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植物景观文化与艺术性研究
2016-08-08张楠,董丽,王靛,王阔
张 楠,董 丽,王 靛,王 阔
(1.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2.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 710075;3.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4.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
大观园植物景观文化与艺术性研究
张楠1,2,董丽1,3,王靛2,王阔1,4
(1.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2.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 710075;3.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4.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无论在文化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曹雪芹在书中通过大观园庭院布局、居室陈设、植物栽植等充分反映了各主人公的个性、情趣、思想和爱好。通过对《红楼梦》及相关资料的研究,结合北京大观园现状,对大观园的植物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园林景观是结合硬景与软景的综合表达,植物作为软景中的一种物质载体,对于非物质的文化艺术传承表达具有深远的影响,适宜的植物景观对于场地精神及内涵的充分表达大有裨益。
关键词:大观园、植物景观、文化性、艺术性
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在诠释了政治、文化、精神层面的理想和主张之余,也从侧面向读者展示了古典明、清园林景观的剪影,其中书中所描写的大观园独特的风情更是引得人们无限遐想。本文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与北京大观园景观实地踏查,深入探究植物景观在其文化艺术内涵方面的表达方式,以期为以后的实际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北京大观园概况
北京西城区的大观园是1984年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经各行业专家共同商讨,按原书稿描述,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及园林技法建造。大观园园区占地面积13 hm2,有40余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并辅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是集红楼文学、古典建筑、传统园林艺术于一体的杰出园林景观代表之一[1]。
大观园中心设置水系,建筑按照隐含南北轴线进行布置,通过轴线将全园分成了西、中、东三个建筑群,符合中国传统建筑规划方式[2]。水系在大观园建筑庭院的连接上起到串联作用,园中的主要景点,如怡红院、潇湘馆、秋爽斋、顾恩思义殿等基本临水,其中又穿插设计涵盖祭月、赏月、休憩的建筑,如芦雪亭、凹晶溪馆、藕香榭等。
2大观园植物景观分析
汪菊渊先生曾有论述:“各种植物以一种性格或个性,也就是所谓“自然”的“人格化”,然后籍着这种艺术的认识,以植物为题材,创作艺术的形象表现所要求的主题,这是我国园林艺术上处理植物题材的优秀传统。”
《红楼梦》章回共有一百二十回,而其中涉及到植物为题有十八回,涵盖各类植物几十余种,而书中各类人物也都有对应的植物作为映照。宋代大画家郭熙说:“山以水为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因此园林中只有配植各类花草树木才会有生气。
《红楼梦》描述的大观园中植物种类繁多,有学者针对其中植物种类进行了初步的考证与统计,结果显示较确切的共有 31 科 39 属48 种及种下分类单位[3]。这其中并不包含一些无从确切考实的植物,例如金簦草、玉蕗藤、青芷等。
大观园,由于是在北方造园,植物以落叶树种为主,配合部分常绿植物,再点缀藤本、竹子、花草等构成园中整体基调。整体上北京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保留了原著中不同庭院空间的特点——庭院中的植物配置因人而异、因院落的主人不同而不同,以实现塑造环境、烘托气氛、从而达到更淋漓尽致的表现人物性格的目的。本文以大观园中几处典型院落进行分析,透过院落景观的解析,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文化艺术表达。
2.1怡红院
