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吉龙:创新是西南铝的根和魂
2016-08-05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吉龙:创新是西南铝的根和魂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吉龙
西南铝成立50年来,勇于创新,一贯重视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活动,突破了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创造了中国铝加工业的多个第一,先后为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东风”、“长征”系列火箭、“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新型战机、舰船、国产大飞机、“天眼”等数十项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上千个品种的高性能、高品质关键铝材,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重庆市十强“高新技术企业”。
西南铝创新传统悠久,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成果丰硕。近日,本刊记者围绕“创新发展”的主题,对其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吉龙先生进行了专访。
“创新发展理念站位高,给我们的动力很足”
本刊记者:西南铝是一家综合性、特大型传统制造业企业,一向以重视创新著名。您也是长期主管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您如何看待创新从“十二五”时期的战略到“十三五”时期的理念的转变?
张吉龙:以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创新确实非常重要,对企业发展是这样,对一个国家发展也是如此。用创新引领发展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十二五”时期我们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对这种潮流和趋势的一种回应。
“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上升为发展理念,并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我认为体现了中央对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凸显了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并且这次的创新是包括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站位更高,内涵更完整,对我们企业推进创新发出了更加明确有力的信号,提供了更多的动力。我认为这是一个观念的重大转变,是非常有意义的,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创新是西南铝的根、西南铝的魂。”
本刊记者:西南铝是在特殊时期按照国家特殊需要而建立的特殊企业,迄今已经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那么,在长期的发展中,西南铝形成了怎样的创新观?蕴育了怎样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
张吉龙:西南铝是我们国家为满足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所需要的大规格、新品种、高品质的铝及铝合金而建设起来的大型三线军工配套企业。这个厂是我们国家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第一家大型铝加工企业,工厂的建设历经艰辛,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都曾过问过这个工厂的建设进程。到了上世纪70年代建成投产,开始为我国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提供急需的铝合金材料,成功打破了国外的封锁。
西南铝的创建和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创新史。可以说是产生于创新、发展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西南铝的根、西南铝的魂。创新能力突出也因此成为西南铝的一个突出特点。西南铝通过创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了一大批市场急需、代表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成为我国铝加工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西南铝铝合金汽车板团队在汽车冲压生产线做铝合金汽车板冲压试验
“西南铝在自主创新方面,每年都会有一些大的突破和进展。”
本刊记者:经过您的介绍,我们更加深深地感受到了西南铝的创新传统和创新精神。那么,近年来,西南铝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有多大?有哪些代表性的技术或者产品?
张吉龙:我们集聚了比较齐全的创新要素,包括人才、设备、平台、技术储备等。这形成了我们搞自主创新的优势。我们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一直较大,就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我们也都保证了累计10个亿的创新投入,比重占到了“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的1.7%左右,与行业2%的国际水平相比,都算比较高的。
西南铝轧制的有“亚洲第一环”之称的9米级超大型铝合金整体环件
国内惟一一家通过空客实验室认证的西南铝技术中心试验室
西南铝轧制的射电望远镜用铝基材
“军工第一”、“军工优先”是我们一贯所遵循的方针,加上这几年国防军工建设的速度加快、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也比较快,所以我们首先抓的也是这方面的创新。比如,我们联合神华集团、中车集团,联合开发了运煤用的全铝车型。现在用我们的铝板生产的运煤车大概有13000辆左右运行在了大秦铁路线和神华专用铁路线上。
我们在2015年研制出了世界级的9米级整体铝合金锻环,被誉为“亚洲第一环”。我们围绕一些民用产品也进行了自主创新。比如,2015年开发出了满足手机壳体强度要求的新7000系的铝合金材料,这在国内也是首家。易拉罐这一类的材料,我们开发出了世界上最薄的产品,我们现在薄型的罐体用的材料达到0.260毫米。这些是我们近几年取得的一些比较突出的成果。
“创新氛围还不够浓,体制机制和政策还缺少弹性。”
本刊记者:您对企业科技创新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您在西南铝为了推进创新发展也想了很多办法。那么,在您个人看来,目前企业推进创新发展还有哪些制约和困扰?有怎样的建议或期待?
