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肢位摆放护理技术对偏瘫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2016-08-05罗小华顾永衡周国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4期
关键词:预防偏瘫并发症

李 云, 罗小华, 侯 静 , 顾永衡, 周国英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1. 康复医学科; 2. 护理部, 四川 成都, 611130)



良肢位摆放护理技术对偏瘫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李云1, 罗小华1, 侯静1, 顾永衡1, 周国英2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1. 康复医学科; 2. 护理部, 四川 成都, 611130)

关键词:良肢位摆放; 偏瘫; 并发症; 预防

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不能自主翻身、活动受限,除容易出现压疮、尿路感染、便秘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外,还严重影响了肢体活动能力[1]。早期康复介入是预防偏瘫患者出现关节痉挛、肌痉挛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其中良肢位摆放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2]。良肢位是旨在防止和减轻痉挛姿势而采用的一种保护肩关节及髋关节的治疗体位,研究[3-4]表明良肢位摆放能明显减少脑卒中偏瘫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本研究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良肢位摆放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101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5],并经影像学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入院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在8分以上,肌力评估0~3级,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不超过3 d,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严重精神疾病; ②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③ 其他严重疾病者。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47~68岁,平均(55.3±6.7)岁,其中左侧肢体偏瘫37例、右侧肢体偏瘫1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0例、脑内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1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5~67岁,平均(52.7±8.5)岁,左侧肢体偏瘫34例、右侧肢体偏瘫1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脑内血肿13例、硬膜外血肿14例、硬膜下血肿1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偏瘫肢体、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和肢体被动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侧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摆放方法如下: ①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在患者躯干的前后方各放置1个软枕,使躯干完全侧卧,保持患侧肩部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下肢成自然的半屈曲位。②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将患者头部放置在与肩齐高的软枕上并稍向前屈,背后以软枕支撑,保持患侧肩部充分前伸,上肢向外旋,肘关节伸展,下肢成自然的稍屈曲位。③ 仰卧位。在患者的肩关节、骨盆、膝关节和下肢下各放置1个软枕,以防止肩关节后缩、骨盆后倾、伸肌痉挛和下肢外展,保持上肢在肩部软枕上伸展,保持膝关节于轻度屈曲位。每间隔1~2 h变换良肢位摆放,在良肢位摆放过程中,需保持患者十指交叉握手,掌心相对,患侧拇指朝上并稍外展,避免患者手臂出现悬空情况。此外,护理过程中要提高巡视频率,护理人员每间隔30 min巡视1次,纠正错误的良肢位摆放姿势,并如实填写护理记录。

1.3疗效评价

治疗6周后,观察2组肩关节半脱位、肩疼痛、足下垂、足内翻、肌痉挛、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以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化评分(FMA)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总分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得分与肢体运动能力正相关),以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总分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正相关)[6]。

2结果

2.1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治疗前,2组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s)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在早期的脑卒中治疗中,着重点往往在于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而忽视了早期康复介入的价值[7]。在偏瘫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康复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乔丽[8]研究指出,早期开展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主要照顾者的康复认知水平(如良肢位摆放等),并提高家属对康复训练计划的参与度和配合度,最终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良肢位摆放在偏瘫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持续性控制和静止性反射抑制来缓解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从而避免患者后期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保持患者运动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9]。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早期良肢位摆放可显著降低偏瘫患者关节痉挛、肌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患者后期康复效果具有重要价值。王丽等[10]研究指出,早期及持续的良肢位摆放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偏瘫肢体的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刘娅慧[11]也指出,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及早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良肢位摆放,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良肢位摆放的正确率对于护理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良肢位摆放的正确率。刚婷婷等[12]在卒中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过程中,以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的良肢位摆放正确率,形成了标准化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式,从而显著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悦萍. 循证护理在脑外伤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预防中的实践[J]. 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4): 115-116.

[2]岳春华.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5, 41(3): 369-370.

[3]孟庆莲, 赫军. 良肢位摆放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3): 36-38.

[4]汤丽丽. 良肢位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0): 133-134.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 246-257.

[6]张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2012, 4(6): 55-76.

[7]赵习明.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11): 1357-1358.

[8]乔丽. 早期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属康复认知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16): 136-137.

[9]廖春莲, 谭春燕, 胡盼, 等.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率的观察[J]. 重庆医学, 2014, 43(13): 1626-1628.

[10]王丽, 杜少萍, 鲍丽. 早期良肢位摆放对偏瘫患者肢体并发症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6): 831-832.

[11]刘娅慧.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3): 277-278.

[12]刚婷婷, 常红, 李晓新, 等. 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对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效果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26): 3183-3186.

收稿日期:2016-03-07

通信作者:周国英

中图分类号:R 4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4-173-02

DOI:10.7619/jcmp.201614058

猜你喜欢

预防偏瘫并发症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