怡红院为大观园中贾宝玉的居所,匾额上“怡红快绿”四个字,一方面鲜明的点出院落的景观基调——院子里的海棠和芭蕉使人心旷神怡,心情愉快,一方面也反映出宝玉钟情华丽、恋“红”、喜“女儿香”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中描写,怡红院院外“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重”,绿柳与碧桃搭配,花红柳绿,形成良好春季景观。除此之外,《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李纨道:“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天一季玫瑰花,共下多少花? 还有一带篱笆上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单这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钱”,这从侧面突出了怡红院外围植物景观丰富的搭配。
“怡红院”园内植物配置描写道:“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芭蕉和海棠两两对植,这两种植物意象中包含着深厚的意蕴与象征意义。由此,可推断出怡红院的植物配置手法:
院外——“垂柳(Salix babylonica)+碧桃(Prunus persica ‘Duplex’)+白墙”为主体基调,辅以玫瑰(Rosa rugosa)、多花蔷薇(R.multiflora)、月季(R. chinensis)及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等。植物与院落围墙的搭配手法与江南私家园林相似,而辅景植物的加入则又增加了景观的观赏性,使季相上从春到夏,花开烂漫。群落的构建在文学表达上,是为了突出宝玉性喜瑰丽,痴“红”的性格特征。
院内——“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芭蕉(Musa basjoo)”的对植组合,侧重于突出两种植物内在的象征意义。学者周汝昌认为海棠象征史湘云,而芭蕉则象征林黛玉。芭蕉和海棠分别是宝玉婚姻对象和爱恋对象的象征[4]。
怡红院外墙冬日景观 怡红院外墙初夏景观
图2.1、图2.2是北京大观园怡红院外围景观。庭院三侧环水,水边栽植绦柳(Salix matsudana‘Pendula’)和零星碧桃。庭院与外围空间通过竹篱与粉墙,虚实两种关系进行分割。其中粉墙上有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等藤蔓植物,而竹篱上则攀爬藤本月季,粉墙与竹篱之间栽植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Pendula’)。
外围植物景观整体上说:1)植物搭配上较为尊重原著描写,但植物种类上还有待丰富,可以适当引进玫瑰、金银花等植物;2)一些植物在栽植数量上不充分,只能形成“点”的景观,而不能达到“片”的标准,不能充分表达主人公性格特点,例如碧桃,针对这部分可以适当的增加种植密度,改善景观效果;3)冬季景观萧条,这一点则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常绿植物和观干的植物加以解决,例如: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丝兰(Yucca smalliana)、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红瑞木(Cornus alba)等等,既可以丰富画面,又可以更进一步反映出宝玉钟情华丽的性格。
冬日怡红院院内空间 初夏怡红院院内空间
图2.3、图2.4是北京大观园怡红院内景观。由于地处北方,芭蕉生长并不适应,所以在院内芭蕉是天气转暖后,以盆栽的形成出现在堂前的种植池中。因此,院内植物基本上以海棠为主并点植几株油松。园内西府海棠因缺乏修建,株型杂乱,加上芭蕉自身生长的因素,使得一年中比较长的时间内,主建筑前画面中心向海棠一面倾斜,景观效果并不均质,画面呈现感较差。
2.2潇湘馆
“清冷高洁”四字很好的概括了曹雪芹笔下潇湘馆的植物景观特点。书中描述:“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进门就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道,上面小小三间房屋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和着地步打的窗几椅案。从里面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Pyrus bretschneideri),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一脉,开沟近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盘旋竹下而出。”
前院主要是以展现竹类景观为主。丛植的手法配以游廊、石子道穿插期间,运用竹类进行不同的空间围合与分割,营造“曲径通幽”的感觉。除此之外,为了突出黛玉的性格特点,作者选用的植物包括了泪痕点点的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Tanakae’),以及道路上斑驳的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更是在很多场景描写上辅以凄风苦雨,使得整个植物景观充满了主人公孤傲自赏,凄楚哀怨的情调,又从侧面反映出了林黛玉多病多虑的写照。
转过小道,进入后院,郁闭的竹林突然开场,形成“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后院以一池清水为主景,配以数株大的梨花,增添了春季季相效果。院中栽植阔叶芭蕉,一方面在雨景的营造上与前院竹林相和,以听音为主;一方面则是突显其内在的象征意义,与 “怡红院”中栽植的芭蕉遥相呼应。
