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师的歌曲即兴弹唱能力训练模式研究*

2016-08-08伍润华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训练模式音乐教师即兴伴奏

伍润华

(赣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艺术研究·

音乐教师的歌曲即兴弹唱能力训练模式研究*

伍润华

(赣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摘要:音乐教师的即兴弹唱能力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主要内容之一,既贯穿于音乐课堂,又常用于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歌曲即兴弹唱能力训练是根据长期的教学和艺术实践,从调性、音型、编配以及情感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论述音乐教师即兴弹唱技能训练的“四维”模式。

关键词:音乐教师;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训练模式

音乐教师的歌曲即兴弹唱能力是音乐教师从事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尤为普遍,几乎贯穿于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辅导的全过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辅导和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则可以集中体现在弹唱的综合运用能力当中。[1]

近年来,国家对于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音乐艺术师资(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素质要求和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从教育部举办的珠江钢琴杯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歌曲的即兴弹唱能力训练越来越得到重视。

一、即兴弹唱的调性训练

即兴弹唱主要针对的是简谱歌曲,而简谱歌曲的最大特点是调性的移位不需要重新抄写乐谱,只需改变乐谱左上方的调名字母即可。但是,在即兴弹唱中根据演唱的需要,通常需歌曲临时移位到新的调性上。对于弹唱者来说,应该具有在十二个调性(当然,常用的调性基本上在三升三降调号范围之内)位置上的灵活移动的能力,可以在所有的调性上“游刃有余”的进行转换。这既能够体现出即兴弹唱的随机应变的特征,也可以满足音乐实践中对歌曲调性临时、快捷变化的实际需要。[2]1

即兴弹唱的调性训练*这里所指的调性训练中的“调性”是指即兴弹唱中的“do”等于哪个音?即通常说的“唱什么调?”,并非指乐理中严格意义上的调式和调性。可以通过音阶配弹、和弦序进配弹以及歌曲移调弹唱等途径来建立、巩固弹与唱的调性感以及移调弹唱的稳定性。

(一)音阶配弹

音阶是组成调性的前提也是调式结构的体现。在歌曲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大小调式以及五种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我们可以先在没有升降调号的C调(或者C宫)上写出上述各类音阶,并进行简单的配置后进行弹唱。待熟练以后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在其它各调上进行移位练习。

例1

上例为C大调的音阶和简单的和弦配弹,采用了上下行音阶、正三和弦以及全终止式。练习者可以在弹奏的同时唱出音阶唱名,并注意基本的力度与和声张力处理,投入相应的乐感。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它调式的音阶配弹练习进行弹唱和移调。

(二)和弦序进配弹

和弦序进即一定关系组合的和弦连接进行,运用部分常用的和弦编制成一组和弦序进然后进行弹唱并移位是进行调性训练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训练弹唱者的和声色彩、和声运动的感知能力,提高和弦弹奏指法的规范与熟练程度。与音阶配弹一样,在C调上弹唱熟练以后,再逐步移到其它各调上弹唱。

例2

上例的和弦序进包含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重属和弦、属七和弦以及终止四六和弦,涵盖了传统功能和声的主要材料。弹唱者可以在键盘上熟练掌握这一和弦序进后,进行旋律位置转换练习,以适应不同调性及歌曲音区变化的需要。

弹唱者在键盘练习初步熟练后,可以考虑在和弦序进上配唱相应的旋律,唱词以元音音节为主,侧重训练弹唱的协调与配合。

例3

(三)歌曲移调弹唱

将一些已经弹唱熟练的歌曲进行移调练习也是调性训练的方法之一。已经熟练的歌曲在曲调演唱、伴奏弹法方面都在某个调上掌握了。将一首既有的弹唱模式转移到另外一个调必然带来音区、指法等方面的差异,弹唱起来很不习惯、难适应。但是,这恰恰是歌曲即兴弹唱者要掌握不同调性的必经之路。

