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疗效及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2016-08-05许皓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9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认知障碍

许皓莉

【摘要】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VCI)的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70例脑梗死后VCI患者,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35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TMS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AD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 (ADAS-Cog)分析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变化情况, 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CRP、Fib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MoCA、ADAS-Cog评分分别为(23.20±3.49)、(35.22±3.55)分, 对照组分别为(21.46±3.54)、(36.91±3.19)分;研究组CRP、Fib水平分别为(6.63±2.85)mg/L、(3.05±0.84)g/L, 对照组分别为(8.09±3.22)mg/L、(3.72±0.76)g/L,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S治疗脑梗死后VCI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脑梗死;认知障碍;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090

VCI是临床上脑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近年来其发生率正呈现升高的趋势, 已经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1]。VCI发生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作者通过 TMS治疗脑梗死后VCI患者,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0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后VCI患者,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35例。研究组:男21例, 女14例, 年龄54~76岁, 平均年龄(64.1±8.2)岁, 病程3~14 d, 平均病程(8.2±3.4)d;对照组:男22例, 女13例, 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64.3±8.4)岁, 病程2~14 d, 平均病程(7.9±3.6)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梗死后VCI临床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功能障碍学组2011年制定的VCI诊断标准;②病程≤14 d者。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对照组 给予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 将0.5 g血栓通冻干粉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 1次/d。14 d为1个疗程。

1. 3.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TMS治疗。治疗时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嘱患者配戴治疗帽。治疗帽上含有5个能够产生低频交变电磁场的治疗体, 分别置于患者的双侧额、颞以及枕叶对应头皮的投射位置。参数设置:最大刺激强度3 T、80% mT、刺激频率3 Hz。每回治疗共进行600次刺激, 1次/d, 10d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 4 观察指标 ①神经心理学评定:采用MoCA、ADAS-Cog分析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变化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以及Fib水平。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ADAS-Cog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MoCA、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MoCA、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Fib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CRP、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CRP、Fib水平分别为(6.63±2.85)mg/L、(3.05±0.84)g/L, 对照组分别为(8.09±3.22)mg/L、(3.72±0.76)g/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何奕涛等[3]研究发现, VCI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显性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导致的以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 李雨峰等[4]研究发现脑梗死后VCI的临床发生率较高, 初发脑梗死患者VCI发生率约为54.4%, 再发脑梗死患者VCI发生率约为72.2%。

本文对70例脑梗死后VCI患者进行了临床分组观察:研究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ADAS-Cog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明通过TMS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这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研究组CRP、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明TMS治疗脑梗死后VCI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脑缺血区炎性反应的发生, 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 最终使得肝细胞合成CRP以及Fib减少。

综上所述, TMS治疗脑梗死后VCI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降低CRP、Fib水平,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田洋, 姜晓东, 刘新瑞, 等.经颅磁刺激配合作业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6): 619-620.

[2] 雷军, 王淑娟, 刘业松, 等.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综合临床, 2015, 36(2):114-117.

[3] 何奕涛, 郭毅.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广东医学, 2015(11):1678-1681.

[4] 李雨峰, 郑靖洁, 彭博, 等.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5):33-35.

[收稿日期:2016-01-07]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认知障碍
日本认知障碍症对策新大纲敲定 将着重预防
因认知障碍,日本去年走丢1.6万人
六问“轻度认知障碍”——痴呆的前生前世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CRP与白蛋白比值对急性重症肾盂肾炎预测价值的探讨
PCT、CRP及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