总体而言,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作者颇费心思,庭院里的竹子、芭蕉、苍苔等都是不结籽不结果的草木和地衣,这从侧面烘托了了林黛玉超凡脱俗,清虚绝尘,恬淡无为的人生观[5]。
图2.5~图2.9反映的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前院景观。
潇湘馆入口处,结合置石丛植早园竹夹门相映(图2.5):一方面两侧早园竹竹竿纤细,向院门处垂下,若有若无呈现环抱绿色院门之势,具备迎宾之感;一方面丛植竹类的出现也承和空间过渡的需要,使游人在踏进院门之前在心里留下伏笔铺垫。美中不足的是门前置石形态不佳,破坏了整体的景观协调。前院内主要以竹类结合碎石道、回廊及建筑造就的幽静、绿色氛围为主打(图2.6~图2.8),而为了迎合“翠”的主题,园内主要建筑与亭廊也皆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竹子以片植为主,构筑物散布期间,部分人们视线交汇之处,则设有置石、石笋、竹搭配的小景,更增添了几分江南园林的气氛(图2.9)。
前院景观基本做到了原著中对于潇湘馆的衍化表达,但部分细节仍略有瑕疵:a.部分置石形态不佳,影响了最终的画面;b.有些园路两侧,竹的栽植密度和厚度不够,同时距离路面也有一段距离,影响了“曲径通幽”效果的表达;c.气候原因加上游人量大,使得“苍苔满地”这一烘托气氛的景观难以实现。
潇湘馆入口前院石子小道
前院回廊前院主建筑前院竹与石笋
潇湘馆后院冬日景观潇湘馆后院夏日荷塘景观
图2.10~图2.11是北京大观园潇湘馆后院景观。不同于前院的幽闭,后院空间开场,中心则是一洼水池,水池中栽植了荷花(Nelumbo nucifera),水岸边种植了早园竹、银杏(Ginkgo biloba)和芭蕉等植物。季相方面,荷花既能观姿有在夏日开花,银杏是良好的秋季景观树种,配合上株型优美的芭蕉与常绿的修竹,基本上兼顾到了春、夏、秋三季景观,冬季则稍稍逊色。实际上,荷花夏日开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符合黛玉高洁的品格,除此之外秋季荷叶枯萎,雨打荷叶,又应了黛玉“残荷听雨”的嗜好,因此荷花在这里使用亦是相得益彰。银杏,虽然秋季景观良好,既可观叶也可观果,但却冲突了潇湘馆“冷肃,翠碧”的整体景观效果,同时也和黛玉不喜热闹,清冷的性格相抵触。因此,如果将此换为曹雪芹笔下的梨花,则是对原著的尊重又进了一步。
2.3衡芜苑
“低调的华丽”比较好的能概括薛宝钗所居住的衡芜苑的整体景观。全文中有数处多衡芜苑植物景观的描写。第十七回写到“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第四十回中“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句读之间,可以看出衡芜苑是通过香花、异草、怪藤等塑造园中的植物景观。
不似其他院落,在衡芜苑中乔灌木不见踪影,反而是以冷色系的奇花仙藤奠定基调。分析原因:一方面是衡芜苑中是一个较为集中的散置山石的景观节点,在这里运用大型的乔灌木并不合适,而选择草本、藤本植物则可以不拘泥于空间的限制,缓解山石硬质线条与建筑之间的矛盾,同时形成立体的花园景观;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这些植物材料充分表达了宝钗的性格特征。奇花仙藤愈冷愈苍翠,说明了她为人低调,自高一格,不与俗人为伍,同时清冷的植物又从侧面映衬了她“冷美人”的性格。到了秋季,衡芜苑与潇湘馆不同,果实累累的仙藤,华丽异常,此景则又是她不慕虑幻,讲究实际的功利主义入世思想的曲折反映。因此“低调的华丽”几字是衡芜苑景观的最直观的表达[5]。
前院冬日景观后院冬日景观
前院夏日景观后院夏日景观
图2.12~图2.15是北京大观园衡芜苑前后院的景观,除去后院角落处有一株体型较大的侧柏之外,全院皆是以山石配以五叶地锦、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等藤本和丝兰、草坪来营造景观,并无其它的乔灌木。
整体来说衡芜苑的景观效果较差,分析原因:a.山石的体量以及形态不佳,与建筑之间视觉比例失衡(图2.13);b.植物景观以藤本及花草为主,但在种类上不够丰富,达不到书中描写的境地,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引入紫藤(Wisteria sinensis)、山葡萄(Vitis amurensis)、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胶东卫矛(Euonymus kiautschovicus)、金银花等植物增加景观效果;c.侧柏虽然是常绿可增加冬季的景观效果,但是后院的侧柏体型太大,既与书中描写冲突,也与周围建筑关系不协调;d.冬日,藤本植物枝条缺乏修剪,较乱,同时观赏植物较少,景观单调,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加大丝兰等小型常绿植物的应用,同时在山石旁栽植红瑞木、迎春和棣棠(Kerria japonica)等可观干的植物,配合上后期的修剪来控制株型和大小。
2.4稻香村