二、即兴弹唱的音型训练

音型是构成音乐织体(特别是主调音乐织体)的重要内容,也是表达歌曲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不同的伴奏音型给歌曲的体裁、音乐情绪和风格带来丰富多样的效果。弹唱中,表演者应该根据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等因素选择好恰当的音型进行配置,以达到较为贴切的表达效果。[2]90弹唱者应该首先有多种音型的积累(如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和半分解和弦等),并能够在不同体裁和情绪的歌曲中灵活运用。

(一)基础音型

歌曲即兴弹唱的音型训练应该从基础音型开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三种类型。具体来说就是带旋律的音型和不带旋律的音型。*二者没有优劣和难易的之分,关键看实际需要。通常初学和高潮旋律部分时以有旋律音型伴奏居多,而熟练度提高后或者呈示型段落旋律则采用无旋律音型伴奏居多。根据和弦的展现方式又可以将它们区分为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和半分解和弦三大类。

例4

实际训练中,两种方式都要熟练。三种类型要根据实际需要运用,通常柱式和弦强调律动性,分解和弦强调抒情性,半分解和弦强调叙述性。

(二)拓展音型

为了拓宽自己的技术空间,丰富弹唱的手段和表现力,弹唱者还可以在横向的节奏密度,纵向的音型层次上进行拓展。具体来说,横向拓展包括节拍和节奏两个环节。将原来的2/4拍子音型可以变为3/4、4/4、6/8等节拍进行训练,拓展音型的节拍律动;节奏音型可以将原来的八分音符加密为十六分音符(含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等分十六等)、特殊等分的十六分音符以及部分的三十二分音符;此外,在节奏上还可以增加附点音符和切分节奏等。

纵向上的拓展会带来音区上的扩张和织体层次的增加。基础音型中的低音与和弦音型将扩展为左手琶音和弦与右手柱式和弦两呈;右手固定伴奏音型与左手低音之后跨越到右手高音区做呼应的音型;左右手分别在低、高音区演奏低音、长音和弦后一同到中音区进行音型填充等。

例5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所有音型训练都可以基于例3的和弦序进展开,并结合编制好的简单旋律进行自弹自唱练习,以达到音型积累与和声感觉、弹奏与演唱一体化的综合训练之目的。

三、即兴弹唱的编配训练

有了一定的调性积累,熟练掌握了部分伴奏音型后,就可以进入即兴弹唱的编配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训练阶段的内容将涉及到一定的理论知识(如歌曲分析、基础和声等),这需要弹唱者具备简单的歌曲分析能力、和声听觉和色彩判断能力。歌曲的编配训练主要包括歌曲分析、和弦选择、音型配置、修饰加花等环节。它们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存在逻辑关联,即构成了歌曲编配的主要技术训练流程。

(一)歌曲分析

歌曲是弹唱者的对象。要弹唱好、演绎好歌曲作品首先必须熟悉表现的对象。对歌曲的分析通常从结构分析入手。歌曲的结构相对来说并不复杂,一般以一段式(如部分少儿歌曲、民歌)、二段曲式(如部分创作歌曲、群众歌曲、艺术歌曲)、三段式(如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通俗歌曲等),多段体和回旋曲式在歌曲中也时有出现。但是,大型趋势在歌曲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歌曲结构分析的依据主要有歌词、长音、休止停顿、旋律的重复和对比关系等。分析结构时可以在乐句、乐段相应的结束为止做标记,这将成为后面配置和弦、选择音型的前提和依据。此外,对歌曲的调式、体裁、内容和风格等分析是歌曲编配、弹唱表现的关键要素。