张吉龙:我在这块有些经验,也做了一些思考。现在创新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创新氛围真正形成还需要时间。目前来说,真正静下心来坚持搞创新的企业还不是特别的多,不少企业还是更热衷于走捷径、简单复制或者拿钱买技术。真正搞创新投入大、时间长,比如我们行业要搞一个真正的创新,一般没有十年八年是不可能的。
科研成果的转化始终不够通畅,也是很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比如,我国专利量最近几年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很多专利都束之高阁,真正转化的很少。这种浪费是很可怕的,科研人员的利益实现不了,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我记得习总书记对这个问题专门讲过话,就是强调科研一定要实用,专利一定要落地,科研成果要产业化。这个讲得非常好,我们应该努力改进,我们西南铝也在做探索。
还有一个就是科研人员的引进和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像我们企业就是有工资总额的限制的,薪资的操作是有政策规定的。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科研人员和团队又必须高度投入、精心合作,因此是非常辛苦的。由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不大通畅、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要给他们足够的激励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扰。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突破的地方。
“重庆推动创新发展,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刊记者:近期,重庆推动创新发展动作频频,包括打造西部创新中心,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巩固提升“6+1”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重庆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等等。西南铝看到了哪些机遇?有哪些行动计划?
张吉龙:对于重庆推动创新发展采取的这些措施,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我们西南铝的发展是非常支持和关心的,孙政才书记到重庆不久就来公司进行了调研。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就是以我们西南铝为核心的一次战略合作。“十三五”期间,又把我们列入了“6+1”支柱产业材料块,我们感到很振奋。目前这些举措,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我们非常欢迎。
西部创新中心这个愿景定位非常好,做好了不仅可以服务重庆,而且可以辐射西南地区。重庆发展快,人才聚集,潜力大,环境好,做这个中心很合适。我们本来想撤销西南铝技术中心的法人单位的,但是我们现在改变主意了。我们不但不撤销,还要选拔和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建设,让这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我们作为“6+1”支柱产业的材料端和制造业的材料提供商,也要切实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前瞻性地布局和全力开发新一代铝合金材料。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扩大铝合金材料的民用需求,对我们是良好机遇。
说到合作计划,我们目前还在深入研究具体思路和方案。但是,我们有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合作已经在展开了。比如,我们与长安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上展开了合作,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有关厂商也正在采用我们的新材料手机外壳。
“‘两个转变一个延伸’,本质上都是为了推动创新发展。”
本刊记者:“十三五“期间,西南铝把重点确定为“两个转变一个延伸”,具体内容是什么?主要考虑和目的是什么?
张吉龙:为了实现我们“十三五”的战略定位和推进“三大工程”的实施,我们把“两个转变一个延伸”确定为我们的重点,具体内容是:由以传统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转变;由需求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提升核心制造主业的同时,向深加工延伸。我们把这个确定为重点,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推动创新发展。
生产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只管生产东西、卖产品、不管服务的发展路子越来越走不通了。怎么办?我们就要走“产品+服务”的新路。比如汽车的生产,我们就要从设计环节就去和他们做沟通,告诉他们采用我们材料能达到的效果、优势,让他们把我们的产品性能结合进去。产品卖出去之后,我们还可以提供后续的技术服务。比如,铝合金板子的切割,对我们来说举手之劳,而他们要做这个事情还得买设备、请人,是很大一笔成本。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做,一方面方便了客户,一方面也把这笔钱赚回来了。
我们由需求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也有这种考虑。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但市场需求分层很明显,就是中低端的产品确实产能过剩,但是高精尖产品我们的供应又是不够的,还必须去国外买。所以,我们还想靠中低端这种传统的市场需求去拉动发展就跟不上现在的市场形势了。我们应该靠创新,通过创新去突破技术瓶颈,生产高精尖的军用和民用产品。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才能去拓宽市场、克服困难、加快发展。
在提升核心制造主业的同时,向深加工延伸,这也是现在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不仅要保持在铝合金材料研发和制造这个主业上的优势,还要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多做一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单纯的卖铝合金材料,比不上做零部件赚钱。这只是深加工的一种。所以这个也是我们的重点,是一篇可以做的大文章。
创新发展从来不缺少空间,就看你愿不愿意做。我们把这个作为重点,根本目的就是要运用创新发展理念,主动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推动西南铝的新发展。
西南铝厂区全景图