李纨居住的稻香村在曹雪芹的笔下一派“田园风光”。文中记到“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Prunus armeniaca),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确是桑(Morus alba)、榆(Ulmus pumila)、槿(Hibiscus syriacus)、柘(Maclura tricuspidata),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这个小的院落以反映乡村景观为主,与周围大观园奢华景观形成对比。虽然,宝玉对此园的评价不高,认为其“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难免有牵强附会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小院的布局虽然不合理但是却实实在在符合当时文人最求闲逸生活的情愫。稻香村,是我国古典文人园林的缩影,是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受老庄思想影响之后,对于“采菊东篱下”、“躬耕农家”生活的向往。
稻香村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以追求朴实,贴近生产生活为主。与其它院落不同,稻香村没有用高大的粉墙配合攀缘植物作为围合,而是用黄泥矮附以稻茎掩护,这一点就鲜明的点出了这个院落在景观的属性上面与其它不同。墙外,群植百株杏花,喷火蒸霞,应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典故,也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震撼。杏花林的外围,栽植的各类树木,大都在观赏之余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例如桑叶可养蚕,柘树是用材树种,桑葚、榆钱、木槿花等等则可以食用及入药等等。篱外山坡之下,则是开辟出来共给院中主人进行体验农耕生活的地方,阡陌纵横,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节。季相上面,春季杏花及田蔬花卉遥相呼应,夏季郁郁葱葱而木槿花、桑葚点缀其间,秋季田园丰收、收成满满,冬季万物凋零、景观萧肃,着实贴切古时农家冬日的景观风貌。
稻香村外围冬日景观1 稻香村外围冬日景观2
稻香村外围初夏麦田景观 稻香村外围初夏山杏小径
稻香村内院冬日景观1 稻香村内院初夏景观
图2.16~图2.21是北京大观园稻香村的景观。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院外的植物有桑、木槿、旱柳、榆叶梅(Prunus triloba)、早园竹,园内则是龙枣(Ziziphus jujube ‘Tortuosa’)、银杏、山杏和一些农作物。季相上,春天山杏、榆叶梅竞相绽放,在旱柳的映衬下,花红柳绿;夏季木槿与龙游枣开花,同时桑葚成熟,游人可以赏花并且品尝佳果;秋季,枣树硕果累累,银杏呈现金黄色,一派丰收景象;冬季,几竿修竹,在萧瑟的冬日里绽开点点生机。总体说来,由于引入了榆叶梅、龙游枣、银杏和早园竹,使得季相景观更加丰富。由于枣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五果”之一(桃、李、栗、杏、枣),院中龙游枣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院子的乡村风貌。
院中景观不足的地方则包括:a.小院三面院墙为水泥所筑,而不是原文的泥土垒葺,冲淡了朴素的乡土风情,此外院落外围出现了修剪整齐的女贞篱,造景手法太现代,与古典农家风光冲突严重(图4.16);b.院外另一侧的竹篱,景观稍显单调,可以增加一些垂直绿化,引入一些常见的攀爬蔬菜例如黄瓜(Cucumis sativus)等,增加景观层次;c.可能是地域面积有限,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群植的杏花林景观,而是只有几株比较大的山杏点缀在院落屋舍周围,呈现的画面效果比较薄弱;d.稻香村内只有前院一个大的集中开敞空间,这个空间被分为两部分,两侧为菜畦,中间为活动空间。菜畦的出现勉强与原文有所对应,而中间不大的活动空间,却栽植了龙枣和银杏等植物,虽然丰富了季相,但经时间流逝,这几株植物的株型都变得庞大,使得中部的交通活动受到了不小的干扰,同时也和周边的建筑关系不甚协调,遮住了建筑的部分自然光源,因此建议在后期可以通过养护手段控制树木的体型,缓解几者之间的冲突。
2.5秋爽斋
“飒爽阔朗”是曹雪芹意图呈现给读者的关于贾家三小姐贾探春的印象。因此,在秋爽斋的布置上,与林、薛二人截然不同。秋爽斋内,三间房屋是相互联通的,中间不设隔断,使人一览无余,不似衡芜苑内空间多变,更不像潇湘馆的局促压抑,突出了她大气的性格。在屋内的成设上,花梨大理石大案、紫檀架、汝窑瓷器、名人法帖等等,则又显现出了大气之中蕴藏的富贵、古朴和凝重[5]。
关于院内植物景观,作者描写了有芭蕉、梧桐、石榴、桂花等几种植物,其中重点突出了阔叶梧桐(Firmiana simplex)与芭蕉。这两种植物都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也是探春心理与命运的真实反映。