。之后任意指名几个学生用语言来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列出几道类似题目让他们再度地复习练说。“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出其它简便运算方法吗?”学生既感兴趣又显得很有信心,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迅速地进入了合作探究状态,触类旁通地找到了“44×25=(44×5)×5”,而且较好地学会了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一过程,既启发了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又锻炼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儿童的可塑性和学习力是很强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难道不是情感教学的艺术之花在绽放吗?
3. 以“发展性”策略为指向,努力引导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数学语言
众所周知,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期速成之功,而是要历经一个较长时期的厚积薄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会陷入自寻烦恼的泥淖之中。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与良好平台,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就小学生而言,无论在小组讨论、组际交流还是在小结提炼阶段,更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实践与运用。比如,在数学名数化法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借助“3米5厘米=( )厘米”这道题目,来引导学生把它表述为“3米就是300厘米,300厘米再加上5厘米就等于305厘米”然后启发他们在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和愉悦交流之中,注重数学语言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有效发展,从而努力实现智能并进的课时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学习小组进行搭配时,要充分考虑“优中差”的合理搭配,并努力为那些性格内向且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更多一些的数学语言锻炼机会,逐步赢得千里跬步和江海细流的渐强渐进效应。
4. 以“互动性”策略为指向,努力引导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意在强调实际操作是手口脑互动协作的共同结果,对于开发孩子的智慧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活动,注重“激励、唤醒和鼓舞”他们运用数学语言来努力表述自我操作的过程,以此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活动,以实现逐步强化数学语言能力的目标。比如“几何形体的知识”,教材在编排这一板块内容时,设计了许多实践性练习题。教师应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借助于摆、剪、折、量、化、分割和拼合等操作性活动,一方面让小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并从中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等,同时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各自的操作过程、思维所想和操作结果。再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内容时,笔者借助于“折、看、涂、想、说”等多种形式,引导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引发思维并运用了数学语言来积极性表述。由于这些都属于小学生“自己的故事”,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仅非常感兴趣,而且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和“言之有物”,从中赢得“1+1>2”的综合性实效。
以上是笔者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综上所述,数学知识及其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数学语言的表述过程而逐步实现内化。“花开早迟,终有花期。”只要高度重视和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他们就定会赢得“肯说、会说、善说”的时候。
(编辑: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