(二)选择和弦

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弹唱者可以根据歌曲的调式、风格等对歌曲进行和弦配置。一般来说,应该先配置好每个乐段、乐句的结束部分(即和声学中的全终止、半终止),以确立作品的调性和基本框架。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乐段、乐句停顿的和弦确定后,在其前方配置一个下方纯四度(或上方纯五度)关系和弦来支撑终止进行。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前方的支撑和弦结构变为大小七和弦(即属七和弦或者重属、副属和弦)。其它位置的和弦依据旋律音配置,通常可以在呈示句用简单的功能和弦,重复乐句用副三和弦适当变化,高潮乐句可以在和弦结构和功能关系上适当复杂。*如采用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高叠位和弦、变化音和弦等等以增加和声的张力。再现乐句通常回归到呈示句的配置,也可以在此基础做一些色彩性的和弦变化。

(三)音型配置

配置好和弦之后,将这些和弦“织体化”便成为了音型。根据对歌曲体裁、性格、情绪、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要素的分析来选择音型。连奏的音型表达流畅、平稳、抒情的性格;断奏的音型表达活跃、诙谐、轻快的情绪。在雄壮有力、节奏鲜明、富有动力性的进行曲和欢快活泼的舞曲,规律性和节奏性强的劳动歌曲中,宜采用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在缓慢、深情、亲切的抒情歌曲或叙事歌曲中,宜采用分解、半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而综合音型既可以运用于气势磅礴、庄严辉煌、热情奔放的歌曲,也可以运用于热情、深切、徐缓的歌曲当中。

音型的选择也应该与歌曲的结构相匹配。通常在呈示段落和再现段落应该采用简单的陈述性音型,而在高潮段落部分可以选用相对复杂的音型。

(四)装饰加花

装饰加花是指在现有的伴奏织体基础上,用一些作曲手法和钢琴演奏技术在适当的位置增添织体内容或声部,以达到丰富织体,衔接段落,流畅音乐之目的。装饰加花的位置通常在歌曲段落之间、长音或休止符、歌曲高潮部分等。在这些位置采用节奏填充、音阶过渡、特性音调、音调呼应、对位化低音、副旋律烘托等手段来丰富伴奏的表现力。

作为伴奏织体的补充部分,弹唱者在唱好歌曲、弹好伴奏的同时还要进行加花处理,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为此,在弹唱中装饰加花要注意量力而行,千万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要画蛇添足。

由于即兴弹唱所给的配置时间很短(有时甚至没有准备时间,直接弹唱),所以在编配的时候尽可能配置简单,可直接操作,不宜采用过于复杂的配置。与和声学的和弦标记一样,歌曲配置的标记方式多种多样。在即兴弹唱中,和弦标记建议多采用同宫系统固定标记法,即“同宫标记法”[3];音型标记则采用不包含具体音高,只体现节奏、外形和织体层次的“音型模式标记”,并按顺序在歌曲的相应位置标记音型序号。

四、即兴弹唱的情感表现

技术的训练总是为艺术表现服务的。歌曲即兴弹唱中的技能训练,应该与情感表现相结合,并最终以表现歌曲为目的。即兴弹唱中的情感表现可从弹和唱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等角度来训练。

(一)伴奏中的情感训练

在歌曲弹唱中,“唱”始终为主,“弹”为辅。但是伴奏也在弹唱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好的伴奏可以带动演唱的情感,表现歌曲的主题和形象。与演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伴奏中的情感训练应该贯穿在单纯伴奏练习和与演唱结合的始终。在调性训练时可以根据音阶进行、和弦序进的自然力度与和声张力来投入乐感。而不是机械的手指练习。在伴奏音型训练中根据音型的形态和自然的色彩,配合织体的起伏跌宕而注入相应的乐感。进入歌曲编配则可以直接根据歌曲的情绪和风格来决定弹奏时的情感投入。

(二)演唱中的情感训练

音乐内容与情感表达是歌曲的生命,也是演唱者对歌曲理解、生活情感积累及升华的产物。演唱者只有牢牢把握住歌曲的内在情感,才能点燃欣赏者的激情,震慑住欣赏者的心,才能赋予作品生命力。歌曲作品的不同调式、速度、力度、风格、体裁等都有其自身的情感表现特征和要求。弹唱者需有一定的积累和经验方可快速地理解和驾驭作品的演唱。