“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中国自古以来认为梧桐有着“知闰、知秋”的能力,这与“秋爽斋”以及探春如秋日般爽朗的性格相切和;李白有诗句“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则反映了中国民间视梧桐为“吉祥树”,是高贵与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一层面反映了贾探春对于自己庶出身份的在意以及强烈的自尊情感;从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到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再到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明了古人对梧桐的另一层意象与寓意——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这与探春最后远嫁的结局暗暗相呼应。芭蕉在大观园的植物景观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在这里要表现的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芭蕉直立高大,体态粗犷潇洒,但蕉叶却碧翠似绢,玲珑入画,兼有北人之粗豪和南人之精细,很能体现探春开阔而精明的性子;第二层,中国很多古诗词中,芭蕉通常是与“壮志未酬”的意向连接起来的,例如纳兰性德的“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洗尽秋江日夜潮。”这一首小令则借景物的描写突出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落寞心情,这实际上与探春恨自己不为男儿身,空有一身才气志向而无法施展的无可奈何相映;第三层,与梧桐类似,芭蕉也是古人常常抒发离愁别绪的代表性植物,这也暗示了探春后来的际遇。
夏日秋爽斋院门 夏日秋爽斋正院
秋爽斋后院 秋季秋爽斋后院
图2.20~图2.26是北京大观园秋爽斋的景观。北京大观园的秋爽斋,是大观园中面积最大,而且结构也是最复杂的一组院落。院落分为前、中、后三进,其中中间的庭院是正院。
进入入口来,引入眼帘的是秋爽斋的前院,前院栽植的植物有石榴(Punica granatum)、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龙爪槐和五叶地锦,并辅助石笋、月洞门等园林要素成景。中庭四个角落,栽植四株西府海棠,暗合“海棠诗社”的含义;后院景观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平坦之处种植梧桐,而假山石上则以元宝枫、黄栌、银杏等秋色叶植物为主。由于秋爽斋,实际上是一个秋色专类园,因此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包括梧桐、元宝枫(Acer truncatum)、黄栌(Cotinus coggygria)、五叶地锦等在内都是秋季季相很明显的树木。
北京大观园秋爽斋在景观营造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a.院落结构比较复杂、繁琐,虽然地块面积大,但庭院之间粉墙隔断并不联通,使得每个小院面积并不开敞,这一点实际上与探春对室内结构布局的嗜好是相违背的,也与探春的性格特征不符合;b.园内并无芭蕉,这一点比较可惜,缺少了主题植物中的一种,使得院子的景观逊色不少;c.中庭栽植的西府海棠,株型大小不一,景观效果比较差。
《红楼梦》大观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具有特色的院落。大观园“藕香榭”、“芦雪庵”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涵盖菱(Trapa bispinosa)、 荷、 芡实(Euryale ferox)、 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不仅到了夏季,薰风习习,冬季的雪景也是园中一绝;“栊翠庵”则是以梅花(Prunus mume)景观为主的观赏院落,它亦突出了妙玉骨子里透出的高洁雅致;“牡丹亭”则是牡丹专类园的雏形,小亭建于土山山顶,下面依照山势修葺花坛栽植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并栽植其他高大乔木提供侧方遮荫,这样既符合牡丹的生长习性,同时也形成了“亭中观花,花中藏亭”的绝妙景致。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书中与实际调查的对比研究发现,大观园的景色之所以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人们的青睐,除了它院落格局、建筑形态相当考究之外,成功的植物景观塑造则是更为其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园林中只有配植各类花草树木才会有生气。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本身就具有自然美、人文美两种因素。自然美是指植物的形态、色彩、气味;萌芽展叶、花开花落等,以及在自然的风雨霜雪下的变化[6],如雨打芭蕉、柳浪闻莺、曲院风荷、梨花伴月等。潇湘馆中的翠竹、稻香村中的杏花、怡红院中海棠等都极具自然美。人文美则是人们赋予植物的文化内涵,有人也称风韵美,它是植物各种自然美的升华,体现植物的风格、神态、气质,比起自然美更具美学意义。在大观园中,曹雪芹通过院落中不同植物的搭配,通过它们更深层次的内涵真实的反映出了居住者的性格特征。
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多时候需要设计师通过各类手法表现出地块的属性内涵或者是人们对它附于的文化意义,而这一点有时候也是判断一个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苏雪痕先生曾参与了广州“情人路”的植物景观设计。为了突出“爱情”的主题,在植物材料上选择了包括: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皇后葵(Syagrus romanzoffiana)、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凤凰木(Delonix regia) 、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在内的数十种植物,这些植物的搭配,在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同时,也向游人反映出了恋人从相识到热恋再到结婚的情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托物言志的习惯,而植物材料则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因此,合理的植物材料选择,科学的植物群落搭配,可以充分表达出场地的文化性与艺术性。
参 考 文 献:
[1]马季.北京大观园[J].金山,2009,(8):59.
[2]吕宣.北京大观园的总体布局解析[J].安徽文学,2009,(9):134.
[3]王文和,李小英,于建军.《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园林植物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7):23-25.
[4]喻美灵.红是相思绿是愁 ——从怡红院中的芭蕉和海棠看贾宝玉的婚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28.
[5]李延枯.论《红楼梦》的景物描写[J].红楼梦学刊,1985,(3):136.
[6]于广春.红楼风韵 千古悠悠——大观园园林造景浅析[J].北京园林,2002,(59):33-35.
收稿日期:2016-02-18
作者简介:张楠(1989-),男,陕西安康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及园林生态。E-mail:kevinzhangnan@126.com
中图分类号:S718.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6)03-0018-09
Culture and Artistry of Showplace Plant Landscape
ZHANG Nan1,2,DONG Li1,3,WANG Dian2,WANG Kuo1,4
(1.LandscapeArchitectureCollege,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2.ShaanxiUrbanandRuralDesignandPlanningInstitute,Xi’an,Shaanxi710075;3.StateFlowerEngineeringCenter,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4.BeijingInnovated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Co.,Ltd.,Beijing100011)
Abstract:As the peak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The Story of a Stone” makes extreme attainments in the field of both artistry and culture.Xueqin Cao presents personality,temperament,ideas and interests of each protagonist via the garden layout of Showplace,room display and plants cultivation,etc.Plant landscape of Showplace was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Showplace.The result showed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synthetic expression of both hard and soft landscape.Plants,as one of the physical carriers of soft landscape,mak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intangible culture and art inheritance.Appropriate plant landscape can be extremely helpful in expressing the spiri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site.
Key words:Showplace; plant landscape; culture; art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