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明朗开阔;小调式的歌曲柔美暗淡;民族调式的歌曲地方风格浓郁;北方的音乐风格粗犷开阔;南方的音乐风格细腻柔美;少儿歌曲简洁、活泼、明快;队列歌曲(进行曲)铿锵、激昂;舞蹈性歌曲欢快、热情;抒情性歌曲柔美舒展等。

弹唱者在演唱之前需对歌曲的风格情绪进行分析,对歌词及其内涵进一步理解,把握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弹唱者还可以尝试朗诵歌词,寻找灵感,把握意境,或者聆听现有版本音响的录音。在还没有可能直接唱出歌词时,可以先尝试哼唱歌曲曲调并逐步与伴奏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在演唱中把握歌曲的情感。

(三)弹和唱中的情感协调

弹与唱的情绪、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以及对作品解释的准确把握等都属于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然而,二者由同一个主体发出,同时控制着演唱的情绪和伴奏的配合则是很难的一种技术。这需要弹唱者在弹奏和演唱中相互协调,共同表现歌曲的内容。

钢琴伴奏在弹唱中起着衬托和推动的作用,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和自身的技能来配置和表现,不一定需要过于华丽的织体,也不必太重视演奏的技术,而应该将演奏配合和自己的演唱,适合歌曲的基本表现需要即可。弹唱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尽可能背下作品,这样,才能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整体表现上。

弹唱者在训练时,可以分层次,分阶段练习好。例如,可以先熟悉歌曲、唱熟曲调和歌词(能背唱最好了),然后进行伴奏的配置和练习;也可以现配弹出简单的和声和主要的伴奏织体,再哼唱旋律,演唱歌词。不论采用什么方式训练,都应该注意到二者在音量、技术、表现上的协调统一、恰到好处。

歌曲即兴弹唱是音乐教师最常用的实用技能之一,也是考核音乐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和艺术实践指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伴奏技术五花八门,歌曲作品浩如烟海。我们在即兴弹唱训练中需把握一条主线,要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训练之后,在调性、音型、曲目和弹唱经验等都有一定量的积累,才可以轻松驾驭歌曲的即兴弹唱。本文论述的是歌曲即兴弹唱的训练体系和基本的思路,主要是理论上的阐述,要得以提升真正意义上弹唱能力还需经过大量的实际练习和弹唱实践。

“熟能生巧”的道理在歌曲弹唱中的体现是尤为突出的。调性、音型、曲目积累越多,弹唱经验也就越丰富,越能掌握好歌曲即兴弹唱的基本规律,进而将大量的歌曲作品归纳出几种固定的配置模式,以达到即兴弹唱“信手拈来”之能力和境界。

参考文献:

[1]陈沂.新世纪高师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伍润华.歌曲即兴编配与弹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等.和声学基础教程(上)[M].1996:146.

责任编辑:朱学平

*收稿日期:2015-10-11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4.023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14-14-20)

作者简介:伍润华(1976-),男,江西吉安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区域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4-0109-04

Study on the Ability Training Mode of Songs' Impromptu Playing and Singing for Music Teachers

WU Runhua

(SchoolofMusic,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Impromptu playing and singing ability is one of the main aspects of music teachers' education skills, which both displayed in the music classroom and the activities during organizing as well as proceeding. The ability training of the songs' impromptu playing and singing is based on the long-term teaching and artistic practice. This article,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from the angles which is tonality, ostinato, allocation and emotion, discusses the four-dimensional training mode of music teachers' improvised playing and singing skills.

Key words:music teacher; impromptu accompaniment; play and sing alone; training mode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708.1007.016.html

猜你喜欢

训练模式音乐教师即兴伴奏
课改15年山区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浅论高职高专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模式分析
如何在大学钢琴教学中合理应用即兴伴奏
即兴伴奏对高校钢琴学生就业的作用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高校篮球队短期训练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